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角山寺

鎖定
出山海關城北3公里處有座山,名角山,是萬里長城經過的第一座山峯。在它半山腰的叢林中,有座廟宇。它背靠燕山,面向勃海,這就是棲賢寺,當地人又稱為“角山寺”。 [1] 
中文名
角山寺
別    名
棲賢寺
古    人
詹榮文

角山寺來歷

相傳距今400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間,山海關北門裏的藥王廟還是一個小廟,沒有和尚,只有一家姓詹的看廟。老夫妻倆帶着個獨生兒子過活。因家中貧寒,孩子從小就給人家放羊。但他勤奮好學,常到有錢人家辦的書館內去偷聽,慢慢地居然能把《四書》,《五經》全部背誦下來。
一天詹家孩子又偷聽時,被館裏執教的關老夫子發覺,老夫子看這孩子好學,便想考考他。就從《論語》,《中庸》到《大學》,考了他七七四十九個問題,沒想到一個13歲的放羊的孩子對答如流,這真使老夫子喜出望外,一口答應免費收下這孩子上學,並取名詹榮,號角山。從此,關老夫子每日早晚專為詹榮授課。關老夫子滿腹文章,又愛才如命,盡心教授,加上詹榮聰明過人,一點就透,學業進步神速。
過了一些時候,關老夫子看詹榮文才已成就叫他趁年幼,去投靠鼻樑山道人習武深造,以便日後報效國家。這天,詹榮謹遵師命,給關老夫子磕了頭,辭了爹孃,直奔鼻樑山而去,走到北翼城南不遠,一條波濤滾滾的水墨河攔住去路。詹榮求師心切,脱鞋就要冒險過河。這時一陣山風吹來,順風有兩盞紅燈飄飄而至,原來是兩個人,身高都在五尺開外,一個面如鍋底,一個臉賽玉白黑臉大漢問道:“你是詹榮吧?我倆奉師父之命前來接你,以後就叫我們大師兄、二師兄。來,我揹你過河。“
詹榮心裏納悶,這兩個怪人怎麼認出我來,又為什麼要揹我過何呢?但過何求師要緊,管那些幹啥。一躍上了黑大漢的背上,説也奇怪,兩個大漢既不下水,也不趟河,一陣嗖嗖之聲,就從水面上過去了。三人到了對岸,直奔鼻樑山而去,從此,詹榮夜來晨歸,都是兩個大漢接送,據説這兩個大漢就是關老爺身邊的周倉與關平。
不覺三年過去。少年詹榮在鼻樑山道人的傳授下,已經文成武就,日後,果然考中文科進士,最後升到兵部侍郎之職,晚年卸任回鄉以後,仍念念不忘師恩,便在鼻樑山造起寺院,重塑關爺及周倉,關平金像,寄託思念之情,因詹榮別號角山,為了紀念詹榮造廟,後人便叫此廟為”角山寺“。
幾百年來,”角山寺“遠近聞名,同角山長城一樣每年吸引了大批遊人。因”角山寺“的緣故,現今人們只記得角山,反而將鼻樑山的本名忘記了。 [1] 

角山寺風景

角山寺山寺雨晴

每值夏季,角山寺附近雲霧集散無常,瞬息萬變:時而云霧在半山間飄飄蕩蕩,山腳下細雨霏霏,而寺中風和日麗;時而寺中白雲過頂,大雨瓢潑,寺外卻陽光燦爛,別是一番天地。陽光雲霧給角山增添了無限的生氣,使其更有魅力。清代王一士有詩道:
山寺巍峨逼太清,下方陰雨上方晴。
階前俯視蛟龍鬥,檻外高懸日月明。
霧鎖雲環鋪大野,松聲鳥話繞邊城。
時風頓掃郊原淨,萬壑金蛇赴海行。
”山寺雨晴“的景觀,是角山山坳小氣候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觀。

角山寺瑞蓮捧日

”瑞蓮捧日“是角山寺一奇特景觀,指拂曉晨曦微露時分,站在角山之巔,俯視南海,可見一輪噴薄欲出的紅日突破天際,四周紅雲聚攏,好像蓮座,又如一株婷婷玉立的出水芙蓉,美麗異常。片刻,太陽跳出海面,雲消霧散,蓮座隱去。奇景使見者如痴如醉,流連忘返。清代陸開泰曾寫詩如此描繪”瑞蓮捧日“的壯麗景色:
萬里晴空絢早霞,雲含暑色觀奇葩。
飛來太液千重瓣,湧出紅盆十丈花……”
清代王一士的詩則這樣吟詠:
蜃氣才收絢彩霞,琉璃屏畔湧奇葩。
捧來東海一輪日,現出西湖十里花……“
今天,當我們站在角山頂上,不僅仍可以看到黎明時分的”瑞蓮捧日“奇景,還可東望:遼瀋平原,禾稼叢叢;西望:碣石五峯,花果豔紅;南望碧波萬傾,巨輪如龍;北望:燕塞新湖,山影波光。 [1] 

角山寺角山長城

坐落在角山西坡,踞山海關北約3公里,整段長城全由條青磚石砌成,長城東起角山口,西至角山樓。角山是萬里長城從老龍頭起,躍山海關,自南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峯,所以又有“萬里長城第一山”之稱。1965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 1.    蘇秀敏,王儉,李香民等.山海關:農村讀物出版社,1991:50-5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