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南閣祠

鎖定
許南閣祠,又名許慎祠,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許慎路,為紀念漢代有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許慎而建。
中文名
許南閣祠
建造時間

許南閣祠祠堂概況

走進許南閣祠,步上台階,“許南閣祠”四個篆體大字赫然在目。走進庭院,便感受到一種肅穆的氣氛,兩邊各立一塊石碑,分別記述當年建造及修繕的情形。大廳正中,“文化宗師”的匾額下,許慎的畫像前擺放着先生的牌位,兩邊陳列的是對許慎著作《説文解字 [1]  》的研究資料。站在這位文化宗師的享堂裏,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後漢書 儒林傳》有傳,許慎曾任太尉府南閣祭酒等職,以所著《説文解字》十四卷而著稱。此書是研究漢字的基本資料,為歷代文字學者所推崇。清末,郾城知縣敬重這位鄉賢,於光緒二十八年建成此祠,供人祭祀。
時過境遷,許慎祠原來並不在市區要道上,近年城市規劃,拓寬市區街道,恰好此祠處於鬧市中,大道亦命名為許慎路。祠亦改名為許慎紀念館,著名學者王力教授欣然題寫了紀念館匾額,周祖謨先生撰作楹聯並篆書:考文字之本原存古留真誠乃儒林楷式,機詁訓之旨趣探微索隱允推漢學宗師。

許南閣祠人物成就

許慎 許慎
許慎 [2]  (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現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人,師從經學大師賈逵,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讚賞。漢代有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於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歷經21年著成《説文解字》,是中國首部字典,歸納出了漢字五百四十個部首。許慎另著有《五經異議》、《淮南鴻烈解詁》等書,已失傳。
許錦晶曰: 叔重者,名慎,汝南召陵人也。性純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攻,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卒於家。初,慎以《五經》傳説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議》。

許南閣祠説文解字序

永元十有二年(100年),始作《説文解字》,序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為萌生。黃帝之使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公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夫”,“夫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天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諸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卋,改易諸體。封於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建元元年(121年),書成。收單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於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時,遣子衝獻書於帝。

許南閣祠許慎墓

卒,葬郾城縣姬石鄉許莊村東。墓高十有五尺,徑四十有八尺。鄉人曰:“日動一釐,夜長三尺。”謬也,豈有自拔之冢。
《後漢書》贊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塗分流別,專門並興。精疏殊會,通相徵。千載不作,淵源誰澄。”
至清,歲以仲月後丁之日,縣令、學官到許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禮。
康熙四十有六年(1707年),郾城縣知縣温德裕立“孝廉許公之墓”碑。
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郾城知縣王風森立“許夫子從祀文廟碑”。
共和三十有七年(1985年),許慎研究會第一次會議時,立“重修許慎墓碑記”。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數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