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被摧毀的城市

鎖定
《被摧毀的城市》(Destroyed City)是法籍俄裔雕塑家奧西普·扎德金在1951年至1960年間創作的青銅城市雕塑,現位於荷蘭鹿特丹廣場的中央。
《被摧毀的城市》整個雕塑高5.6米,是一個依稀可辨的人形向天空伸出悲憤顫抖的雙臂的形象。作品在述説戰爭的慘烈之外,也用飽滿富於張力的體塊,果敢陽剛的動作宣揚着人類精神中的頑強不屈 [1] 
中文名
被摧毀的城市
外文名
Destroyed City
作    者
奧西普·扎德金
創作時間
1951年至1960年間
雕塑類型
圓雕
地理位置
荷蘭鹿特丹廣場
高    度
5.6米
材    質
青銅

被摧毀的城市雕塑內容

被摧毀的城市 被摧毀的城市
雕塑主要描繪了一個依稀可辨的人形向天空伸出悲憤顫抖的雙臂,人體所有的連接處都不是很穩固,充滿了不安定感。身體似乎被破片包圍,一個個或方正或狹長的體塊組合堆積,留出身體正中一個支離破碎、邊緣扭曲的空洞,預示着戰爭對人類的傷害,述説着戰爭的慘烈 [1] 

被摧毀的城市創作背景

二戰初期,德軍兵臨荷蘭第二大城市鹿特丹城下。守軍本已決定放棄抵抗,但當消息傳至德方總部時,100架重型轟炸機已經起飛,最後這座美麗的城市遭到毀滅性轟炸,超過5萬人死亡。戰後,鹿特丹人憑藉巨大努力重建了一座規劃現代的城市。1951年,立體主義雕塑家扎德金訪問荷蘭第二大城市鹿特丹期間,對歷史與現實的對比感到深深震撼,隨後用9年時間創作了這座紀念性雕塑《被摧毀的城市》 [1]  ,以紀念此城市於二戰間所遭到破壞,與民眾的抗戰情緒 [2] 

被摧毀的城市藝術鑑賞

被摧毀的城市思想內涵

《被摧毀的城市》是人類對戰爭的憤怒控訴,是對“野蠻和非人性暴行的憎惡和發自內心的吶喊” [3]  。作品形象表達了或紀念了二戰期間荷蘭人民在極艱難的環境中奮起抗戰,並取得了勝利。但同時也表現了處於被動的,被壓迫的情形下,人們的抗爭,也正好表達了俄羅斯的民族文化特徵 [2] 
作品在述説戰爭的慘烈之外,雕塑也用飽滿富於張力的體塊,果敢陽剛的動作宣揚着人類精神中的頑強不屈。儘管作品最終被命名為《被摧毀的城市》,但更確切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在廢墟上崛起的城市”。作品在形式上描述了戰爭本性的醜陋冷酷,在內涵上則歌頌了人類精神的不朽與崇高 [1] 

被摧毀的城市形象造型

不同角度圖
不同角度圖(2張)
作品以扭轉的曲面以及實體與空虛的對比構成人物的軀體,有如建築性碎片的組合。被分割成實體與實虛的不同面的穿插,形成尖鋭的稜角和線條,人體的最大限度的曲扭,使形體表面的曲線,一直伸向天空,不僅富於裝飾性特點,而且具有強烈的運動感,半跪的人體在極度痛若中站立起來,揚起的頭和張開的嘴竭盡全力呼喊着,伸向天空的雙臂極富表現力和號召性,扭轉的形體和充滿稜角的曲線,表現了生命的強度和戰慄,傳達出一種極度亢奮的情緒。這個人物成為在戰火中被摧毀的城市重新從廢墟中誕生的象徵 [2] 
雕塑中幾何形體間的穿插和胸腹部的鏤空處理,雖然具有現代派的痕跡,但整個造型卻藴含着巴羅克風格的意味。這種抒情和裝飾性的韻味,摻雜着強烈扭曲的體塊,在藍天下構成的緊張感所激起的人性的光芒給人以摧心泣血的感受 [3] 
作者出於對德國法西斯的強烈仇恨,大膽地運用了立體主義美術的手法,對形體作了誇張而又富有表現力的處理,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形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正如作者自己所説:“此乃針對非人性的禽獸行為所作的、充滿憎恨的呼喊”,形成了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達到了對形式感的追求與深刻的思想、強烈的情感有機的統一 [4] 

被摧毀的城市作品影響

就體量而言,《被摧毀的城市》在世界範圍內排不到前列。就紀念對象的重要程度而言,轟炸鹿特丹也與斯大林格勒保衞戰、列寧格勒保衞戰等相差甚遠。但僅憑《被摧毀的城市》的立體主義身份,就足以使它進入世界級紀念碑之列。
《被摧毀的城市》不僅是鹿特丹人的紀念碑,也是立體主義者的紀念碑,是記錄了整整一代立體主義者在雕塑語言和建築形式結合方面不懈探索的紀念碑 [1] 
《被摧毀的城市》不僅為查德金贏得了極大的國際聲譽,也充分顯示了他成熟後的雕塑風格,雕塑也已經成為了在戰火中被摧毀的城市以及從廢墟上重新站立起來的人類的象徵 [3] 

被摧毀的城市歷史傳承

扎德金在創作完《被摧毀的城市》後,把它作為二戰中遭受德國法西斯鐵蹄蹂躪和屠殺的人民而立的紀念碑,獻給了鹿特丹市,後一直放置於鹿特丹廣場的中央 [5] 

被摧毀的城市作者簡介

年輕時的扎德金 年輕時的扎德金
奧西普·扎德金(Ossip Zadkine,1890-1961年),法籍俄裔雕塑家,1909年移居法國,加入了法國國籍。他的雕塑風格是在立體派和表現派藝術的影響下形成的。其代表作品有《女裸體》《三姊妹》《俄底普斯》《雕刻家》《浪子回頭》《被摧毀的城市》《居住》等 [6] 
參考資料
  • 1.    被摧毀的城市  .大眾網.2019-06-05[引用日期2019-10-04]
  • 2.    晨曦 裴蓉. 青年藝術鑑賞手冊[M]. 2000:514-515
  • 3.    邵清河編著,青少年藝術修養 雕塑藝術欣賞,京華出版社,2010.07:222
  • 4.    海藍等編著,圖説西方雕塑藝術,上海三聯書店,2009.04:175
  • 5.    海藍等編著,圖説西方雕塑藝術,上海三聯書店,2009.04:190
  • 6.    王永鴻,周成華主編,西方藝術千問,三泰出版社,2012.0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