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誨學

鎖定
《誨學》是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中的選文。
別    名
歐陽文忠
永叔
醉翁,六一居士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
出生日期
1007年8月1日
逝世日期
1072年9月22日
主要作品
歐陽文忠公集
本    名
歐陽修
作品出處
歐陽文忠公集

誨學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本文選自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

誨學解釋

誨學:有説教、學習的意思。
成:成為;變成。
琢:雕刻。
器:器具,有用的東西。
然:錶轉折,但是
知:明白,懂得
道:道理,也指學問。
之:在這裏意為“的”。
常德:指固有的特點、本性。 德:品行,這裏借指特性。
害:妨礙;影響。
性:本性。
因物:受外界事物影響。
遷:改變。
舍:放棄。
念:考慮;思考,這裏指“重視”

誨學譯文

(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雕刻製作成為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會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這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誨學啓示

《誨學》以“玉”同“人”作比,從“玉不琢,不成器”比之於“人不學,不知道”,這一點是易於理解的,而“玉不琢”與“人不學”之間的關係並不一般,“玉不琢”為害尚不大,因為玉“有不變之常德”,不琢“猶不害為玉”,但是人不學性質就大不一樣,因為“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這就是《誨學》要説明的關鍵之點,事實也正是這樣。文章運用了對比的寫法,闡述了人一定要學習的道理。

誨學作者介紹

歐陽修,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漢族,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例:《醉翁亭記》最後一句),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兄弟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説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詞集名。北宋歐陽修作。三卷。南宋羅泌編次。收入《歐陽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單行本。明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改題《六一詞》,僅一卷,據前本而有所刪節。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編》六卷,多有《近體樂府》未收之詞。公集三代以來金石刻為一千卷。在滁州時,自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歐公一帶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豔曲,謬為公詞。代表作有《醉翁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