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賈盧拉戰役

鎖定
發生於公元637年7月,是阿拉伯-波斯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穆斯林大將哈希姆·烏特拜以1.2萬軍隊,在賈盧拉擊敗米赫蘭率領的號稱擁有2萬之眾的波斯守軍,隨即攻佔美索不達米亞北部。
名    稱
賈盧拉戰役
發生時間
637年7月
主要指揮官
哈希姆·烏特拜

賈盧拉戰役泰西封陷落

儘管自戰爭爆發以來,垂垂老矣的薩珊王朝就完全處於被動狀態,但龐大帝國始終能給他們送來急需的物資供給。其中,以真金白銀為主的軍餉從不是棘手問題,缺乏合格兵源才是其連連潰敗的根本要素。因此,在公元634年的庫法大橋之戰獲勝後,波斯人又在來年的布韋比戰場上招致慘敗。這讓剛獲得少許經驗的士兵被清空甚多,只能繼續以缺乏準備的壯丁予以補充。
到了更為關鍵的公元636年,貴為萬王之王的伊嗣俟三世更是將多達50000人派遣上場。穆斯林陣營也在大量收編信仰基督教阿拉伯部落後,祭出約40000兵馬與之對壘。兩軍在卡迪西亞的沙場上殊死搏殺。最後還是征服者的戰鬥力、士氣和指揮控制都更為出色,從而在卡迪西亞戰役徹底將波斯人的最後一支主力部隊擊潰。隨即,包括巴比倫在內的大量城鎮投降,並立即加入到對前宗主的反攻倒算行列。
面對如此艱險的危局,伊嗣俟三世只能攜全體王室成員東遷,並下令殘部死守王都泰西封。但因為長期處於帝國的內圈,這座大城並沒有能與自身重要性所匹配的防禦設施。於是,被臨時動員起來的民兵只得就地挖掘塹壕,並在正規軍的幫助下打造出更多弩炮和投石機。然而,穆斯林軍隊早已接受了來自巴比倫等地的投誠者協助,同樣擁有了大量機械裝備。因此,不僅能在曠野的前哨戰中拔得頭籌,也絲毫不懼怕守軍的龜縮打法。他們首先集中力量圍攻城市,迫使波斯人集體撤退到底格里斯河東岸。最後又堵死了大部分突圍通道,並以許諾人身安全為條件,終結了為期2個月多的絕望反抗。
不過,泰西封陷落並不意味着戰爭能夠上結束。國王伊嗣俟始終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強大帝國竟不如一羣從沙漠中衝出的蠻族信徒。於是,轉而尋求同世仇羅馬人結成統一戰線。然而,由名將哈立德率領的西部征服者聯軍,已經成功控制了敍利亞全境。這意味着兩大落難強權若要保持長期通訊,就必須通過亞美尼亞或整個高加索山麓。依舊由薩珊軍隊控制的兩河流域北部,便瞬間成為各方都很關注的關鍵區域。
在泰西封向阿拉伯人投降的波斯貴族 在泰西封向阿拉伯人投降的波斯貴族

賈盧拉戰役目標賈盧拉

正在曠野中紮營的阿拉伯征服者 正在曠野中紮營的阿拉伯征服者
公元637年4月,由哈希姆率領的阿拉伯軍隊從泰西封開拔,目標就是那些分佈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重要城市。比如擁有千年歷史的摩蘇爾和阿貝拉,當然也包括了後來出產過薩拉丁薩達姆提克里特。雖然規模僅有中規中矩的12000人,卻都是經歷過許多大場面洗禮的百戰精兵。
不過,經歷重組的波斯守軍,也沒有將防禦重心分散到以上幾個城市。出於維持後勤供給的考慮,他們大量集結在位於底格里斯河東北部的小鎮--賈盧拉。當地雖屬於兩河流域的邊緣,卻距離東面的伊朗高原更近。因此,只要牢牢掌握該據點的控制權,就能確保更多援軍的隨時跟進。負責鎮守的大將米赫蘭麾下,有曾在先前的卡迪西亞戰役中死裏逃生的殘兵,麾下還集結了一大批戰力較高的德拉米人,他們主要來自伊朗北部的米底山區和裏海南岸平原,是薩珊陣中的最強步兵,經常能和西方的羅馬人打成平手。如果準備時間更為充裕,或許還能獲得從高加索山區趕來的庫爾德與高加索阿爾巴尼亞輕騎兵馳援。
來自伊朗北部的德拉米重步兵 來自伊朗北部的德拉米重步兵
當然,由於手頭僅有以步兵為主的20000守軍,米赫蘭還是選擇了最為保守且十分穩妥的死守策略。他命令部下在城鎮外的一片小型平原佈陣,用右側的迪亞拉河與左邊的破碎山地拱衞兩翼。正面則是士兵手動挖掘的大型塹壕和成堆鹿角,正好將南北通路給整個截斷。通過部署大批弓箭手與弩炮,足以形成讓強敵難以逾越的死亡防線。波斯工兵還提前打造了1座巨大木橋,以便在戰局有利的情況下實施全面反擊。
很快,哈希姆的阿拉伯大軍也順利抵達賈盧拉附近。經過初步偵查,他們意識到很難通過簡單的機動就迂迴到波斯陣地的側翼。甚至連通向塹壕的平原上都有不少碎石,讓大規模衝鋒的步騎兵隊伍難以保持齊整。除非將薩珊守軍從陣地中吸引出來,不然就很難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從容取勝。當然,這也意味着穆斯林步兵要花很大力氣實施佯攻,才能用以假亂真的重大傷亡來取信於對手。倒是騎兵部隊的任務相對簡單,只需要在第一線部隊後方等待時機。
一名裝備寒酸的阿拉伯步兵 一名裝備寒酸的阿拉伯步兵

賈盧拉戰役後退反擊

於是,賈盧拉戰役就在穆斯林步兵的大舉進攻下拉開大幕。由於才走出漢志沙漠不久,他們的武器和戰術佈置,都秉持着最為傳統的阿拉伯風格。不少擁有崇高社會地位的武士或首領,會站在最前排率領部眾勇猛衝鋒。但軍中也往往只有這部分勇士,才配有全套的頭盔、盾牌和鎖子甲等防護裝備。身後的平民槍兵大都無此待遇,普通弓箭手更是將輕裝上陣視為家常便飯。
因此,穆斯林士兵在戰役之初的仰攻階段就損失慘重。由於需要穿過大片複雜的破碎地形,他們根本沒法以防禦隊形衝擊塹壕。反而被自動分割為三五成羣,直面波斯箭雨或弩炮巨矢的反覆蹂躪。加之阿拉伯弓箭手更喜歡使用重型箭頭,造成平均射速的相對遲緩,也就很難在局部形成對波斯人的火力壓制。但依靠無與倫比的宗教熱情和羞於逃跑的部落傳統,始終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潰退跡象,也給陣地背後的薩珊守軍也帶去了巨大壓力。直到哈希姆的撤退命令抵達前沿,才讓幾乎耗盡箭矢的波斯人鬆了口氣。
鑑於自己佈置的陣地固若金湯,米赫蘭隨即下令全軍進入反撲模式。工兵們抬出早已拼裝好的木橋,讓幾乎所有的步騎兵分隊都依次通往塹壕對面。阿拉伯人則繼續維持後退態勢,任由他們在工事前完成列陣,並以非常齊整的戰鬥隊形向南挺進。隨後又是在交戰中節節後退,逐步將薩珊部隊引誘到遠離舊陣地的偏遠位置。但無論波斯士兵如何賣力衝殺,始終都沒法將穆斯林陣營的戰線沖垮。
眼看對手落入圈套,哈希姆派出了那些一直在二線待命的精鋭騎兵。這些菁英同樣是來自各個部落的佼佼者,常常為頻繁作戰而不惜重金採購各類武器裝備。如今又有不少薩珊變節者和阿拉伯基督徒加盟,稱得上讓波斯人最為恐懼的決定性力量。他們利用第一線同伴的死死糾纏,通過毗鄰迪亞拉河岸的那一小片通道,迅速迂迴到塹壕中央的木橋位置。在擊潰少數留守人馬後,又調頭向整支薩珊軍隊的弱側發起集團衝鋒。原先還一直退讓的阿拉伯步兵,也立刻發起猛烈反撲,成功將大部分對手都困死在前後夾擊之中。
輕敵冒進的波斯步兵 遭阿拉伯人前後夾擊 輕敵冒進的波斯步兵 遭阿拉伯人前後夾擊
此時,由米赫蘭親自挑選的封閉式戰場,已經轉變為讓所有波斯人都感到恐怖的屠宰場。不少熟悉地形的本地人,立刻向着另一邊的山地逃竄。雖然暫時免除了殺身之禍,卻也將外省援軍的側翼給徹底暴露給對方。
尚在塹壕背後總覽全局的決策層,也只是稍作掙扎便逃離現場,任由來不及跑路的士兵們在陣前遭大肆砍殺。雖然有不少人在躲進邊上的賈盧拉城後,又苦苦堅守了7個月時間。但野外決戰的完敗,讓他們再也沒能力保護其他城市免受穆斯林軍隊進攻。
大批精鋭的波斯步兵 在賈盧拉戰役中被殲滅 大批精鋭的波斯步兵 在賈盧拉戰役中被殲滅
事實上,由於賈盧拉戰役的慘敗,波斯帝國的兩河北部防禦也基本宣告瓦解。作為區域內的主要城市,提克里特與摩蘇爾都先後開門投降。穆斯林勢力則順利控制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將薩珊王朝限制在扎格羅斯山脈的東面。
後者不僅失去了同拜占庭方面的保持聯絡的快捷通道,也將治下最富庶的大片區域給拱手相讓。雖然奧馬爾(歐麥爾)哈里發還有意暫停戰事,但他的初代阿拉伯帝國已足夠在體量上反超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