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蝙蝠蟲

鎖定
蝙蝠蟲是三葉蟲綱、褶頰蟲目的一屬。頭蓋梯形,頭鞍後部寬大,前部較窄,前邊緣極窄。眼葉小,位於頭鞍相對位置的前部,後側翼成寬大的三角形。尾軸窄而短,末端變尖。尾部具一對強大的前肋刺,其間為鋸齒狀的次生刺。 蝙蝠蟲, 產自中國山東,長23mm,是我國很常見的三葉蟲化石之一,系五億年前海棲古動物 。晚寒武世早期,分佈於亞洲及歐洲。
中文名
璞氏蝙蝠蟲
別    名
燕子石
拉丁學名
Neodrepanura premesnili
二名法
Neodrepanura premesnili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三葉蟲綱
裂肋蟲目
德氏蟲科
亞    科
蝙蝠蟲亞科
蝙蝠蟲屬
璞氏蝙蝠蟲
分佈區域
山東、泰安

蝙蝠蟲簡介

生存年代:晚寒武世
地質層位:崮山組
辨認要決:兩個大尾刺
物種種類:三葉蟲
俗名:蝙蝠石、武世

蝙蝠蟲形態特徵

三葉蟲綱、褶頰蟲目的一屬。蓋近三角形。頭鞍前狹後寬,具3對頭鞍溝。固定頰窄,三形,眼葉小,位於前端。尾部大,半圓形。中軸凸起,錐形近柱形地。前側端向後伸出一對長刺,兩刺之間尾緣成鋸齒或具較短的尾刺,形似蝙蝠,故稱蝙蝠蟲。殼面光滑。尾部前側端伸出一對粗大的長刺,兩大刺之間具小鋸齒。 蝙蝠蟲, 產自中國山東,長23mm,是我國很常見的三葉蟲化石之一,系五億年前海棲古動物 。晚寒武世早期,分佈於亞洲及歐洲 [1] 

蝙蝠蟲補充

蝙蝠蟲(drepanura)俗名蝙蝠石。完整蟲體長3~8cm,其中以尾甲形態最具鑑別意義,尾部具一對強大的前肋刺,對稱生於左右兩側,其間為鋸齒狀小刺。當尾甲完整呈清晰的立體狀保存而且大小相間,形似羣鳥飛翔。蝙蝠蟲多保存在質地細緻的泥灰岩和鈣質頁岩中,利用其加工製作的硯台,被稱為“多蝠硯”。主產華北區,尤以魯西最盛,湘西及雲南中越交界處也有產出。時代屬晚寒武世。
2010年,著名山東化石獵人(網名:32℃野鴿子)發現完整蝙蝠蟲整蟲,並在化石網公佈,從而打破了自蝙蝠蟲發現至今110餘年的蝙蝠蟲化石無整蟲的論述,為蝙蝠蟲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

蝙蝠蟲分佈及應用

歐洲北部有少量發現。我國以產于山東、泰安、大汶口為最著名。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即已發現,製作硯台 [2]  。硯面圓形水池與硯堂分設,有微紅色“蝙蝠”靜卧其間、額鐫漢篆“嘉福”。硯背鐫秦“永受嘉福”瓦當紋樣,左下角鐫“書璞作”印一枚。另附橢圓鎮紙一隻,一面有兩燕飛舞,另一面鐫草書“燕舞”。
參考資料
  • 1.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地質大辭典(三)古生物、地史分冊,地質出版社,2005.06,第89頁
  • 2.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辭海 生物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05,第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