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穰帖

鎖定
《行穰帖》為唐代雙鈎廓填王羲之草書作品,2行,15字。《行穰帖》筆畫厚實,不顯鋒稜,有篆籀意味。字勢一瀉而下,體格開張,姿態多變。
中文名
行穰帖
館藏地點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所屬年代
唐代
類    別
書法

行穰帖法帖信息

《行穰帖》 《行穰帖》 [1]
【名稱】行穰帖
【作者】王羲之
【時代】東晉
【書體】草書
【摹搨】唐代
【材質】硬黃紙本,雙鈎填墨
【規格】縱24.4釐米,橫8.9釐米
【字數】2行,15字
【收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2] 

行穰帖法帖內容

行穰帖釋文

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 [3] 

行穰帖考釋

參照唐代張懷瓘《右軍書記》所錄“足下行穰久人還竟應快不大都當任縣量宜其令(闕二字)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一帖相比較,《行穰帖》摹本墨跡,僅是唐內府本《行穰帖》著文的片段。 [4] 

行穰帖書法賞析

行穰帖筆勢雄秀

《行穰帖》頗有雄渾圓融之氣。雄渾是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元代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寫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突出“雄秀”二字,可謂得其綱要。書法須有靈,有朝氣,才能雄秀兼善,即所謂力與美的兼備。古法雄而不秀,或秀而難雄者,因而王羲之書法新體之變,是質的變化。 [5] 

行穰帖書風開張

《行穰帖》為王羲之草書中最為奔放爽暢之作,顯示着其書筆勢由內擫向外拓的跡象。其字與字大小懸殊前所未見,且字勢一瀉而下,體格開張,姿態多變,開王獻之“尚奇”書風之先河。 [6] 

行穰帖魏晉筆法

書法家及書法理論家陳振濂將《行穰帖》與《喪亂帖》、《孔侍中帖》諸帖看做是“忠實派”唐摹本,並評説:《行穰帖》“留下了最真實的‘晉帖古法’‘魏晉筆法’的線條形態,其它反映出了真實可信的‘魏晉筆法’的本相來。”
《行穰帖》拓片 《行穰帖》拓片 [7]
陳振濂從《行穰帖》等帖分析:首先,用筆皆多用筆尖刮擦,基本上少用“筆肚”,更不用“筆根”。此外,在線條運行時皆取“衄扭”“裹束”“絞轉”之法,而決無“萬毫齊力”“平鋪紙上”的現象。這應該與單勾執筆、低案低座有關,也與筆毛的硬而瘦有關;它與後來的高案高座而用軟羊毫,不是出於同一種思考方式與行為方式,當然更不宜簡單比附與套用。
再者,在《行穰帖》這幾種帖中,線條外形呈“腰鼓型”“香蕉型”或非常規形狀的情況甚多,表現在“晉帖古法”中,許多線條用筆是豐富多變,而不僅僅是限於幾種固定不變的成法的。這與宋元蘇軾、趙孟頫以降的平推平拖只注首尾頓挫的技巧動作,更是不同。唐楷盛行以後書法用筆線條,是注重頭尾頓挫回鋒,但在行筆是則大抵是平推平拖順暢帶過;而唐楷以前的“晉帖”,其線條特質卻是不限於頭尾而是隨機進行頓挫而較少用“推”“拖”平行之法;更進而論之,也不僅僅是在線條頭尾或中段隨機進行頓挫提按、也有不斷變更行進方向與筆毫狀態的“衄扭”“裹束”“絞轉”等諸多技巧。在陸機平復帖》中,還因為線條短促而不甚明顯;在王獻之鴨頭丸帖》與王珣伯遠帖》中,卻是淋漓酣暢地凸現出來,從而使出於推想的“晉帖古法”“魏晉筆法”,有了一個最形象的註腳、一個最直接、最清晰可按的例證。 [8] 

行穰帖書法臨習

《行穰帖》筆畫厚實,不顯鋒稜,故前人稱其有篆籀意味。因此帖風格與王氏其他草書作品有一字差異,臨習中要特別注意一點,即其線條形態飽和豐滿,筆勢以按為主,線質圓厚滋潤有重量感,避免輕飄浮躁。 [9] 

行穰帖鑑藏流傳

行穰帖著錄鑑藏

《宣和書譜》卷十五著錄《行穰帖》帖目,有“政和”、“宣和”及雙龍小印,可證《行穰帖》為北宋宣和內府所藏之物。《珊瑚網》卷一載: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汪珂玉於吳江周敍仲舟中獲觀此帖。汪氏説:“止存二行,約二十餘字,在黃麻紙上,書法精彩異常,惜無前賢跋。後項子京自敍數行。黃玄宰謂:此帖所至處,常有青雲覆其上,但肉眼自不見耳”。後入清內府,上有乾隆御筆“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八字。後散佚民間而傳入美國,收藏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10] 
《行穰帖》為初唐時期的摹本,原跡已失傳。《三希堂法帖》收刻。帖上有北宋宋徽宗泥金題簽和宣和之印,至明代曾為吳廷所藏,董其昌有多處題跋。後入清宮,乾隆有題跋題詩及鑑賞印。乾隆則贊它“於渾穆中精光內韞”。 [11] 

行穰帖作品題跋

董其昌跋《行穰帖》 董其昌跋《行穰帖》 [12]
明代董其昌跋:“東坡所謂“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籤”者,此帖是耶?董其昌審定並題。”
又跋:“宣和時收右軍真跡百四十有三,《行穰帖》其一也。以淳化官帖不能備載右軍佳書,而王著不具玄覽,僅憑仿書鋟版,故多於真跡中掛漏,如《桓公帖》,米海嶽以為王書第一,猶在官帖之外,餘可知已,然人間所藏不盡歸御府,即歸御府或時代有先後,有淳化時未出而宣和時始出者,亦不可盡以王著為口實也,此《行穰帖》在草書譜中諸刻未載,有宋徽宗金標正書,與《西升經》、《聖教序》一類,又有宣和政和小印,其為內殿私藏無疑。然觀其行筆蒼勁兼籀篆之奇蹤,唐以後虞褚諸名家視之遠愧,真希代之寶也,何必宣和譜印傳流有據,方為左券耶?萬曆甲辰冬十月廿三日,華亭董其昌跋於戲鴻堂。” [13] 

行穰帖作品流傳

《行穰帖》由清內府流出,為大風堂張大千收藏。 [14]  張大千購買以“東北貨”(偽滿洲國小白樓流散出來的宮廷字畫)為主的書畫。如王羲之《行穰帖》、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卷等。
張大千把自身收藏的書畫命名為《大風堂名跡》分別於1955年和1956年在日本出版。其中收錄的只有繪畫而無書法,後《行穰帖》、《經伏波神祠詩》分別在便利堂製作了珂羅版複製品。《行穰帖》曾在西川寧家中存放了半年,西川曾著有《新出的行穰帖》一文(《西川寧著作集》第一卷)。 [15] 

行穰帖作者簡介

王羲之像 王羲之像 [16]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衞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鍾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參考資料
  • 1.    《行穰帖》圖片來源:書法空間。 
  • 2.    “法帖信息”來源:阿濤《行穰帖》,載《中國書法全集》第19卷,榮寶齋出版社,1991.11,360頁。
  • 3.    釋文資料來源:阿濤《行穰帖》,載《中國書法全集》第19卷,360頁。
  • 4.    “考釋”來源:阿濤《行穰帖》,載《中國書法全集》第19卷,360頁。
  • 5.    “筆勢雄秀”來源:劉瑞雯《王羲之墨跡本行書美學》,台灣台南大學,《語教系學刊第六期》。
  • 6.    “書風開張”來源: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1月,190頁、191頁。
  • 7.    “《行穰帖》拓片”來源:江吟、宋行標著《王羲之書法全集2》,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8。
  • 8.    “魏晉筆法”來源:陳振濂《從唐摹〈晉帖〉看魏晉筆法之本相》,《三希堂雜誌》,2008.11。
  • 9.    “書法臨習”來源:沈樂平《新編草書入門五十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8,29頁。
  • 10.    “著錄鑑藏”一來源:阿濤《行穰帖》,載《中國書法全集》第19卷,360頁。
  • 11.    “著錄鑑藏”二來源:書法空間。 
  • 12.    “董其昌跋《行穰帖》”來源:《三希堂法帖》第一冊,吉林文史出版社,47頁。
  • 13.    “作品題跋”來源:《三希堂法帖》第一冊,吉林文史出版社,46-51頁。個人釋讀。
  • 14.    流傳資料1參考: 
  • 15.    “作品流傳”二來源:節選自西島慎一《名品飄泊記》,陳鶯譯,《收藏·拍賣》2008年第10期。
  • 16.    “王羲之像”來源:郭廉夫《王羲之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