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

鎖定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立新鄉貢薩村、通天河南岸,是清朝時期的古遺址。 [1] 
貢薩寺院全稱“貢薩朋強巴林”,為“新寺圓滿彌勒洲”。貢薩寺舊址保存有較為完整的經輪殿、強巴經堂、大經堂、護法殿、拉章等由夯土築成的諸多藏族古建遺址,保持着原有的藏族傳統建築風格、內部空間組織結構和建築佈局。貢薩寺舊址到十九世格桑秋吉活佛香巴土登格勒尖措時,已初具規模。建有76柱大經堂、86柱護法神殿、8柱祖婆護法殿各一座,僧舍670餘間。宗喀巴大殿坐北朝南,隨山勢而建。外形與西藏布達拉宮的紅宮和扎什倫布寺的強巴佛殿相似,是典型的藏式佛建築。大佛殿共九層,高31米,另加金頂部分高8米,總高39米。殿內供奉宗喀巴銅像一尊。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充分展現了藏傳佛教建築的文化特徵,內外空間、風格與形式藴含着藏傳佛教精神與文化,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研究價值。 [1]  [5] 
2013年5月,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
地理位置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立新鄉貢薩村、通天河南岸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84-1-48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歷史沿革

貢薩寺,12世紀由拔噶舉派的創始人拔達瑪旺秀的心傳弟子秋傑次成幫巴創建,由此產生秋傑轉世系統。第二世秋傑索南扎巴擴建寺院並改宗為直貢噶舉派。 [1]  [5] 
15世紀,五世昂旺洛楹嘉措又將貢薩寺改宗為格魯派寺院。 [1]  [5] 
1981年,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從治多縣城北面鬧布旺江舊址搬遷到新址。在第十九世秋傑·強巴土丁格來嘉措活佛的主持下,修建了大經堂、彌勒佛殿、密宗和護法神殿及活佛寢宮等建築。 [3] 
玉樹地震災後,文物搶救保護中,貢薩寺及貢薩寺舊址獲得國家投資860萬元進行了搶救修繕。 [4] 
截至2014年,治多縣已經組織規劃設計單位與文化旅遊部門、貢薩寺管委會等擬定了《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文物保護規劃》。 [4]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遺址特點

貢薩寺舊址
貢薩寺舊址
貢薩寺舊址(1張)
貢薩寺院全稱“貢薩朋強巴林”,為“新寺圓滿彌勒洲”。貢薩寺是治多縣境內唯一一座寺院,保存有較為完整的經輪殿、強巴經堂、大經堂、護法殿、拉章等由夯土築成的諸多藏族古建遺址,保持着原有的藏族傳統建築風格、內部空間組織結構和建築佈局。貢薩寺舊址到十九世格桑秋吉活佛香巴土登格勒尖措時,已初具規模。建有76柱大經堂、86柱護法神殿、8柱祖婆護法殿各一座,僧舍670餘間。 [1]  [4-5] 
宗喀巴大殿
宗喀巴大殿平面圖 宗喀巴大殿平面圖
宗喀巴大殿是依據黃教寺院的定製。大佛修建在貢薩寺院最高處且居中,這是為了突出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在黃教寺院的地位。就連全寺宗教活動的中心,講經院、大經堂也緊鄰着宗喀巴大佛殿附近。這是宗教思想所構成的佈局,目的是為了宗喀巴大佛殿。這與內地佛寺採取中軸對稱,一進復一進,依次升高而顯赫的大殿截然不同。另外還採用加大佛體量,建造金頂的辦法,使它居高臨下,控制羣體。而一般僧舍則偏於中心,顯示了宗教等級。
宗喀巴大殿坐北朝南,隨山勢而建。外形與西藏布達拉宮的紅宮和扎什倫布寺的強巴佛殿相似,是典型的藏式佛建築。大佛殿共九層,高31米,另加金頂部分高8米,總高39米。殿內供奉宗喀巴銅像一尊。由於建築體量高大,為了消除建築本身形體簡單的感覺,在立面處理上增加了許多橫向飾帶和形體在局部略做變化,以打破四方形建築的呆板佈局。如門廊部分,高度較整體矮小,形成高低錯落之勢。建築立面的構圖均衡,虛實對比強烈。金頂屋面,屋頂上有寶塔、火焰掌、佛手等飾物。金頂的斗拱除支撐巨大的屋頂出檐和減少室內大梁跨度的結構作用外,還是藏漢建築藝術結合的重要部位。整個建築突出了門廊和金頂,使之相互襯映。建築型體稜角分明,形成四平八穩之勢。
壇城壁畫 壇城壁畫
宗喀巴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九間,前面為面闊五間、深一間的門廊。門廊部共有兩根楞八楞柱,上面撐託着粗大的替木,上部挑出三重椽短檐。從門廊進殿有一座殿門,寬2.5米,高3.5米。殿門上部有二重椽短檐,其上有七個獅首座獸。殿內中間各三間的空間直通九層,中置宗喀巴大佛像,直通頂層。殿內南面光線充足,而後部光線甚弱。這是出於如下雙重考慮:一、封閉保暖性;二、獲得較多的南向採光,以供觀賞佛像正面。由於殿內大佛像直貫九層,故二至九層實為迴廊。迴廊南面面積較大,以提供足夠的朝拜空間。各層四周牆壁上佈滿了佛教彩繪圖案,畫面主題一般都為人物,形象高大且對稱佈局,造成莊重的氣氛。畫面除主題外,配以花卉、雲彩、火焰、建築、樹木、山川等襯影,使畫面取得均衡的效果。各層迴廊頂部畫有排列整齊,形色各異的曼陀羅(壇城)。
宗喀巴大殿 宗喀巴大殿
宗喀巴大殿的建築色彩豐富,外牆內壁,檐部屋頂,樑柱額枋,門窗裝修,無不施色。基本上採用黃、紅、綠、藍、白五種顏色。外牆以白色為多,局面配以高貴的色調。如最上三層的牆面採用暗紅色,其中鑲有對比強烈的金色梵文寶鏡。門窗洞口周圍塗以黑色梯形邊框,而窗框多為黃色。屋檐局部配以較難處理的黑色兩色,上部挑出二重或三重椽短檐,塗以綠、藍等色。屋頂則採用金色,效果強烈,氣氛突出。建築內部色彩複雜,牆面壁畫以綠調為主,局部以藍調為主,重點處用金勾勒邊沿。柱身採用中國傳統的做法,漆以硃紅色。柱頭、梁枋彩畫點金,天花則以黃色為主。整個建築色彩用色強烈,力求對比,注重本色,講究等級。
大佛殿採用鋼筋混凝土磚石結構,局部採用傳統木架體系。基礎採用鋼筋混凝土筏形基礎,靠山根的地基深12米、寬3米,前面的地基深8米、寬3米。地基深度是以挖到山岩石為準。中間四根通天柱,採用獨立基礎。四根柱子直通頂層,用以支撐金頂,傳遞荷載。各層柱子用圈樑進行連接,形成整體骨架。外牆有明顯的收分,底部厚2米,上部厚1.3米。現澆樓板,板厚150毫米。 [5]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文物遺存

佛經、壁畫唐卡
寺院壁畫
寺院壁畫(2張)
貢薩寺舊址留存有《甘珠爾》《丹珠爾》等大量佛經、壁畫唐卡。 [1]  [5] 
宗喀巴大佛
宗喀巴大佛
宗喀巴大佛(3張)
貢薩寺內宗喀巴大佛為世界最大的室內銅製鍍金佛像,並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大佛總高35.32米,佛高31.22米,佛腰圍14.98米,蓮花座高4.1米,採用銅、黃金、天珠、琥珀、珊瑚等製作而成。宗客巴大佛像主要分為冠、面、胸、腰、腳五個部分,直通頂層。在一層時可仰視全身佛像,平視蓮座。二層時可平視腰和雙手;三層可觀手中法器;四層時可平視佛胸;五層可見雙肩;六層時可觀佛面;七層與佛像耳部平齊;八、九層時可觀佛冠。大殿內部的壁畫、樑柱的彩繪都圍繞着大佛像,營造出一種宗教氛圍,成為宣傳佛教教義,弘揚佛法的媒介。 [1]  [5]  [6]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研究價值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充分展現了藏傳佛教建築的文化特徵,內外空間、風格與形式藴含着藏傳佛教精神與文化,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研究價值。 [5]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保護措施

2013年5月,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旅遊信息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地理位置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立新鄉貢薩村、通天河南岸。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交通信息

自駕:自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路程約14.2千米,用時約1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