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講堂

(漢語詞語)

鎖定
講堂,舊稱佛教講經説法的殿堂,今指教室。語出《後漢書·翟酺傳》:“光武初興,愍其荒廢,起太學博士舍、內外講堂,諸生橫巷,為海內所集。”
中文名
講堂
外文名
classroom
舊    稱
教室
古時指
講解經學的廳堂
佛教中指
佛教講經説法的殿堂
今    指
教室

講堂基本資料

拼音:jiǎng táng
注音:ㄐㄧㄤˇ ㄊㄤˊ
英文:classroom [1] 

講堂基本解釋

1. [classroom]:舊稱教室。
2. [lecture room]:古時指講解經學的廳堂。
3. [hall]:佛教講經説法的殿堂。 [1] 

講堂引證解釋

1. 儒師講學的堂舍。
《後漢書·翟酺傳》:“光武初興,愍其荒廢,起太學博士舍、內外講堂,諸生橫巷,為海內所集。”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一》:“始文翁為蜀守,立講堂作石室於南城。”
清顧炎武《又與潘次耕札》:“吾異日局面似能領袖一方,然而不坐講堂,不收門徒,悉反正德以來諸老先生之夙習,庶無遺議於後人。”
2. 今亦指教室。
老舍《蜕》第五:“他知道自己聰明,所以講堂上的功課他不大去聽。”
3. 高僧講經説法的堂舍。
《南史·宋武帝紀》:“嘗遊京口竹林寺,獨卧講堂前,上有五色龍章。”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開元初年,潤州江寧縣瓦官寺修講堂,匠人於鴟吻內竹筒中得之,與一沙門。”
清金人瑞《夢遊虎丘》詩:“不是曉鍾來枕畔,至今還在講堂隈。” [1] 

講堂其它相關

講堂觀眾廳

講堂觀眾廳的面積座席為0.6~0.7平方米。講台的深度一般採用5~6米,兩側宜附有一兩間小休息室(每間約20平方米)。講堂地面如需要起坡,計算地面坡度時視差值可按每兩排取0.12釐米計算。為了保證講堂的音響清晰度,講堂觀眾廳每座席所佔體積不宜大於4.5立方米。

講堂大型講堂

大型講堂由於跨度大、結構複雜等特點,單獨建立更為有利,也可用連廊或輔助房間與主館建築相連接,在空間佈局和庭院組織上與主館建築結合成為有機的統一整體,這樣的講堂不僅有利於單獨對外開放,還可以提高利用率。

講堂博物館講堂

博物館中配合陳列展出舉辦講座、放映電影、電視錄像、幻燈以及進行學術交流活動的場所,它是現代化博物館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中小型博物館一般設置一個講堂,大型博物館也可以設置一個以上規模不同的講堂。中國大型博物館講堂一般在500座上下,中小型博物館約設置200座左右,少數特大型博物館,講堂的規模可達500座以上。講堂的位置及其附屬設施應根據講堂的規模而有所不同。小型講堂(約200座左右)宜設置在博物館入口附近,講堂地面可不起坡,以兼作休息室、接待室和臨時陳列室。小型講堂只設置簡單的講台和放映室。大、中型講堂(500座以上)由於觀眾流量大,宜單獨設置出入口,以防止干擾陳列展出活動。講堂內部設施如放映室、講台、觀眾廳以及為觀眾服務的房間(休息室、廁所等)宜按多功能廳堂要求進行設計,以使講堂能滿足會議、電影、一般演出等活動對視覺、音響、照明和疏散的要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