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詩眼

鎖定
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來源於《次韻吳傳正<枯木歌>》。
中文名
詩眼
外文名
Eye of Poem
所屬體裁
詩歌
釋    義
詩歌中最開拓意旨和表現力詞句
來    源
《次韻吳傳正<枯木歌>》
性    質
名詞詞性
拼    音
shī yǎn

詩眼詳細釋義

1.詩人的賞鑑能力、觀察力
宋·蘇軾《次韻吳傳正<枯木歌>》:“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金元好問《繼愚軒和黨承旨雪詩》之四:“愚軒具詩眼,論文貴天然。”明袁宏道《與伯修書》:“近來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2.指的是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以一字為工。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由於有了這個字詞或句子,而使形象鮮活,神情飛動,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富於藝術魅力,稱為一篇詩詞的眼目。
詩眼的獲得,需要提煉字句,務必要使提煉的字詞和詞句,最能表現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達詩人對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這樣的詞句,要在詩詞的關鍵部位,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
所以,詩眼的錘鍊,要立足於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通過描寫晚春時節海棠花的凋謝,抒發了詞人的感傷情緒。最後一句“應是綠肥紅瘦”是這首詞的詞眼。
開頭兩句描繪了一個抑鬱的情境。夜來風雨驟起,煩悶愁人,於是借酒澆愁,昏昏睡去,但一覺醒來,酒意併為消盡。三四兩句,寫在酒意朦朧中,記起了昨夜的風雨,它是否摧折了園中的海棠呢?於是深情地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回答卻是漫不經心的,居然説“海棠依舊”。
這時,女主人不無嗔怪地連聲反問“知否?知否?”緊接着道出那最精彩的一句:“應是綠肥紅瘦”。這幾個尋常字眼,經李清照這麼一組合,其色澤和韻味便油然而生。這只是就對風雨後的海棠樹的描繪而言。
在描繪中還有更深一層的情意在。這就是隨着對海棠花謝的深入描繪,詞人的惜春憐花的情緒也達到了高潮,在這種對春光的留戀與惜別中,委婉地寄寓着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
可見,這一句是含義豐富的情景交融的彩筆,是這首詞的點睛之筆,從而成為歷代人們傳誦的佳句。
3 “詩眼”一詞最早見於北宋蘇軾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范成大也在詩中寫到過“詩眼”:“道眼已盡詩眼在,梅花欲動雪花稀”。 [1] 

詩眼作用

詩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以下是幾種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如:“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中的“恨”改為“幸”,“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詩意迥同。
[2]藉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詔,水晶宮裏近題詩”之“中”改為“深”,“裏”改為“冷”,,使得原來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宮”,轉眼間顯得雍容華貴,超凡脱俗。
[3]靠它增強形象性。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滿”等字,是取“綠”字的色彩;秦觀的“山抹微雲,天連衰草”是取“抹”“連”的動作勾畫出的線條輪廓。
[4]有的詩眼關乎詩意的精確。如一首詠早梅的詩:“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梅。”若將“數”改為“一”,“一枝”與“早”絲絲入扣。 [1] 

詩眼賞析關鍵

抓住詩眼,捕捉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詩詞意藴。
詩歌的特點是高度簡潔凝練,因而它的語言更是高度個性化,經常通過比喻、通感雙關等表達語意,從而使人感到含蓄、朦朧、多義。在詩詞的語味中,要善於尋找最明亮的那顆珍珠,即警句,這是不可忽視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稱詩眼,它是詩中最凝練、最精神、最準確地傳達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詩詞脈絡的盤節,是掌握詩歌各部分相互聯繫的關鍵。
能抓住詩眼或是文章的關鍵字句,就可以帶動全篇,完成對詩作的欣賞,而詩眼存在於中心句或出現在標題上,常表現為動詞、形容詞或副詞等形式。
如:柯巖的《周總理啊,你在哪裏?》的詩眼是“找”字,從高山找到大海,從北國找到南疆,呼喊周總理,反覆出現的“他剛離去,他剛離去”的回聲,濃重地演染了極度哀痛與深切的思念之情。
再如: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愛”字就是詩眼,詩人借鳥兒對土地的眷戀和深沉執著的愛,表達了熱愛祖國併為之獻身的思想。

詩眼品析詩眼

一、品析詩眼應知人論世。如:《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兩詩都着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嚮往,又藴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有何作用?讀這兩首詩必須瞭解當時背景兩詩寫作之時,作者都是貶謫之身,正值壯年的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則在垂暮之年被棄置崖州。兩人的處境與心境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們不瞭解創作背景,就不可能準確把握。
二、品析詩眼要聯繫詩中的形象把握詩中的思想感情。柳宗元的《江雪》,《江雪》本詩詩眼應為“獨”字。從全詩意思看,它緊承前文“鳥飛絕”、“人蹤滅”、“孤舟”,勾畫出一幅“冰雪獨釣圖”:千山聳立,萬徑縱橫,但山無鳥飛,徑無人行,只有一隻孤舟,一個孤獨的垂釣者。從詩歌形象上看,“獨”字準確形象的刻畫出釣者遠離塵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羣的個性特徵。從本詩的寫作背景看,“獨”字準確的展示出作者“永貞革新”失敗後連遭貶斥的孤獨景況,也展現了作者始終頑強不屈的精神狀態
總之,“獨”字籠罩全篇,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堪為詩眼。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綠”字詩思深沉,情思浩蕩:既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之景,又在這盎然生機中展示出作者當時奉詔回京的喜悦,還流露出作者經歷第一次罷相之後,雖被再次徵召回朝,但不能不產生的重重憂慮,豐富的表現力,也十分生動的確讓人稱道,難怪王安石不厭其煩,易“十許字,始定為綠”。
三、品析詩眼要仔細體悟修辭和表現手法。例如《題玉泉溪》紅數醉秋色,碧溪彈夜弦。佳期不可再,風雨杳如年。詩中“彈”字精練傳神。。寫出了溪水聲,富有音樂性。以動寫靜。將萬籟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靜。同時運用擬人手法,賦予玉泉溪以人的情態、生動形象。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峯頭望故鄉。”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比較不難發現兩詩都着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嚮往,又藴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
詩眼是理解詩歌的一把鑰匙,抓住了詩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幫助解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