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裋,漢字,拼音是shù,部首是衤,五筆是pugu,指古時童僕所穿的粗布衣服。
中文名
拼    音
shù
部    首
字    碼
U+88CB
五    筆
pugu
倉    頡
lmrt
鄭    碼
wtju
筆畫數
12
注    音
ㄕㄨˋ [2] 

目錄

出處

襜裋,其短者謂之裋褕《方言四》
夫寒者利裋褐。——《史記·秦始皇本紀
朕衣則裋褐。——《列子·力命
也泛指粗布衣服
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漢·賈誼過秦論
又如:裋褐(粗陋布衣。古代多為貧賤者所服);裋褐(古代僕役所穿的短衣)
裋,《説文》曰:“豎使布長懦。”裋褐,顏注《漢書·貢禹傳》曰:“裋者,謂憧豎所著布長襦也。”裋為長衣而非短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1] 
shù
粗布衣服:“大寒者利裋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上主切,音豎。《廣韻》敝衣襦也。《玉篇》豎所衣布長襦也。《揚子·方言》襜褕,自關而西其短者謂之裋褕。《史記·秦本紀》寒者利裋褐。《前漢·貢禹傳》妻子糠豆不贍,裋褐不完。
又《集韻》殊遇切,音樹。覩緩切,音短。義𠀤同。 或作𧞫。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