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裻,拼音dú,注音ㄉㄨˊ,部首衣部,部外筆畫8畫,總筆畫14畫,五筆HICE,倉頡YEYHV,鄭碼IDSR,四角27732,結構上下,統一碼88FB,筆順丨一一丨ノ丶フ丶丶一ノフノ丶。
中文名
讀    音
dū dǔ dú
筆    畫
14
釋    義
指衣背縫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dú(ㄉㄨˊ)
1、衣背縫:“王夢衣偏裻之衣,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
UNICODE
裻字UNICODE編碼U+88FB,10進制: 35067,UTF-32: 000088FB,UTF-8: E8 A3 BB。
裻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1]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裻【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8畫
《唐韻》冬毒切《集韻》《韻會》都毒切,音篤。衣背縫也。《禮·深衣》負繩及踝。《注》踝謂裻,與後幅相當之縫。
又偏衣。《晉語》使申生伐東山,衣偏裻之衣。《注》裻在中,左右異,故曰偏。《史記·佞幸傳》顧見其裻。《注》裻,衫襦之橫者。《左思·魏都賦》襲偏裻以䜋列。
又《廣韻》先篤切,音洬。新衣聲也。或作,亦作、。
説文解字
裻【卷八】【衣部】
新衣聲。一曰背縫。從衣叔聲。冬毒切
説文解字注
(裻)新衣聲。此當依玉篇先鵠切。子虛賦。翕呷萃蔡。張揖曰。萃蔡、衣聲也。萃蔡讀如碎?二音。裻亦雙聲字。一曰背縫。此則冬毒切。與上?義同。深衣。負繩及踝。注云。謂裻與後幅相堂之縫也。按後幅當是裳幅之誤。衣與裳正中之縫相接也。晉語。衣之偏裻。韋曰。裻在中。左右異故曰偏。引伸為凡中之偁。匠人。堂塗十有二分。注曰。分其裻旁之修。以一分為峻也。今本作督。五經文字引作裻。古多假督為裻。從衣。叔聲。三部。 [1] 
參考資料
  • 1.      .911查詢[引用日期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