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補要村遺址

鎖定
補要村遺址,位於河北省邢台市臨城縣補要村境內,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因公路切割遺址形成高3~5米的斷崖。公路南邊部分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80米,渠線內面積約8000平米。 [2] 
補要村遺址內發現大批仰韶文化晚期、先商時期、晚商時期、漢唐時期遺蹟與遺物。其中仰韶文化和夏商時期遺存豐富。補要村遺址填補了學術空白,成為冀中南部先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代表。 [2]  [5-6] 
2013年3月,補要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補要村遺址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邢台市臨城縣補要村境內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商、唐
佔地面積
約 6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013-1-01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補要村遺址歷史沿革

2007~2008年,考古隊對補要村遺址進行了發掘,南區共發掘10米×10米的探方13個,實際清理面積超過1300平方米。 [4]  [6] 
2010年3月~9月,考古隊對補要村遺址再次發掘,發掘總面積約2148平方米。 [5] 

補要村遺址遺址特點

補要村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因公路切割遺址形成高3~5米的斷崖。公路南邊部分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80米,渠線內面積約8000平米。補要村遺址文化層堆積:第一層為耕土;第二層為灰褐土或黑褐土,深1.3~1.5米,有的灰坑深可超過2米;第三層為黃褐色土,較純為生土層。公路北邊遺址面積較大,試掘地層為:第一層為耕土;第二層為黃沙土,厚約0.1米,層質稍硬。兩層下出土一座雙人合葬的土洞墓,隨葬有陶罐和青瓷碗等,從隨葬品看為唐代墓葬;第三、四層為商周時期文化堆積,第三層土色黃褐,較鬆軟,夾雜有燒土粒等,厚0.5~0.6米,出土有陶片和石斧,陶片主要有夾沙黑陶、磨光陶片和繩紋陶片,偶有紅陶片,器型有高盆、罐;第四層為灰褐土,質鬆軟,最深處超過1.8米,遺物較多,有繩紋陶鬲、磨光黑陶、夾砂陶片等,還有貝殼、殘斷骨器等;第四層下有灰溝一條,出土有夾砂陶片磨光陶片、彩陶片、紅頂缽、石環、鹿角等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補要村遺址面積較大,文化內涵豐富,時代跨越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龍山兩個時期,是河北南部一處保存完好、遺物豐富的早期人類居住生活的遺址。 [2]  [5]  [6] 
補要村遺址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北京大學文博學院考古隊考古發掘與整理,確認遺址分5期:仰韶時期、先商時期、晚商時期、東周至秦漢時期和唐宋時期。發現各個時期的灰坑300餘座,墓葬37座,房屋4座,灰溝19條,窯址5座,地面青銅冶鑄基址1處。經初步整理,已復原各個時期陶瓷器200多件。 [3]  [5] 
第一期:仰韶時期。集中分佈在發掘區北部,發現窖穴與灰坑約60座,房基1座,陶窯3座,灰溝6條。房基僅殘存底部,為半地穴式建築。灰坑有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多數深約1米。出土遺物主要為陶器、石器、鹿角器等。陶器中夾砂陶多於泥質陶,有灰陶、褐陶、紅陶等,夾砂陶大多陶色不夠純正。陶器以素面為主,紋飾有附加堆紋、籃紋、弦紋、劃紋、旋紋、壓印紋、戳印紋、指甲紋、箍帶紋等。部分器類腹部裝飾雞冠耳、柱狀耳、帶狀耳或鋬耳,有的陶器口部壓印花邊。彩陶數量較多,一般飾以紅褐或黃褐色陶衣,有紅彩、紫褐色彩及少量黑彩,紋樣有弧邊三角紋、斜線紋、豎線紋、水波紋、水滴紋、網格紋、吊環紋等。夾砂陶器以小口罐、甑最為常見,二者組合配套作炊器使用。其中甑往往在腹部加裝2個至4個柱狀耳或雞冠耳、鋬耳。夾砂陶器還有箍帶紋小口高領甕、罐、器蓋、筒形杯、直口折沿小罐、小平底碗等。泥質陶器有小口高領壺、折腹盆、盆、罐、缽、碗等。石器有大型石鏟、斧、鑿、錛、紡輪等,石環數量較多。鹿角器有角錐。骨器有骨耒。蚌器以蚌鐮和穿孔蚌刀較為常見。水生動物遺骸以各類貝殼為多。 [3]  [5] 
補要村遺址先商時期遺物圖 補要村遺址先商時期遺物圖
第二期:先商時期。集中分佈在發掘區南部,發現窖穴與灰坑近20座,房址1處。F3為近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牆壁及地面加工良好。灰坑以圓形坑最為常見,另有橢圓形和不規則形。出土遺物主要為陶器、石器等。陶器中夾砂陶略多於泥質陶,有灰陶、褐陶和黑褐陶,陶器製作較精緻。陶器中素面陶比例不高,陶器磨光較為發達。紋飾有繩紋、線紋、壓印紋、旋紋、弦紋、籃紋、戳印紋、楔形點紋、三角劃紋等。陶器以平底器佔絕大多數,三足器次之,有極少量的圈足器。近半數平底器器底飾有紋飾。陶器器類有鬲、甗、鼎、豆、橄欖罐、深腹罐、折腹罐、小口甕、平口甕、鼓腹甕、圈足蛋形甕、盂、大敞口平底盆、深腹盆、尊、盤形豆、碗形豆、斝、器蓋等。陶器器類組合較為固定。石器以石鐮最為常見,另有鏟、穿孔石刀、有肩石鏟、斧等。玉器有玉璧1件。角器為鹿角錐。 [3]  [5]  [6] 
補要村遺址中、晚商時期遺物圖 補要村遺址中、晚商時期遺物圖
第三期:晚商時期。發現窖穴與灰坑200餘座,灰溝2條,墓葬16座,陶窯3座,冶鑄地面遺蹟1處,祭祀坑及“燎祭”場所8處。灰坑以圓形坑最為常見,另有橢圓形及不規則灰坑,坑壁一般加工較好,部分灰坑略有袋狀。墓葬形制有豎穴土坑墓和甕棺葬。豎穴土坑墓葬不見腰坑及殉狗。甕棺葬大多數有較淺的墓壙,葬具以甕和鬲最為常見。陶窯皆為升焰窯。冶鑄地面遺蹟可見密集的炭渣與燒土,地面可見燒流痕跡,地面踩踏痕跡較明顯,散見陶範、坩鍋及破碎銅器碎片與卜骨。祭祀坑分人祭和牲祭,用牲為牛、豬和狗。出土遺物以陶器為大宗,常見器物為鬲、鼎、盆、豆、假腹豆、罐、簋、甕、斂口缽等,另有少量的觚、爵、卣、壺等器類。石器常見的有斧、鐮、鏟、刀、鑿等。骨器可見耒、耜、錐、笄、針等。銅器有鏃和破碎的鼎、簋口沿。卜骨與卜甲較為多見。 [3]  [5]  [6] 
第四期:東周至秦漢時期。發現石砌牆基的房屋2座,建築過程為先挖掘方形基坑,以石塊壘砌牆基,之後墊土形成房屋地面。房屋中出土戰國至漢代常見的甕、甑、盆等陶器碎片及瓦片。 [3]  [5] 
第五期:唐宋時期。主要遺蹟為灰溝與墓葬。發現灰溝10條,墓葬21座。灰溝多為東西走向,與農田灌溉排水有關。墓葬多為土洞墓。土洞墓有豎穴墓道,部分墓葬以磚壘砌墓室。多為2人至3人合葬墓,葬式不規則。隨葬器物有瓷碗、盤、雙系罐、三足爐、三彩爐、陶罐、甕、塔式罐、銅鏡、銅帶扣、帶銙、錢幣、鐵釵、鐵剪、瑪瑙珠、陶珠等。在多座墓葬中發現有穿孔的磚或石塊隨葬。 [3]  [5] 

補要村遺址文物遺存

補要村遺址出土彩陶缽、罐 補要村遺址出土彩陶缽、罐
補要村遺址出土大量彩陶缽、罐殘片,及蚌環等殘件。常見器形有鬲、鼎、盆、豆、罐、簋、甕、斂口缽等。石器常見的有斧、鐮、鏟、刀、鑿等。骨器種類有耒、耜、錐、笄、針等。銅器見鏃。 [4]  [5]  [6] 

補要村遺址研究價值

補要村遺址出土的肩石鏟比例較高,反映出冀中南部先商時期文化遺存的農業經濟特色。 [6] 
補要村遺址出土的先商時期遺存填補了學術空白,成為冀中南部先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代表。 [6] 
補要村遺址祭祀坑平面圖 補要村遺址祭祀坑平面圖
補要村遺址出土的晚商遺蹟中祭祀坑和陶窯較有特點,豐富了冀中南部中、晚商文化的內容。 [6] 

補要村遺址保護措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補要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補要村遺址旅遊信息

補要村遺址地理位置

補要村遺址位於河北省邢台市臨城縣補要村境內。

補要村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北省邢台市臨城縣人民政府出發前往補要村遺址,路程約2.8千米,用時約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