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湖圖

(南宋李嵩創作紙本水墨畫)

鎖定
《西湖圖》是傳為南宋李嵩創作的紙本水墨畫, 現藏上海博物館 [1] 
《西湖圖》以紙本水墨圖繪西湖全景,畫中心突出明淨湖水,四圍羣山環繞,雷峯塔、孤山、雙峯插雲、斷橋諸名勝皆隱現於煙鎖霧迷之中,畫風上於馬遠、夏圭之外,自出機杼。 [2]  全圖工筆和寫意兼用,墨色清淡洗煉,並充分發揮渲染功能,使湖上晨靄曉霧和旖旎春光躍然紙上。 [1] 
中文名
西湖圖
作    者
李嵩
創作年代
南宋
規    格
縱26.7釐米;橫85釐米
材    質
紙本
畫作類型
水墨畫
現收藏地
上海博物館

西湖圖畫作內容

西湖圖
圖卷引首,沈石田書“湖山佳趣”,卷後有秀水吳瑤七絕,讚美畫家描寫西湖春景之清秀,嘉禾金禮七律,點出畫上“曉山”,“春水”,“人生行樂處也”。該圖上部寫湖西山巒起伏,南北兩高峯對峙,蘇堤橫卧,六橋隱約可辨,而湖水佔了全卷一半。下部為湖東,是全圖最近處,卻不寫細節,只露出幾座高聳的城樓,自左向右一字排開,形斷勢連。 [3] 
畫幅右角鈐“仇遠”白文方印。畫幅左右兩角各鈐“兩山”半截不同朱文印。畫幅還鈐有謂謝淞洲收藏印“淞洲”、“希之”等朱文印。畫幅上部和騎縫處還有十一個不同大小及形狀的乾隆印:“古稀天子”、“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石渠定孺”、“太上皇帝”、“中心止水靜”、“三希堂精鑑璽”等朱文印,“乾隆鑑賞”、“寶笈重編”、“壽”、“宜子孫”等白文印。
畫幅引首為沈周所書:“湖山佳處”,款識:“石田”。鈐:“南”、“山石翁”、“煮石亭”等印。邊角鈐有:“萊臣心賞”、“於騰之印”。
引首與畫幅之間隔水有清高宗弘曆題詩:“境即圖中圖更披,湖山印證契神姿,六年寤寐遐不謂,一勺清冷宛若斯,每愜崇情將妙理,寧關急管與繁絲,秘珍近遠如何答,塔是雷峯好在時。丁丑二月題於西湖行宮御筆。”鈐:“乾隆宸翰”、“水月兩瀲明”等朱文印。
畫幅與跋之間隔水有八方印:“八微耄念之寶”、“於騰私印”、“飛卿珍玩”、“青笠綠蓑齋藏”、“林哪隱居”、“臣龐元濟恭減”、“龐萊睜珍藏來元真跡”、“虛齋鑑定”等。
畫卷後跋有兩題:1:“江山湖山春最秀,江水湖水春最清,買舟南遊作勝覽,此行絕似登蓬贏。秀水靈潘。”鈐:“醯雞甕啦天”朱文印。2:“錦纜牙檣作勝遊,天涯好景落扁舟。吟看一路曉山碧,卧聽滿汀春水流。詩灑有牆尋李杜,乾坤何處訪曹劉。人生得意須行樂,花待蕭蕭兩鬢秋。嘉禾金禮。”跋尾備三方收藏印:“龐萊臣珍賞印”、“行父”、“受私印”等。
引首浙隔水及題跋後隔水還有四方龐萊臣收藏印:“得修鑫”、“是興隴氏珍藏”、“虛齋墨緣”、“得修鑫主人珍藏圖書”等。 [4] 

西湖圖創作背景

兩湖的園林建築興起於南宋時期,當時南宋的封建統治階級向北方女真貴族屈辱投降,換取了暫時相對穩定的局面。趙宋王朝無意收復北方失地,偏安一隅,沉醉於聲色犬馬,盡情縱樂的腐朽生活之中,統治者把臨安(杭州)作為國都,大肆營造。同時,由於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繁榮,也需要對西湖進行開發和美化,兩者的緊密配合,促使園林建築的應運繁華,成為當時達官貴族和一般市民遊覽享樂的優美勝地。也為後人留下了旅遊勝景,成為人們常喻的佳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稱,《西湖圖》卷,就是在這種社會現實情況下創作的。 [5] 
畫幅尾部有一極小款識:“李嵩”。此畫款識,頗有爭議,它與台北故宮收藏的《市擔嬰戲圖》頁中有年款“嘉定庚午(1210年)李嵩畫”作比較,筆性有很大差異,《市擔嬰戲幽》款識用筆尖而細,《西湖圖》款識用筆工而實。故有人認為:《西湖圖》中的“李嵩”款識為後添款,當屬南宋無款。上海博物館亦定此畫為宋佚名作品。 [4] 

西湖圖藝術鑑賞

西湖圖構圖

《西湖圖》局部
《西湖圖》局部(2張)
此畫為橫式畫卷,展開畫卷,只見畫面上炯雲迷茫,水波粼粼,氣勢曠遠,呈現一派臨安風光。這是畫家採用全景式構圖法,將西湖中諸多名勝奇境盡收眼底。再鳥瞰遠眺,又將個別景緻略加調整,求得構圖韻致的更加合理。畫幅正中央遠景,是羣山環抱的外湖,亦是經意留出的空白作湖面,湖水寬闊,碧波盪漾,扁舟點點,來回穿梭,河岸兩旁雷峯塔、保仿塔遙遙相對:近景,湖濱上用界畫筆法勾出樓亭,高聳的樓閣,有的在叢樹中隱現或露出屋頂,或隱約可見,在臨湖處卻見倒影,白左向右一字排開,形斷勢連。畫的左邊,為連綿山脈,山勢平緩,林木叢生,形成鬱鬱葱葱的一片綠茵,在樹叢之上雷峯塔高聳地屹立其間,羣樓屋宇櫛比,時斷時續地連成一片;湖的右邊,跨過斷橋為白堤,是孤山景色。從孤山隔湖右望,為一幢幢樓閣水榭,排列有序,其後山林掩映,後面是裏湖及保仿塔,湖上波平如鏡,毫無波紋。保仿塔屹立,十分壯觀。中間空白是湖面,湖上風催漣漪,浪遏飛舟。整個西湖周邊有寶塔廟宇,舟楫橋堤,遠近山巒、樓台水榭及環湖的羣巒等自然景物及人工建築共同點綴。如此龐大的場景繁而不亂,而且虛實處理相當精到。 [5] 

西湖圖技法

畫家如是勾描意在以此挽住湖水,使其顯出迴旋之勢。右為湖北,前面孤山橫卧,白堤斜出,後面是裏湖及寶石山與保傲塔。左為湖南。雷峯塔形體特大,而且界畫相當工整,與全卷的意筆不相稱,這也許是因為“雷峯夕照”在西湖十景中特別著稱,更有傳誦一時的尹廷高七絕:“煙光山色淡溟漾,千尺浮圖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峯猶帶夕陽紅。”在畫家的筆下,融會了遠近的景物,連綿重深與豁然開朗相輝映。山温水柔,波平如鏡,一片優雅秀美,而一切都出於水墨,更為難能可貴。
作者摒棄院體山水的筆筆工整、富麗堂皇,強調皴法或勾勒填色,而採取洗練、清淡的水墨,寫出近景與遠景,並充分發揮渲暈的功能,使湖上晨靄曉霧,蒼翠欲滴的風光躍然紙上。畫家還善於運用留白當黑的手法,空白的湖水佔了很大面積,既沒有水紋,也不加渲染,而小舟點點,寓動於靜,別具生意,給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這既寫實又概括的動人筆墨,表現了畫家長期觀察、苦心經營、多方探索而又不拘一格的技法水平。尤其是在遠處、細處的畫面的有限空間,將樓閣參差、屋宇櫛比、人物動作、器物形狀等等,描繪得十分真實,毫不覺得侷促牽強。 [3] 

西湖圖名家點評

明太祖朱元璋:“朕聞杭城之西湖,今古以為美賞,人皆稱之,我亦聽聞,未見。一日閲李嵩之畫,見西湖圖一幅,其上皴山染水,界畫樓台,寫人形而駕舟舫,舉棹擎橈,飛帆布網,拋綸擲釣,歌者音,舞者旋,管絃者則有笙纂瘠篥,其為湖也,汪洋汗漫,致舐景者若是,可不樂乎。”(厲鶚《南宋院畫錄》卷五引) [3] 

西湖圖後世影響

《西湖圖》是所傳最早的杭州西湖圖像,這幅圖像未必是自古以來描繪西湖筆法最精湛的畫卷,似卻是最能展現南宋西湖全貌的作品,現已成為西湖宣傳的重要名片之一。 [6] 

西湖圖重要展覽

上海博物館中國曆代書法館、中國曆代繪畫館於2019年4月13日起恢復開放,《西湖圖》在該館中恢復展出。 [7] 

西湖圖作者簡介

李嵩(1166—1243),宋代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為木工。後為李從訓養子,並隨之習畫。歷任光、寧、理三朝(1190~1264)畫院待詔。工麪人物、道釋,得從訓遺意。又長於界畫,台榭亭閣主次分明,繁面有致。其《骷髏幻戲圖》,骷髏似人,表情豐富,用細勁之線,設談之色。刻麗精細。《花籃圖》的花卉各異,深戈反正,清雅明麗,生意勃勃。另有作品《西湖圖》《月夜看潮圖》《清溪漁隱圖》《貨郎圖》等。 [8] 
參考資料
  • 1.    紫都,李浩. 《中國名畫全集 上冊》 :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09-01:第160頁
  • 2.    啓功主編.中國曆代繪畫精品 山水卷 墨海瑰寶:山東美術出版社,2003.08:165
  • 3.    伍蠡甫.中國名畫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339
  • 4.    陳燮君主編.上海文博論叢 2010.4 總第34期 千年丹青: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11:142-143
  • 5.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上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766
  • 6.    韓叢耀主編;邵曉峯著.中華圖像文化史 宋代卷 下=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iconography:中國攝影出版社,2016.06:646-650
  • 7.    上海博物館書畫館 今日恢復開放  .美術報[引用日期2019-04-19]
  • 8.    蔣義海.中國畫知識大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12:第1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