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谷溪

(陝西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鎖定
谷溪,原名曹谷溪,1941年2月1日出生於陝西清澗縣郭家嘴村,現居延安。《山花》文藝報主編,,《延安文學》副主編,《延安文學》主編、編審。
中文名
谷溪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陝西清澗縣郭家嘴村
出生日期
1941年2月1日
代表作品
《第一萬零一次希望》
職    務
陝西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谷溪人物經歷

谷溪,1962年參加工作。歷任延川縣賀家灣公社及縣委炊事員、通訊員,賈家坪公社團委書記,縣革委會政工組通訊幹事、宣傳組副組長、通訊組組長,《山花》文藝報主編,延安地區文藝創研室副主任,《延安文學》副主編,文聯黨組成員、常務副主席,《延安文學》主編,編審。中國延安文藝學會理事,陝西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谷溪主要作品

1963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延安山花》(合作)、《第一萬零一次希望》、《我的陝北》,文論集《與文學朋友談創作》;主編《新延安文藝叢書·詩歌卷》、《西北作家文叢》兩輯(21本)、《綏德文庫》(18卷20冊,與人合作)、紀實文學集《追思集》、《高天厚土》、《大山之子》、《奉獻樹》和《人民記者馮森齡》等。1
999年獲陝西省人民政府“1949-1999首屆炎黃優秀文學編輯獎”和陝西省作家協會“雙五文學獎”等。

谷溪接受採訪

2015年3月,習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與主持人曹可凡談到東方衞視熱播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時,主動提及他曾和路遙住過同一個窯洞。習總書記説:“我跟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曾深入交流過。路遙和谷溪他們創辦《山花》的時候,還是寫詩的,不寫小説。
2015年3月19日,經多方輾轉,終於找到了習總書記提及的谷溪本人,並有幸通過電話採訪了這位74歲的古稀老人。
猶如山花紅豔豔
谷溪説話帶着濃重的陝北口音,聽起來真有點費勁,遠不如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那些演員説的陝北話那麼易懂。幸虧,有個能説流利普通話女助理幫忙“翻譯”,才使採訪得以順利進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讓習總書記想起了當年的知青歲月,並勾起了他與路遙、谷溪等人同在一起的青春記憶。話及至此,谷溪顯得十分激動,話兒像延河之水滔滔不絕。
詩人谷溪現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説,習總書記所説的《山花》是他在1972年9月創辦的延川縣文藝小報,由他擔任主編,路遙常在《山花》上發表詩作。取名“山花”,是因為同年他主編的詩集《延安山花》經陝西人民出版社發表後很紅火,在國內外暢銷28.8萬冊,詩集彙集了他和路遙、陶正等10多人的詩作,已有品牌效應。習總書記所説路遙那時寫詩不寫小説,就是指那個年月。當年,早已高中畢業的谷溪已有31歲,他比路遙年長8歲,兩人亦師亦友,無話不談,併合作發表過詩歌和報告文學。由於師生關係,路遙總讓老師谷溪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對此,谷溪自豪地説:“路遙是我的學生。”
谷溪創辦《山花》後,這份文藝小報發表了詩歌、小説、散文等作品,先後推出了三代20多位作家,並形成了有名的“山花作家羣”,其中有谷溪、路遙、史鐵生、陶正等。在陝北,紅豔豔的山花漫山遍野,其實,這花也叫山丹丹花
徹夜長談在窯洞
説到習總書記當年和路遙同住一個窯洞時,谷溪説,路遙是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後才離開延川縣的。由此推算,他倆在延川同住一個窯洞應該是在1970年至1973年之間。谷溪説,作為北京知青,習近平當年來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户,路遙則是當地的回鄉知青,他很喜歡結交見多識廣的北京知青,他倆那時成了朋友。後來,路遙還與來延川插隊的北京女知青林達(筆名程遠)相識、戀愛並結婚。
谷溪説,習近平所在的梁家河離延川縣城約有25公里山路,當年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習近平來縣城開會或辦事,晚了回不了梁家河,他就會找路遙長談。谷溪當時是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路遙則是通訊組學員,他們都住在縣革委會的窯洞中,窯洞既辦公又住人。谷溪回憶道,當年習近平和路遙進行徹夜長談的窯洞是“三間房”,這是專門供來客住的客房。谷溪自己曾居住過的2排18號窯洞路遙也曾住過,內有印照片的暗房,習近平與路遙聊天應該也會去那裏。可惜,這些窯洞經歷多年風雨已經拆了,如今只留下一張1970年拍攝的珍貴照片。谷溪説,習總書記當年也愛文學、愛讀書,他和路遙等談文學、談民生、談理想、談國家……話題非常廣泛,充滿家國情懷。
谷溪説,路遙雖然只度過42年的短暫人生,但他有大情懷,他和習近平有着説不完的共同語言。路遙病逝前曾囑託谷溪,他死後要埋葬在延安的黃土山上,要與生他養他的陝北高原融為一體。
親寫通訊留佳話
在谷溪印象中,習近平和路遙年輕時都是“讀書狂人”,讀書範圍廣泛,十分好學。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習近平40多年前當知青時的模樣,他隨身軍包內裝的全是書和厚厚的筆記。兩年前,新華網發表了一幅“習近平在延川”的照片,是習近平1973年與3位青年好友的合影,這正是谷溪自己用延川縣僅有一台“上海牌”相機,在他們居住的窯洞前那道矮牆旁拍攝的。日後,有好友將這張珍貴照片製成生日卡送給了習近平。
谷溪用延川縣僅有一台“上海牌”相機拍攝 谷溪用延川縣僅有一台“上海牌”相機拍攝
谷溪説,1975年7月,他給時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在延安報刊上寫過長篇通訊《取火記》。他清楚地記得,進村採訪時,因路陡不平,他乘坐的吉普車因打滑無法上坡,是習近平和幾個後生一起用力,才將車推進了知青們居住的大院裏。在《取火記》中,他記錄了習近平為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延川山區設法用沼氣進行煮飯、點燈的生動事蹟。他説,建沼氣池需要沙子,是習近平帶領幾個青年到七八公里外的前馬溝去挖的;建池時水泥運不進山溝,是習近平帶頭從很遠的公社所在地把沉重水泥給背了回來;當發現沼氣池漏氣時,也是習近平為緊急搶修,和技術員劉春合跳入了沾滿糞漿、又髒又臭的沼氣池中清洗池壁,那炎熱的夏天把人烤得喘不過氣來……習近平為民辦實事不辭辛勞,當年是他在梁家河點燃了陝西第一個沼氣池。
説起習總書記,谷溪有説不完的話。1986年,習近平在廈門寫信給他説:“離開延安,非常懷念,常常想回來看看。”1993年8月,習近平和他在延安久別重逢,那次,谷溪有機會留下了更多珍貴合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