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王母神話

鎖定
西王母又稱“王母”、“金母”、“瑤池老母”、“瑤池金母”、“西池金母”、“仙母”、“阿母”、“龜山金母”、“龜台金母”、“金母元君”、“王母娘娘”等。西王母形象經歷了從半人半獸、形象猙獰、掌瘟疫刑殺之神到握有長生不死藥的吉神、天界女仙之首,再到化育萬物的創世女神的多次轉變。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不同的形象和信仰使西王母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位“千面女神”。 [1] 
漢武帝故事》中也有關於西王母的描述:“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她將三千年才結一次的仙桃贈與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表現了她愛的深沉痴心。 [2] 
2014年11月11日,西王母神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4] 
中文名
西王母神話
分    類
神話傳説
地    區
中國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Ⅰ-150
非遺類型
民間文學

西王母神話神話傳説

據《海內西經》記載,崑崙山是西王母所居。崑崙有西王母是中國西部地域擴大之後,西王母作為中國西方的神靈,按其居西的方位,在中國西部萬山之最的崑崙山應有其廟堂。此情即如西王母在中國東部泰山亦有廟堂一理,是西王母文化傳播的結果,按照上言所確定的中國西部界線,以及前文對西王母古部族的歸屬,西王母古部族的生息地只能在涇、渭、洛三河中上游地域,其祖廟也應在這一地域。
古今圖書集成平涼府古蹟考記:“回中山,在州西三里,脈自崑崙來,上有王母宮,下臨涇水,一名宮山。周穆王漢武帝嘗至此。”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回中山名聞天下與回中古道有着密切關係,是漢唐“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名山。據《史記》記載回中宮是秦漢帝王的行宮,漢代回中宮在今涇川縣回中山。
由於回中宮位於回中道上,秦漢封建統治者對此十分關注。多次巡幸至此。由此看來,西王母與周穆王、漢武帝約會的故事並非純屬虛構,而是在一定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推斷演繹出來的。
有關西王母與回中山更早的文獻資料記載我們已經很難覓到,可以肯定,最晚到了唐代,人們便認定涇川縣回中山是西王母故地。唐代後期,涇川回中山已經有了專門祭祀西王母的殿堂,也有了“王母宮”這個名稱。
古國雖已消失在歷史的漫漫塵煙裏,然而仍為後人留下了它曾經存在的蛛絲馬跡。天峻縣西南20公里處,一座獨立的小山西側有一口深十幾米的山洞。據學者考證,這是5000多年前西王母古國女首領的居所,已命名為西王母石室。石室內有千姿百態的巖畫和過往僧道題寫的經文、繪畫。石室對面曾建有西王母寺,已經坍塌為平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這裏發掘出土了有“長樂未央”“常樂萬億”銘文的漢瓦當等珍貴文物,説明西王母寺遺址當屬漢代,從而證明早在漢代人們已公認此石室與西王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 [2] 

西王母神話神話演化

西王母神話 西王母神話
西王母的神話故事歷經了兩次演化。漢代是西王母神話傳説演化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又稱崑崙山)的石洞中,是一個人面獸身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長着牛角、滿身豹紋、聲音如犬吠的怪獸——狡,還有長着紅色羽毛、喜好食魚的三青鳥 [2] 
成書時間稍晚的《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形象有了較大的變化,由半人半獸的凶神變成了帝胄出身且多情的貴婦人,還能和穆天子相互賦詩歌詠,在談吐中顯出雍容華貴的氣質來。在《漢武帝內傳》中,西王母又變成了一個年約三十、容貌絕世的女神。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把西王母神話傳説和周穆王西征、漢武帝西巡的歷史事實聯繫起來,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傳説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瑤池相會的故事廣為流傳,影響很大。源自神話傳説的西王母形象逐漸完善而豐滿起來。隨着西王母的形象由老變少、由野變文,其信仰也被道教汲取,西王母成為道教中“女仙之首”、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宴請各路神仙之職,在人間管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唐宋之後,西王母開始成為雜劇、小説的主人公。小説、戲曲中的西王母形象,延續人形化吉神的概念,成為母儀天下的天界女神形象。
明清兩代,寶卷與念捲成為民間宗教藉以表達其宗教思想、參與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與西王母有關的神話、信仰等文化資源,被民間教派融匯於宗教寶卷之中。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時期的西王母形象和信仰發生了較大的分化,西王母的神格和信仰在宗教寶卷中得到空前的提升,從而形成了有關西王母的新的形象與信仰。在《護國威靈西王母寶卷》、《瑤池金母金丹懺》、《王母消劫救世真經》等寶卷中,西王母仍舊有明顯的道教神仙色彩,但是民間宗教教派在把西王母這位千年來在民眾信仰中舉足輕重的神靈引入民間宗教中時,把西王母的神格進一步放大,變形成為一位至上神,集創世和救世為一體。
另外,在民間信仰中,西王母的形象進一步世俗化、人格化,明清小説開始對西王母加以“人間皇后”的想象,西王母成為民間信仰中一位慈母般的女神。與正統宗教不同的是,民間宗教中的西王母既不像佛教中的釋迦牟尼那樣莊嚴肅穆,也不像道教中的三清那樣冷漠高遠,而是時時向人間流露出慈母一般的關懷,這與以往道教體系中的西王母形象並不一樣,是明清以來西王母形象的一個新的特點。
明清“寶卷流”民間宗教的興起與流傳,把西王母信仰進一步帶到海外。道光末年傳入福建的一支民間宗教改名為“先天教”,但仍延續青蓮教的傳統,以瑤池金母為至尊,並隨着華人的腳步逐漸傳播到南洋。以寶卷為載體的西王母信仰與民間宗教一直流傳到東南亞的北婆羅洲、馬來亞半島以至暹羅國。西王母信仰傳入台灣的時間當與傳入南洋的時間大致相同。
西王母信仰之所以經久不衰,其主要原因在於她融入道教文化後擁有的“長生不老”、“送子”等神職。中華民族自古重視生命的延續與存在,長生不老、子孫後代的興旺、人生的太平是廣大民眾最基本的願望。西王母信仰則極大地迎合了崇拜者長壽、傳宗接代等願望,因此受到普通民眾的推崇與喜愛。 [1] 

西王母神話神話價值

西王母神話不僅家喻户曉、流傳很廣,而且其內容也紛繁、複雜。研究者一般認為,它除了神話本身的價值和影響之外,還牽涉到中國上古史、民族史原始文化和宗教、道教、地理沿革以至於中西交通史等有關方面的問題。在一般文化史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1]  [5] 

西王母神話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西王母神話項目評估合格,新疆天池管理委員會(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新疆天池博格達峯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