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壁鏖兵

鎖定
赤壁鏖兵(拼音:chì bì áo bī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元·無名氏《隔江鬥智》。 [1] 
赤壁鏖兵(赤壁:地名,在今湖北嘉魚東北長江邊。鏖:激烈地戰鬥)指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用火攻,在赤壁大敗曹操的軍隊。也泛指激烈的戰鬥。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比喻經過艱苦奮鬥取得勝利。 [1]  [3] 
中文名
赤壁鏖兵
拼    音
chì bì áo bīng
出    處
《隔江鬥智》
注音字母
ㄔㄧˋ ㄅㄧˋ ㄠˊ ㄅㄧㄥ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主語、賓語

赤壁鏖兵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隔江鬥智》一折:“廚耐劉備那廝,暗地裏奪取荊州。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東吳力氣。”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赤壁鏖兵”。 [1] 

赤壁鏖兵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原之後發兵南下,兵不血刃地得到了荊州,一時軍威大盛。志得意滿的曹操一心想要剿滅劉備,蕩平東吳,他用挑釁的語氣給孫權下了戰書,要他交出劉備和東吳重臣張昭,以此逼孫權與自己開戰。 [2] 
孫權接到戰書後十分煩惱,大臣魯肅提出了聯劉抗曹的計劃,並親自出訪劉備請來了人稱“卧龍”的諸葛亮。孫權最擔憂江東集團內部戰和不定,諸葛亮的到來給予了孫權很大的幫助。他先是舌戰江東羣儒,讓反戰派啞口無言,又篡改了曹操《銅雀台賦》中的詩句(曹操於今河北臨漳修建銅雀台彰顯平定四海之功)將“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改成了“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從而智激周瑜,幫助江東集團完成了意見的統一。 [2] 
然而曹操坐擁八十三萬大軍,虎視眈眈依然不可小覷。周瑜與諸葛亮不約而同想到了火攻的對策。然而,曹操的水軍統領是荊州降將蔡瑁、張允,他們熟悉水戰,火攻風險很大。於是周瑜在初次交戰時便調用最精鋭的水軍,大敗蔡瑁。 [2] 
曹操出戰之後深知周瑜雄才,請蔣幹勸降周瑜。周瑜將計就計,利用蔣幹帶走了自己事先安排好的“通敵信”,離間了曹操與蔡瑁、張允的關係,最終使得曹操將二人斬首,失去了最得力的水軍統領。隨後周瑜又請有“鳳雛”之名的龐統向曹操獻“連環計”,讓曹操的戰船首尾相連,便於火攻。為了能實現火攻計劃,周瑜和老將黃蓋又一起策劃了“苦肉計”。黃蓋故意倚老賣老激怒周瑜,讓周瑜對自己施以軍法,卧牀不起,然後“被迫”投降曹操。這樣,黃蓋借歸降曹操之名,把火攻需要的引燃物帶入曹操水軍之中。火攻還需天公作美。諸葛亮通曉地理天時,推算出了風向利於火攻的時間。 [2] 
為了壯大軍威,他特意故弄玄虛上演了一出“借東風”,在他的推波助瀾之下,全軍將士士氣大振。最終,在東南風的指引下,黃蓋率領快船急行進入曹操水軍中大肆放火,曹軍戰船相連,避無可避,一把大火將八十三萬大軍吞食一空。曹操倉皇逃命,幸虧守衞華容道的關羽念及舊情才得以生還。至此,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大獲全勝。 [2] 

赤壁鏖兵成語寓意

一根普通的筷子很容易折斷,但許多根筷子合在一起,成為一把筷子,就不是那麼容易被折斷了。聯合團結產生了神奇的力量,它讓眾多的弱者變為了一個強者。生活上如此,軍事上的孫劉聯合如此,事業上的成功強大更少不了團結聯合的身影,赤壁鏖兵的典故啓示人們,聯合團結就是力量,就像一滴滴的水珠匯聚成的大海,浩瀚磅礴;就像一棵棵孤木組成的叢林,傲然挺立。團結出力量,聯合集智慧。聯合團結,往往會出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2] 

赤壁鏖兵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赤壁鏖兵”指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用火攻,在赤壁大敗曹操的軍隊。也泛指激烈的戰鬥。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比喻經過艱苦奮鬥取得勝利。 [1]  [3] 
“赤壁鏖兵”也作“鏖兵赤壁”。 [1] 
  • 運用示例
元·無名氏《昊天塔》三折:“暢好是焰騰騰博望燒屯計,不刺刺鏖兵赤壁圖。” [1] 
元·無名氏《隔江鬥智》二折:“燒屯博望,鏖兵赤壁。” [1] 
明·張四維《雙烈記。褒功》:“那時節謀師背水全軍陷,到如今釀成赤壁麈兵變。” [1] 
清·陳森《品花寶鑑》九回:“這邊百獸,那邊羣龍,合將攏來,黑霧沖天,火光遍地,大有赤壁鏖兵之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