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桂武

鎖定
蘇桂武:男,1969年生,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災害成災機理與風險分析”學科組組長。1992年和1995年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自然地理專業畢業,分獲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8年北京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系自然地理專業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1998年~迄今,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工作——2007年晉升為研究員,2005~2008年曾任科技發展部主管(科研處處長),2009~2019年曾任地震應急與減災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6月~2013年1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校區災害中心(Natural Hazards Center,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高級研究學者。國際科學理事會和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中國科協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工作協調委員會委員(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Integrated Research on Disaster Risk(IRDR CHINA), ICSU and ISSC)、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學會應急管理專業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震學會地震災害風險及地震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震學會地方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應急安全與減災科普專業委員會委員。 [1] 
中文名
蘇桂武
性    別
出生日期
1969年
職    位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蘇桂武工作業績

長期從事災害成災機理與風險、地震地質災害與地震備災應急、地震災害社會調查與社會學等方面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1998年參加工作以來,先後負責/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含國際合作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國家科技支撐(攻關)、地震行業科研專項、中國地震局重大政策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課題、地震聯合基金、中央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等各類科研項目20多項。與美國、英國、新加坡、日本、尼泊爾等國際同行有廣泛的聯繫和實質性合作。在地震地質災害脆弱性/韌性/減災能力與風險、綜合地震情景構建與地震備災應急、地震災害社會調查與人文社會科學視角診斷、民眾與基層的地震地質災害感知/認知與備災/響應、社區減災(CBDRR)、防震減災能力與地震應急區劃、災害教育與防震減災宣傳、遙感/社感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挖掘、災害與災害風險研究的跨學科方法融合等方面,有紮實工作積累和豐富研究經驗;擴展深化了地震災害人文社會維度研究方向/領域,發展形成了有特色的地震災害跨學科融合研究路徑/優勢。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專著及科普著作7部、大型災害地圖集1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國際科普競賽科普著作一等獎1項、一級學會級科普著作特別獎1項。 [2] 

蘇桂武研究方向

災害成災機理與風險、地震地質災害與地震備災應急、地震災害社會調查與社會學,具體含:
  1. 地震地質災害與風險;
  2. 自然災害與風險的人文社會維度問題(地震災害社會調查與社會學;脆弱性/韌性/減災能力;災害感知/認知/意識;民眾與基層的防災備災和響應恢復;社會網絡/社會資本與防災減災;跨尺度/跨區域/跨文化對比);
  3. 綜合地震情景構建與地震備災應急;
  4. 社區災害風險綜合治理與民眾/基層減災;
  5. 遙感/社感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與挖掘;
  6. 災害與災害風險研究的跨學科方法融合;
  7. 減災宣傳教育與災害風險溝通。

蘇桂武科研項目

(選20項)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地震地質災害風險社區治理中的文化差異——基於參與式情景構建的診斷(42077442),2021.01~2024.12,主持 [4] 
  2. 中國地震局重大政策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課題:民眾地震災害意識測量及減災宣教對策啓示——陝西渭南為例的示範研究(CEAZY2020JZ11),2020.03~2021.12,主持。
  3.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西部鄉村社區尺度地震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治理示範:青海區(IGCEA1905),2019.01~2022.12,主持。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重點項目(中英合作):鄂爾多斯地區地震災害風險的參與式評估與治理(41661134013),2016.01~2018.12,主持。
  5. 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研究項目:基於參與式方法的映秀鎮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治理對策試驗研究,2013.01~2014.12,主持。
  6. 地震行業科研專項項目:中國地震應急救援的區域差異性分析(201208018),2012.01~2014.12,主持。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地震災害認知和響應行為的區域及地方差異——基於新近震例的實證研究(40971274),2010.01~2012.12,主持。
  8.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專項:鄉村城市化過程中的地震災害脆弱性變化典型考證——以汶川地震災區中的小城鎮為例(IGCEA0903),2009.01~2012.12,主持。
  9.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專題:防震減災能力和地震災害風險評價(2008BAK50B03-03),2008.01~2011.12,主持。
  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城鄉過渡帶災害脆弱性變化的典型實證研究——以京津唐地區地震災害為例(40771011),2008.01~2010.12,主持。
  11. 地震行業科研專項子項目:寧洱民眾的地震災害認知與響應(200808061-4),2008.01~2010.12,主持。
  12. 地震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地震應急數據指標化和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技術研究(200708007),2007.01~2009.12,第二負責人。
  13.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專項:20070603寧洱6.4級地震災害應急科考、跟蹤調查與綜合研究(IGCEA-0607-1-11),2007.07~2008.06,主持。
  14.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綜合減災數據指標化與決策支持技術研究(2006BAC17B05),2006-01~2009-12,第二負責人。
  15.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中國防震減災分區與分區地震應急對策研究(2003DIB4J125),2004.01~2006.12,第二負責人。
  16.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中國地震災情與救災數據庫建設之專題(2003-DZGX-13)和子專題(DS-2004-14-5),合計2項,2003.01~2005.12,主持。
  17. 地震聯合基金面上項目:城市不同功能區地震災害脆弱性的比較研究(102087),2002.01~2004.12,主持。
  18.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專題:地震應急的區域差異性特徵研究(2001BA601B-04-02-01),2002.01~2003.12,主持。
  19.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課題:綜合自然災害信息共享(2001BA608B-13),2001.01~2003.12,第二負責人。
  20. 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專題:綜合減災研究及示範(96-920-24-02),1998.01-2002.12,主要參加。

蘇桂武學術論文

(選30篇)(*表示通訊作者):
  1. Benyong Wei,Guiwu Su*,Fenggui Liu,Qing Tian. 2021. Public cognition and response to earthquake disaster: from the 2008 Mw7.9 Wenchuan to the 2013 Mw6.6 Lushan earthquakes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J]. Natural Hazards, 2021. doi: 10.1007/s11069-021-04564-5. (Published online) (SCI)
  2. 蘇桂武,Janise Rodgers,田青,齊文華,Philip England,Timothy Sim,John Young,王 東明,李志強,馮希傑,孫磊,陳鯤,Emily So,Barry Parsons,趙金禮,石建梁,袁志祥,Yue Cao,周旗,魏本勇,David Milledge,Alexander Densmore.2020. 參與式渭南地震情景構建:中國地震風險對策的行動研究示範[J]. 地震地質,2020,42(06):1446-1473. (EI)
  3. Guiwu Su, Philip England, Janise Rodgers, Emily So, John Young. 2020. The trans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a seismic scenario as a process tool for addressing major gaps in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44, 101433. doi:10.1016/j.ijdrr.2019.101433. (SCI)
  4. Janise Rodgers, Guiwu Su (共同第一作者),Wenhua Qi, David Milledge, Alexander Densmore, Craig Davis, Philip England, John Yound, Yue Cao, Arrietta Chakos, Xiaoli Li, Timothy Sim, Emily So, Barry Parsons, Lei Sun, Junlei Yu, Chunlan Guo. 2019. Creating an earthquake scenario inChina: a case study in Weinan City, Shaanxi provi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42, 101305. doi:10.1016/j.ijdrr.2019.101305.(SCI)
  5. Sun Lei, Guiwu Su*, Qing Tian, Wenhua Qi, Fenggui Liu, Min Qi, Ruoyu Li. 2019. Religious belief and Tibetans’ response to earthquake disaster: a case study of the 2010 Ms7.1 Yushu earthquake, Qinghai Province, China[J]. Natural Hazards, 99(1): 141-159. (SCI)
  6. Yan Deng, Guiwu Su, Na Gao, Lei Sun. 2019. Perceptions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nd rescue in China: a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ts and local practitioners[J]. Natural Hazards, 97: 643-664. (SCI)
  7. Wenhua Qi, Guiwu Su*, Lei Sun, Fan Yang,and Yang Wu. 2017. “Internet+” approach to mapping exposure and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buildings in a context of rapid socioeconomic growth: a casestudy in Tangshan, China[J]. Natural Hazards, 86: 107-139. (SCI)
  8. 魏本勇, 蘇桂武*, 齊文華, 孫磊, 武洋, 靳一凡. 2017. 雲南寧洱地震災區農村家庭生計脆弱性分析[J]. 地震地質, 39(1): 158-171. (EI)
  9. 孫磊, 蘇桂武*.2016. 自然災害中的文化維度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31(9): 907-918.
  10. 鄧硯, 蘇桂武*,高娜.2016. 地震應急救援影響因素重要性認識的調查和分析[J].災害學,31(3): 177-183.
  11. Guiwu Su,Wenhua Qi, Suling Zhang, Timothy Sim, Xinsheng Liu, RuiSun, Lei Sun, and Yifan Jin. 2015. An integrated method combin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local knowledge for the large-scale estimation of seismic loss risks to buildings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socioeconomic growth: a case study in Tangshan, China[J]. Remote Sensing, 7(3): 2543-2601. (SCI)
  12. 高娜, 蘇桂武*, 鄧硯, 聶高眾, 仵煥傑, 陶鵬.2014. 3類人羣對地震應急救援影響因素重要性認知的調查與分析—以唐山市為例[J].地震地質,36(2): 536-546.(EI)
  13. 張文佳, 魏本勇, 蘇桂武*.2014. 少震弱震區民眾防震減災意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以江西萍鄉地區為例[J].地震地質,36(1): 206-221.(EI)
  14. Qi Wenhua, Guiwu Su*. 2013.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bas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hanges ofloss risk from earthquake-induced geohazard chain[A]. 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RSETE 2013). Nanjing (China):Atlantis Press, 183-186. July 26-28,2013. (EI)
  15. 魏本勇, 蘇桂武*,陳彪,張文佳.2013. 北京市民眾地震災害認知特點的初步分析[J].地震地質,35(1): 165-176.(EI)
  16. 仵煥傑, 蘇桂武*,魏本勇,田青,劉峯貴.2012. 青海玉樹地區小學生認知地震災害現狀的描述統計特點[J].地震地質,34(4): 835-849.
  17. 齊文華, 蘇桂武*,張素靈,劉新聖,魏本勇,孫磊.2012. 城市化過程中房屋地震災害脆弱性和損失風險變化研究—以唐山市區及城鄉過渡鄉鎮為例[J].地震地質,34(4): 820-834.
  18. 齊文華, 蘇桂武*,張素靈,劉新聖,魏本勇.2012. 基於高分辨率遙感的建築羣在地震災害中的脆弱性和風險分析方法及其應用[J].中國地震,28(1): 88-99.
  19. 蘇桂武, 馬宗晉,朱林,齊文華,鄧硯,李曼.2010. 京津唐地區地震災害區域宏觀脆弱性變化研究[J].災害學,25(2): 1-12.
  20. 王若嘉, 蘇桂武*,張書維,龔強,吳瓊,陳徵山.2009. 雲南普洱地區中學生認知與響應地震災害特點的初步研究——以2007年寧洱6.4級地震災害為例[J].災害學,24(1): 133-138.
  21. 蘇桂武, 馬宗晉,王若嘉,王悦,代博洋,張書維,甯乾文,張少松.2008. 汶川地震災區民眾認知與響應地震災害的特點及其減災宣教意義——以四川省德陽市為例[J].地震地質,30(4): 877-894.
  22. 蘇桂武, 朱林,馬宗晉,吳瓊.2007. 京津唐地區地震災害區域宏觀脆弱性變化的初步研究——空間變化[J].地震地質,29(1): 15-33.
  23. 蘇桂武, 鄧硯,聶高眾.2005. 中國地震應急宏觀分區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質, 2005,27(3): 382-395.
  24. 蘇桂武, 高慶華.2003. 自然災害風險的分析要素[J].地學前緣,10(S): 272-279.
  25. 蘇桂武, 高慶華.2003. 自然災害風險的行為主體特性與時間尺度問題[J].自然災害學報,12(1): 9-16.
  26. 蘇桂武, 聶高眾,高建國.2003. 地震應急信息的特徵、分類與作用[J].地震,23(3): 27-35.
  27. 蘇桂武, 方修琦.2000. 京津地區近50年來水稻播種面積變化及其對降水變化的響應研究[J].地理科學,20(3): 212-217.
  28. 蘇桂武. 1999. 華北地區500年來旱澇區域分異演變的研究[J].第四紀研究,(5): 430-440.
  29. Guiwu Su, Guoquan Wang, and Zongjin Ma. 1998. Som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Natural Disaster Risk and Its Assessment[A]. Risk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Asian Perspective—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a-Japan Conference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224-231.
  30. 蘇桂武, 史正濤.1992. 中國季風邊緣區自然災害的特點與區劃.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8(5): 212-218.

蘇桂武科研成就

專著:
  1. 高慶華, 張業成, 劉惠敏, 蘇桂武, 聶高眾, 李志強. 2009. 《中國防震應急分區對策研究》. 北京: 氣象出版社. Pp 1-194.
  2. 高慶華, 蘇桂武, 張業成, 劉惠敏. 2003. 《中國自然災害與全球變化》. 北京: 氣象出版社. Pp 1-141.
科普著作:
  1. 蘇桂武,珍妮斯.羅傑斯,沈文偉,菲利普.英格蘭,約翰.楊,齊文華等(共27位作者). 2020. 《陪伴如金:一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虛擬地震情景故事》(政府版). 北京:地震出版社.
  2. 蘇桂武,珍妮斯.羅傑斯,沈文偉,菲利普.英格蘭,約翰.楊,齊文華等(共27位作者). 2019. 《陪伴如金:一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虛擬地震情景故事》(公眾版). 北京:地震出版社.
  3. Janise Rodgers, Guiwu Su, Timothy Sim, Philip England, John Young, Wenhua Qi and others (28 authors in total). 2020. 《Home Coming: A story about how a strong earthquake affects a family with "left-behind" children》(Version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Beijing, Seismological Press.
  4. Janise Rodgers, Guiwu Su, Timothy Sim, Philip England, John Young, Wenhua Qi and others (28 authors in total). 2019. 《Home Coming: A story about how a strong earthquake affects a family with "left-behind" children》(Version for the General Public). Beijing, Seismological Press.
  5. 馬宗晉, 康平, 高慶華, 蘇桂武. 2000. “面對大自然的報復——防災與減災[院士科普]”.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廣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 Pp 1-215.
大型地圖集:
  1. 馬宗晉, 高慶華(主編). 張業成, 蘇桂武, 劉慧屏, 劉惠敏, 陳建英(副主編). 2004. 《中國重大自然災害與社會圖集》. 廣州: 廣東科技出版社. Pp 1-294. [3] 

蘇桂武科研獎勵

  1. 珍妮斯·羅傑斯(Janise Rodgers),蘇桂武,沈文偉(Timothy Sim),菲利普·英格蘭(Philip England),約翰·楊(John Young),齊文華等(共28位作者).“HOMECOMING 《陪伴如金(英文公眾版)》(即:《Home Coming: A story about how a strong earthquake affects a family with "left-behind" children(Version for the General Public)》)”:中國地震學會、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聯合會、亞洲地震委員會,“2020國際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大賽”圖書類一等獎,2020。(國際科普競賽獎)(由中國地震學會頒發獲獎證書)。
  2. 高慶華,蘇桂武,張業成,劉惠敏. 《中國自然災害與全球變化》:第七屆全國優秀氣象科普作品特別榮譽獎,2006。(一級學會獎)(由中國氣象學會頒發獲獎證書)。
  3. 馬宗晉,康平,高慶華,蘇桂武. 《面對大自然的報復——防災與減災》: 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貳等獎,國家級),2005。(證書號2005-J-204-2-05-R0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頒發獲獎證書)
  4. 馬宗晉,高慶華,張業成,蘇桂武,呂娟,張寶元,張克誠,劉開玲,楊華庭,劉惠敏,陳建英,李志強,聶高眾,葉志華,劉慧屏. 中國重大自然災害與社會: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二等獎,2005。(成果編號200512801)(由中國地震局頒發獲獎證書)
  5. 聶高眾,李志強,姜立新,劉惠敏,蘇桂武,陳建英,帥向華,高建國,鄧硯.中國地震災害數據體系化建設: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二等獎,2004。(成果編號200412803)(由中國地震局頒發獲獎證書)
  6. 姜立新,聶高眾,帥向華,盛家倫,成小平,李志強,吳天安,楊亞莉,梁曙東,陳建英,劉在濤,楊桂嶺,張建福,李衞東,蘇桂武: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技術系統建設: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2。(由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頒發獲獎證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