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詩傳旁通

鎖定
《詩傳旁通》十五卷。元梁益撰。
中文名
詩傳旁通
作    者
梁益
朝    代
卷    數
《詩傳旁通》
益字友直,一作有直,號庸齋,江蘇江陰人,因其先曾居福州,故自署三山,嘗舉江浙鄉試,不及仕宦,乃教授鄉里,學者不遠千里從之,一生博洽經史,工於文辭,其教人以變化氣質為先務,著《三山稿》、《詩緒餘》、《史傳姓氏纂》諸書。朱熹《詩集傳》,詳論於作詩之意,而對《詩經》中的名物訓詁則僅舉大略。梁氏此編,仿孔、賈等前儒諸疏、證明及註文之例,凡《詩集傳》所引錄故實,皆給予一一引據出處,辨析源委,因杜文英先撰《語孟旁通》,體例相似,故梁氏亦以“旁通”為名。其中如“聖人之耦”,則引《漢書》中劉歆論董仲舒之語;“見堯於羹”、“見舜於□”,則引《後漢書·李固傳》以明出典。凡朱熹所未及詳論者,梁氏亦旁引諸説以補之,如“五□”、“五總”,則引陸佃之語;“三單”引《鄭箋》羨卒、《孔疏》副丁等等。其中,亦間有與朱熹之説稍異或不合者,如“頃筐□之”,《集傳》雲音許器切,《大雅》“民之攸□”,《集傳》音許既切,此説本於陸德明經典釋文》。梁益則引《禮部韻》,認為許既切者,在未韻,音氣,注云取也;許器切者在至韻,音洎,作巨至切,朱子之音與《禮部韻》不同等等,是是非非皆有主見,絕不堅持門户,在元儒中比較罕見。卷首冠類目,末一卷為序説,其中一條論述秦造父封趙,因抄錄宋人羅泌《路史·國姓紀原》之文,並自謂此於《詩傳》雖無所繫,但宋氏有國,其姓也應該知道,故通記之。《四庫全書總目》認為此舉頗不類於全書,其文屬冗贅之文,汗漫無理,“可已而不已者”是也。書前又冠至正年間太平路總管府推官濱州翟思忠序,明人朱睦□《授經圖》遂誤認為此書為思忠撰。
有《四庫全書》本及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