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謠(讀作:yáo)是一個現代漢語一級字(常用字)部首為言部。該字可見於戰國文字。
字義是指虛構不實的傳聞,或者是指民間流行的歌曲。 [2-3] 
中文名
拼    音
yáo
繁    體
[4] 
部    首
鄭    碼
SPEZ
字    級
一級字
筆畫數
12
部首筆畫
2
筆順編號
45344331125
U
8C23
GBK
D2A5
注    音
ㄧㄠˊ
異體字
[1] 

文字源流

謠字源流 謠字源流
謠本字作“䚻”,是一個形聲字,後來訛變成“謠”和“謡”等或體。後世通行“謡”或“謠”,而本字“䚻”廢棄不用。今國家標準取“謡”為正體字,並類推簡化為“謠”。《説文解字》:“謠,徒歌也”本義為有伴奏的歌,後來引申指與事實不符的傳聞,或者是指民間流行的歌曲。 [5] 

詳細字義

讀音
字義
例句
例詞
yáo
1.有伴奏的歌
《詩經》:“我歌且謠。”

2.民間流行的歌曲
《漢書》:“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
童謠、歌謠
3.虛構不實的傳聞
《楚辭》:“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謠言、造謠
[2] 

古籍釋義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餘招切,音遙。與䚻同。謠歌也。《爾雅·釋樂》徒歌謂之謠。《詩·魏風》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孫炎曰:聲消搖也。韓詩曰: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戴侗曰:歌必有度曲節,謠則但搖曳永誦之,兒童皆能為,故有童謠也。《前漢·藝文志》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南齊書·五行志》歌謠,口事也。口氣逆則惡言,或有怪謠焉。
毀也。詳諑字注。
《集韻》或作猶。《禮·檀弓》陶斯詠,詠斯猶。
《韻會》通作繇。《前漢·李尋傳》人民繇俗。《師古注》謂若童謠,及輿人之誦。
葉夷周切,音由。《前漢·班固敍傳》媯巢姜於孺筮兮,旦算祀於挈龜。宣曹興敗於下夢兮,魯衞名諡於銘謠龜音丘。 [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文字書寫

謠的筆順 謠的筆順
謡字筆順 謡字筆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