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象台辦公樓

鎖定
觀象台辦公樓,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觀象二路15號,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是青島最早的氣候觀測機構 [1] 
觀象台辦公樓總高度77.76米,為德國古堡式建築。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另有花崗岩砌塔樓,呈“凹”字形城堞式 [1]  。觀象台辦公樓是中國第一個從外國人手中接管的近代觀象台,是中國近代天文、地磁、地震、海洋諸學科的發祥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5] 
2006年5月25日,包含觀象台辦公樓在內的青島德國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歸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 [2-3] 
中文名
觀象台辦公樓
地理位置
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觀象二路15號
所處時代
清朝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象台辦公樓歷史沿革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國佔領青島後在今館陶路1號設立氣象觀測點。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德國觀測所搬至水道山(今觀象山)。
清宣統二年(1910年),觀象台辦公樓始建 [1] 
民國元年(1912年),觀象台辦公樓建成,命名為皇家青島觀象台。
民國三年(1914年),日軍攻佔青島,皇家青島觀象台改稱為青島測候所。
民國十一年(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主權,日本以“中國沒有氣象專業人才”為由拒絕交出青島測候所。
民國十三年(1924年),中國收回觀象台辦公樓,併成立中國氣象學會 [4]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再次侵佔青島,觀象台辦公樓被日軍佔據。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國政府收回觀象台辦公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青島解放後,觀象台辦公樓先由軍事管理委員會接管,後交青島市人民政府 [5] 
觀象台辦公樓 觀象台辦公樓

觀象台辦公樓建築格局

觀象台辦公樓總高度77.76米,為德國古堡式建築。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另有花崗岩砌塔樓,呈“凹”字形城堞式 [1] 
觀象台辦公樓

觀象台辦公樓主要建築

觀象台辦公樓由建築師保爾·弗里德里希·裏希特設計,歐洲古堡風格的德式建築,高七層,以花崗岩剁斧石砌外牆,牛舌瓦屋面。樓上出雉堞,由嶗山花崗岩為建築材料 [1]  [4]  [7] 
觀象台辦公樓大廳內壁上鑲嵌一塊漢白玉石碑,上刻德文詩:“遠離故土的德國使者,建此高樓於異國海濱;任是風暴洶湧,抑或電閃雷鳴。危急時總會向您通報,遠航的船舶啊,請放心。這巍然聳立的城堡,就像是德意志人在向世界問候。” [6] 

觀象台辦公樓歷史文化

  • 遠東三大觀象台
青島觀象台徐家彙觀象台香港天文台並稱近代遠東三大觀象台,與其他兩座觀象台不同的是,青島觀象台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收回主權後,成為民國時期唯一一座在中國主權下進行獨立科研的觀象台 [8] 
民國十三年(1924年)中國氣象學會在青島觀象台成立;民國十七年(1928年)青島觀象台成立海洋科;民國二十年(1931年)青島觀象台建成中國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圓頂天文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青島觀象台設計建造並管理青島水族館青島海產博物館;1949年後,青島觀象台的工作被一分為五,天文、地震、地磁 、海洋交由中國科學院管理,氣象部分則歸海軍管轄,天文部則改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島觀象台 [8] 

觀象台辦公樓文物價值

觀象台辦公樓是中國第一個從外國人手中接管的近代觀象台,是中國近代天文、地磁、地震、海洋諸學科的發祥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5] 

觀象台辦公樓文物保護

2006年5月25日,包含觀象台辦公樓在內的青島德國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歸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 [2-3] 

觀象台辦公樓旅遊信息

觀象台辦公樓地理位置

觀象台辦公樓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觀象二路15號 [1] 

觀象台辦公樓交通路線

  • 公交
山東省青島市內乘坐228路公交車,在黃島路站下車前往。
  • 地鐵
山東省青島市內乘坐地鐵1、4號線,在觀象山(市立醫院)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距離觀象台辦公樓約8.8千米,駕車約1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