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貞觀殿

鎖定
貞觀殿,為隋唐洛陽城紫微宮三大殿之一:乾元殿(隋稱乾陽殿)、貞觀殿(隋稱大業殿)、徽猷殿。貞觀殿位於乾元殿北,在今洛陽定鼎北路以東,唐宮東路附近。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駕崩於此殿,遺詔太子李顯柩前即位,尊武則天為皇太后。 [1-2]  唐昭宗遷都洛陽時,曾改名宣政殿,但不久復舊。五代梁太祖開平二年,該殿改名文明殿。
中文名
貞觀殿
位    置
洛陽紫微宮
年    代
隋唐時期
地    位
紫微城三大殿之一

貞觀殿名稱由來

“貞觀”一詞意為澄清天下,恢宏正道。出自《後漢書·黨錮傳·李膺》:“以為天子當貞觀二五,利見大人,不謂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揚煇,棄和取同。” 唐李華《含元殿賦》:“王臨於朝,天地貞觀。”
貞觀殿 貞觀殿

貞觀殿宮殿地位

貞觀殿 貞觀殿
紫微城三大殿依次為:乾元殿(隋稱乾陽殿)、貞觀殿(隋稱大業殿)、徽猷殿。其中乾元殿規模最大,其體量和麪積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宮殿之一。乾元殿不僅為上朝之殿,帝國每年的元日大朝會和新皇登基大典都在此舉行。
《歐陽史》:“丙申,羣臣上尊號曰睿文聖武廣孝皇帝。改西京貞觀殿為文明殿,含元殿為朝元殿。”

貞觀殿歷經事蹟

貞觀殿,隋時稱大業殿,它是僅次於萬象神宮的殿宇,為皇帝內寢宮殿之一。
紀錄片《大唐帝陵》中的唐高宗駕崩於貞觀殿場景 紀錄片《大唐帝陵》中的唐高宗駕崩於貞觀殿場景
弘道元年(683年)11月,高宗封禪泰山,病重在奉天宮,駕歸東都,居貞觀殿靜養,一日,想登則天門樓宣赦,“ 氣逆不能乘馬”,乃召羣臣百姓入殿前宣赦,是夜召宰相裴炎入殿,遺詔輔政,隨即崩於貞觀殿。
唐高宗撒手西歸,朝政大權從此全部落入武則天手中。此後,武則天稱制六年,稱帝十五年,使唐初政治氣氛諧經濟振興,全面奠定了盛唐到來的基礎。

貞觀殿佈局結構

在固若金湯的宮城之內,有殿、台、館三十五所。殿堂相峙,樓台林立。
主要大殿有:萬象神宮、貞觀殿、洛城殿、武成殿、長生殿、集仙殿、瑤光殿、麗春台、同心閣、登春閣等等。這些宮殿大都面南坐北,高低相間,沿中軸線展開,次序井然,錯落有致。
貞觀殿北為徽猷殿,殿前石池,東西五十步,南北四十步;殿北為崇勳殿,再北為陶光園,東西數里,南面有長廊,園中有東西渠,西通神都苑;再北即為玄武門。
關於大業殿(唐貞觀殿),高宗駕崩後就再也沒在史書裏出現過,武則天時期的寢殿在明堂西北的迎仙殿。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十二月,丁巳,改元,赦天下。上欲御則天門樓宣赦,氣逆不能乘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之。是夜,召裴炎入,受遺詔輔政,上崩於貞觀殿。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廢萬泉、芳桂、奉天等宮。庚申,裴炎奏太子未即位,未應宣敕,有要速處分,望宣天后令於中書、門下施行。甲子,中宗即位,尊天后為皇太后,政事鹹取決焉。”
  • 2.    《新唐書·高宗本紀》:“是夕,帝崩於貞觀殿,年五十六。諡曰天皇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