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蝸牛殼

(巴蝸牛科巴蝸牛屬動物)

鎖定
蝸牛殼,中藥名。為巴蝸牛科巴蝸牛屬動物同型巴蝸牛Bradybaena similaris(Freussde)、華蝸牛屬動物華蝸牛Cathaica fasciola(Draparnaud)及其同科近緣種的殼。動物同型巴蝸牛,分佈於中國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動物華蝸牛,分佈於我國吉林、河北、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南、四川等地。具有清熱,殺蟲,消腫之功效。主治小兒疳積,齒䘌,瘰癧,酒皶鼻,脱肛
中文學名
蝸牛殼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腹足綱
柄眼目
巴蝸牛科
巴蝸牛屬、華蝸牛屬
同型巴蝸牛、華蝸牛及其同科近緣種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內服:研末,3-6g;外用:適量
貯    藏
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蝸牛殼入藥部位

殼。

蝸牛殼性味

味淡,性寒。

蝸牛殼歸經

入肝、脾、肺經。

蝸牛殼功效

清熱,殺蟲,消腫。

蝸牛殼主治

小兒疳積,齒䘌,瘰癧,酒皶鼻,脱肛

蝸牛殼相關配伍

1、治小兒一切疳疾,蝸牛殼七個。淨洗,令幹,納酥蜜中,瓷盒盛,用紙糊,於飯甑內蒸之,至飯熟取出,細研。漸漸吃,一日食盡之。(《小兒宮氣方》)
2、治齒䘌,並有蟲,蝸牛殼三十枚。燒灰細研。每用揩齒。(《聖惠方》)
3、治大腸脱肛,蝸牛殼,去土研末,羊脂溶化,調塗,送入。(《綱目》引李延壽方)
4、治瘰癧腫結,蝸牛殼不拘多少。上一味,搗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空心,米飲調下,日再。至四十九日自消。(《聖濟總錄》)

蝸牛殼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3-6g。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蝸牛殼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捕得蝸牛後,去肉取殼,洗淨,曬乾。

蝸牛殼形態特徵

1、同型巴蝸牛,別名扁蝸牛,貝殼中等大小,殼質較厚而堅固,全體扁球形。高12mm,寬16mm。有5-6個螺層,體螺層膨大,其高度為全部殼高的3/4;殼頂鈍,縫合線深。殼面光滑,呈黃褐色、紅褐色或淡灰色。在體螺層周緣和縫合線上,常有一條暗褐色色帶。殼口呈馬蹄形,臍孔小而深,呈洞穴狀。
2、華蝸牛,貝殼中等大,殼質薄而堅實。全體呈低圓錐形,高10mm,寬16mm。有5-5.5個螺層,螺旋部低矮,略呈圓盤狀,殼頂尖,縫合線明顯。殼面黃褐色或黃色。體螺層極膨大,其周緣具有一條淡褐色色帶。此外,在各螺層下部靠近縫合線處也有一條顏色較淺的色帶。殼口橢圓形,其內有條白色瓷狀的肋。臍孔呈洞穴狀。

蝸牛殼生長環境

1、同型巴蝸牛,生活於灌木叢、低矮草叢、農田及住宅附近陰暗潮濕地區。分佈於我國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2、華蝸牛,生活於陰暗潮濕的牆壁、草叢、矮叢樹幹,有時也見於山坡草叢中。分佈於我國吉林、河北、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南、四川等地。

蝸牛殼相關論述

《本草圖經》:“治一切疳疾。”
[1-6]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1999年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3.    姚海揚主編.《昆蟲食用與藥用》:金盾出版社,2012年
  • 4.    方家選,楊志欣,梁新武 主編.《南陽中草藥名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
  • 5.    林崇德,姜璐,王德勝主編,魏羣分卷主編. 《中國成人教育百科全書·生物·醫學》 :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
  • 6.    王賢才主編.《英中醫學辭海》:青島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