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裴村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飛鯉鎮裴村)

鎖定
裴村古村落,屬於飛鯉鎮湖濱村,位於郎溪縣境西北部,坐落於南漪湖畔,地處河網之間,又稱為後澗村,以村落所處山崗後澗山而得名。北宋末年,為躲避戰亂,始遷祖裴祐十從山西河東遷入此地。隨着家族壯大,人口增長,裴氏子孫陸續外遷,裴村原名已不可考,作為江南裴氏起源,建國後因該村村民絕大多數姓裴而得名,改名為裴村。
古村落是傳統文化的根基,不但藴含着豐富多樣的歷史遺產,更是展現了悠遠深邃的歷史文明。裴村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環境、風水格局、農耕體系和民俗系統,呈現了相對完整的地方歷史文化連續性。展現了裴村人以家族為單位開荒僻壤、遷徙繁衍的發展歷史。
裴村村民户籍人口386人,常住人口302人,裴村依山伴水、湖田交錯,農作物類型豐富,四季皆有。農作時不可或缺的便是農具了,村中仍遺留有大量農作器具,有的依然在使用。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裴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2020年3月,該村作為第二批村落單館入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3] 
中文名
裴村
外文名
peicun
別    名
後澗村
著名景點
百步梯
簡介
裴村人熱愛生活,民風淳樸。皖南花鼓、飛鯉人燈、小馬燈、舞龍舞獅、大小鑼鼓,這些文化項目富了村民的業餘生活,也代表着一種文化的傳承,其中小馬燈、人燈均申請非遺成功。
裴村村落建築整體呈團塊狀,建造時按規劃“三縱兩橫”分佈,空間形態為元寶形,在風水學裏是聚寶凝氣的場所。村內本為古街石板鋪地,現僅留存縱向(南北向)三條道路為石板路。村內古建築據考證以明清為主,村落在東、西兩側各建有宗祠一座,為供奉先祖以及舉行族內重要事宜的地方。西祠堂位於村西部,原為三進,現遺存一進三間,祠堂一層,木結構,坐北朝南,粉牆黛瓦,屋檐、門頭、牆腳石磚等細部均有精美雕刻花紋。東祠堂位於村東臨近古東巷,坐北朝南,粉牆黛瓦,一進三間,古樸簡約,門窗有若干花紋雕刻,現在僅有地基。
在裴村西北有段道路叫百步梯,始建於唐代,由裴村村民齊力共同建造,作為裴村古村落與南漪湖旁古碼頭的連接,同時也是穿村傍湖的重要交通道路。
裴氏祖塋位於獅子山,於2014年重新集資修葺保護,重要節日,裴氏族人均到祖塋祭拜,不忘根本的同時祈求祖先保佑裴氏門丁興旺,富貴安康。
裴氏詩禮傳家,最出名的人當屬裴休、裴俊、裴洪玉、裴士戎等人。裴休,字公美,唐憲宗時宰相,熱愛佛學,曾貶官到宣城,先後任官於涇縣、湖南長沙;裴俊,明宣德年間,廣東道監察御史,深受器重,曾受當朝皇帝下旨表彰;裴洪玉,清道光年間人,幼年喪父,因其孝道,被道光皇帝下旨表彰;裴士戎,著名畫家,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主要作品有《魚樂圖》、《荷塘》等,風格獨樹一幟,作品多次到日本、台灣、香港、澳門、泰國及拉美等國和地區展出。
裴氏歷經一千餘年,期間屢經災禍,幾度興衰,族譜七度被毀,又七次重修。家譜分十二卷,第一卷為總譜;第二卷為中、西房小宗圖;第三至第九卷為東房第二十三世至第三十世;第十卷為外傳;第十一卷為墓誌、藝文志、詩和內傳;第十二卷為祖塋圖、居址志、墳山志、湖場記、東祠記、西祠記、來龍記、墁路記、俚言、家規、規條、詩、派行。《裴村志》修撰於2004年,記載了從北宋末年至今,一千多年間裴村的歷史概貌和經濟社會發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