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紹

(遊戲《鴻圖之下》中的武將)

鎖定
袁紹是遊戲《鴻圖之下》中的武將。
袁紹為羣勢力、7將令、5星級武將,其設計來源於漢末名門“汝南袁氏”後人袁紹。 [2] 
中文名
袁紹
性    別
登場作品
《鴻圖之下》
勢    力
將    令
7
星    級
5

袁紹背景故事

袁紹是漢末名門“汝南袁氏”後人,四世三公,聲名顯赫。三國初期,袁紹先後佔據了冀州、青州、幷州、幽州,統一了河北,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然而,在與曹操的官渡之戰中,袁紹軍大敗,袁紹本人不久後病逝。 [1] 

袁紹能力設定

袁紹基礎數值

類型
數值
類型
數值
武力
77.3(+1.3)
政治
85.1(+1.8)
防禦
101.9(+2.2)
魅力
76.6(+1.3)
智力
101.7(+1.9)


攻速
92.67(+0.98)


參考資料 [2] 

袁紹技能

類型
名稱
效果
主將技
橫刀紫廷
對範圍內的敵軍共造成80.0%智力傷害,並對其施加水浸(持續水屬性智力傷害,總傷害率55.0%),持續20秒,技能冷卻20秒。
自帶技能
四世三公
前30秒,提高己方隨機2名武將22.5%(滿級為45%)主動技能、主將技能傷害。
可拆解技能
合聚羣雄
當3名己方武將為不同陣營時,提高己方主將12.5%(滿級為25%)暴擊幾率(觸發時武力傷害翻倍)、神算幾率(觸發時智力傷害翻倍),並使副將受到傷害降低12.5%(滿級為25%)。
參考資料 [2] 

袁紹玩法分析

袁紹技能分析

袁紹的主將技是“橫刀紫廷”,名字取自宋代劉敞詩《袁本初·橫刀長揖紫廷中》。橫刀紫廷對範圍內敵軍共造成80%智力傷害,並對其施加水浸效果,持續造成55%智力傷害。考慮到袁紹本身智力並不優秀,橫刀紫廷帶來的傷害期望並不高。橫刀紫廷最大的亮點是水浸狀態,不受天氣影響直接發動,可以和其他武將進行配合,充分發揮水浸的作用。
袁紹的自帶武技“四世三公”為指揮技能,戰鬥開始後前30秒,使自身及隨機1名友方武將主動技能傷害提高22.5%(滿級50%),是一個強力輔助技能。四世三公需要注意的點是,效果只能作用於主動技能,且為隨機分配。最為理想的狀態,是袁紹搭配兩名主動技能輸出型武將,這樣可以保證四世三公效果最大化。
袁紹可兑換的武技為S級武技“合聚羣雄”,指揮技能,當己方3名武將均為不同陣營時,提高己方主將1.5%(滿級3%)連擊技能觸發概率,並使副將受到傷害降低12.5%(滿級25%)。不同陣營武將進行組隊,且為連擊系武將為主,可以考慮裝備這一武技。
在武技搭配方面,袁紹可以考慮裝備S武技“勇蓋天下”,依靠四世三公帶來的50%增傷,彌補自身武力不足的劣勢。“有勇無謀”可以大幅降低受到的武力傷害,但面對智力傷害時弱點明顯。
“合聚羣雄”的連擊加成只能作用於主將,而袁紹自身四世三公的增傷效果只作用於主動技能,對於袁紹而言,裝備合聚羣雄會令陣容搭配比較苛刻。 [1] 

袁紹搭配推薦

主將袁紹+甘寧+關羽
橫刀紫廷附加的水浸特效,讓袁紹有了另一個組隊思路。非雨天時,袁紹搭配甘寧,輔以“水淹七軍”武技,進一步強化水浸效果,可以充分發揮甘寧“錦帆賊”的傷害加成。另一名武將可以選擇收割能力強大的關羽。 [1] 

袁紹玩家評價

袁紹的整體表現比較平庸,屬性最高的是防禦,初始值101.9,成長率2.2,一流水準。袁紹的定位是輔助,強大的防禦可以保證其自身的生存能力。初始86.2的智力值,算是守住了四世三公的尊嚴,表現中規中矩。初始77.3的武力值,勉強及格水準。總體來看,袁紹在輸出上沒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地方。17173評 [1] 

袁紹彩蛋花絮

原型故事
袁紹回冀州,心煩意亂,不理政事。其妻劉氏勸立後嗣,共掌軍權。紹所生三子,一甥:長子袁譚,字顯思,出守青州;次子袁熙,字顯奕,出守幽州;三子袁尚,字顯甫,是紹後妻劉氏所生;甥高幹,出守幷州。袁尚生得形貌俊偉,紹甚愛之,劉氏常於紹前稱讚尚有才德,紹故留在身邊。自官渡兵敗之後,譚再往青州起兵。熙、幹皆不在,劉氏勸紹立尚為後嗣,令掌軍馬。當初,審配、逢紀與袁尚為輔佐,辛評、郭圖與袁譚為輔佐。四人各為其主,常有不足之心。當時,袁紹與審、逢、郭、辛四人商議,曰:“今吾命弱,吾立其後,為河北之主:長子譚,為人性剛好殺,雖然聰明,事多暴躁;二子熙,善懦難成;三子尚,有英雄之表,禮賢敬士,吾欲立之。汝意何如?”郭圖進曰:“昔日沮授曾諫主公,言猶在耳。授有言曰:世稱‘萬人爭逐一兔,一人獲之,貪者遂止,分定故也’。譚為其長,今居於外,此為亂之萌也。自古遷長立幼,家邦不定;廢嫡立庶,天下不安。今軍勢稍挫,曹操壓境,又使譚、尚爭之,乃自取亂之道也。主公且宜理會拒敵之策,勿使家亂。”袁紹不決。人報袁熙自幽州引兵六萬,前來助戰;高幹引兵五萬,自幷州來;袁譚引兵五萬,自青州來。紹喜,再整冀州人馬,來戰曹操。源自《三國演義》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