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蘭州鮎

鎖定
蘭州鮎(Silurus lanzhouensis)又名黃河鯰 [1]  ,隸屬於鮎形目(Siluriformes)、鮎科(Siluridea)、鮎屬(Silurus),營養價值高,俗有“黃河鯰魚活人蔘”之稱,具有十分廣闊的養殖前景。黃河寧夏段是其典型分佈區,但由於水體污染、過度捕撈、水利工程建設等因素,蘭州鮎野生種羣日趨衰退,已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
拉丁學名
Silurus lanzhou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鮎形目
鮎科
鮎屬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輻鰭魚亞綱
分佈區域
黃河中上游水域 [1] 
命名者及年代
Chen,1977
中文學名
蘭州鮎
二名法
黃河鮎
編    號
6572
模式產地
黃河水系的蘭州及內蒙古托克托縣和巴彥淖爾盟四分灘
原始文獻
水生生物學集刊 6(2):210-211.
國內分佈
黃河水系上游,寧夏段是其典型分佈區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鮎形目

蘭州鮎形態學特徵

蘭州鮎 蘭州鮎
蘭州鮎體長,頭較為扁平,體表光滑無鱗,皮膚富於粘液,側線上有一行粘液孔。眼小,口橫寬而大,下頜突出,須2對,頜須長超過胸鰭基部。體後部側扁。口裂末端與眼前緣相對。背鰭小,胸鰭刺後緣鋸齒極其微弱。 [2] 
蘭州鮎(S.lanzhouensis)與小背鰭鮎(S.m icrodorsalis)、鮎(S.asotus)、大口鮎(S.m eridionalis)、昆明鮎(S.m ento)、撫仙鮎(S.graham i)相似,,但也有顯著區別。蘭州鮎犁骨齒帶左右分離,與小背鰭鮎、鮎、大口鮎犁骨齒帶連續相區別;蘭州鮎臀鰭鰭條77-86、脊椎骨數目63-68,可與昆明鮎臀鰭鰭條61-72、脊椎骨52-56,撫仙鮎臀鰭鰭條68-74、脊椎骨58-59相區別。此外,蘭州鮎卵色為黃色,可作為與黃河中生活的鮎相區別的鑑別特徵之一。 [3] 

蘭州鮎生物學描述

肉食性魚類,常棲息於河流緩流處或靜水中下層,多在黃昏和夜間活動;5—6月份繁殖。肉質鮮嫩,刺少,深受當地羣眾喜食。

蘭州鮎生活地點

在中國,分佈於黃河水系的蘭州及內蒙古托克托縣和巴彥淖爾盟四分灘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黃河水系的蘭州及內蒙古托克托縣和巴彥淖爾盟四分灘。

蘭州鮎營養價值

從營養學角度上,蘭州鮎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質魚類。蘭州鮎肌肉(鮮樣)中粗蛋白質量分數(17.4±0.7)%,粗脂肪(2.22±1.09)%,粗灰分(1.12±0.09)%,水分(80.4±0.8)%。肌肉中含有18種氨基酸,總量為(71.29±3.71)%(質量分數,幹樣),其中含量最高的為穀氨酸(10.43±0.47)%,含量最低的為胱氨酸(0.663±0.040)%,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總量為(30.24±2.18)%,佔氨基酸總量的42.38%,其構成比例符合FAO/WHO標準。蘭州鮎肌肉中限制性氨基酸為纈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數(EAAI)為69.3,4種鮮味氨基酸總質量分數為24.62%(幹樣);磷含量顯著高於其餘12種礦物元素p小於0.05),鋅在8種微量元素中含量(10.18mg/kg,鮮樣)最高,鐵(8.31mg/kg,鮮樣)次之,硒含量(0.31mg/kg,鮮樣)豐富。 [4] 
蘭州鮎不飽和脂肪酸佔脂肪酸總量的65.21%,並以油酸(C18:1)和亞油酸(C18:2)為主;脂肪酸中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佔總脂肪酸的33.39%,二十碳五烯酸(EPA)與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分別為5.12%、7.65%。 [5] 

蘭州鮎最新消息

2014年5月21日,由環境保護部聯合農業部、水利部主辦,中華環保聯合會承辦的“十大河流水生生物名片徵集活動”評選結果發佈會在青島召開,“蘭州鮎”被評選為“黃河生物名片”。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