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日國界戰爭

鎖定
蘇日邊界衝突是指從1938年至1945年間,蘇聯與日本之間的一系列邊界衝突。在佔領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後,日本轉而有意奪取蘇聯轄地,日本軍隊與蘇聯紅軍因而在中國東北頻繁地爆發衝突。
名    稱
蘇日邊界衝突
發生時間
1938年 至 1945年
地    點
中國東北
參戰方
蘇聯、日本
結    果
蘇聯獲勝
著名戰役
張鼓峯戰役、諾門坎戰役、八月風暴

蘇日國界戰爭相關事件

蘇日國界戰爭張鼓峯事件

張鼓峯事件,1938年7月29日,張鼓峯事件爆發。偽滿洲國建立後,日本關東軍多次挑起與蘇聯的邊境糾紛。1932~1934年,發生邊境糾紛152次;1935年,發生邊境糾紛176次;1937年6月,日軍在幹岔子島擊沉蘇軍炮艦,迫使蘇聯撤走了該地的兵力。1938年7月29日,日軍又在張鼓峯挑起軍事衝突。
張鼓峯位於琿春縣圖們江口上溯約20多公里的東岸,山頂分水嶺為中蘇國界線。靠近朝鮮一側,海拔約150米,是俯瞰通往海參崴(今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交通線上戰略要點的高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7月15日,日軍聲稱在張鼓峯山頂上出現十幾名蘇聯兵,要求蘇聯從張鼓峯撤走,遭到蘇方拒絕。
16日,日本大本營下達命令,令日本陸軍部朝鮮軍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將派遣第19師團開進張鼓峯一帶。其兵力有4個步兵中隊,山炮、野戰兵3個大隊。29日,日本分別向張鼓峯、沙草峯(位於張鼓峯北側5華里,東臨哈桑湖)的蘇軍發動進攻,並佔領了這兩個高地。
8月3日,蘇聯遠東方面軍調集3個步兵師、1個機械化旅、1個國境警備隊和航空隊,編成第39軍,準備反擊日軍的進攻。6日,蘇軍全線進攻日軍陣地,雙方發生激戰。日軍第19師團傷亡慘重,其步兵第75連隊官兵所剩無幾。戰鬥持續8天,日軍死傷1440人,最後不得不向蘇軍求和。11日,雙方停火,簽訂了停戰協定。 [1] 

蘇日國界戰爭諾門罕戰役

“張鼓峯事件”不久,關東軍又組建了第二十四師團與第二十三師團,其中第二十四師團為野戰師團,第二十三師團為國境警戒師團,實力增強。
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一日,在諾門罕地區的哈拉哈河畔,外蒙古一支小部隊與偽軍發生衝突。五月十三日,駐防海拉爾的第二十三師團將此事件報告給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的將領們欣喜若狂,司令部立即指示第二十三師團擴大戰事,向諾門罕派出師團搜索隊(騎兵中隊、裝甲汽車中隊各一,指揮官為東八百藏)和一個步兵大隊。五月十五日,在日軍第十飛行隊轟炸機的配合下,東八百藏部向諾門罕地區的蒙軍部隊發動“閃電式”襲擊,蒙軍退回哈拉哈河西岸。按照一九三六年簽訂的《蘇蒙友好互助條約》,蘇聯出兵蒙古。
六月一日,朱可夫將軍接到莫斯科命令,被委任為駐蒙古的第五十七軍軍長。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日,小松原率領第二十三師團的二萬多人全體出動,向諾門罕前進,隨行的還有被作為東京大本營戰略預備隊的第七師團主力,這個師團被公認為日軍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同時,當時的日本僅有的一個坦克師一被東京譽為“國寶”的第一坦克師團,這次也派往了前線:關東軍的航空兵主力也飛抵海拉爾機場。為了這一次諾門罕之戰,關東軍幾乎動用了全部老本。
日軍的預定計劃是先讓步兵主力渡河,迂迴包抄,坦克師團則正面強攻。然而,從戰爭一開始,攻擊進行得並不順利,七月一日,第一坦克師團的多次衝鋒都是無用功,蘇軍頑強地把守住了河東岸的陣地。七月四日,蘇軍將偷渡過河的關東軍步兵主力擊潰。蘇軍的兩個坦克旅奉命前去對付日本的第一坦克師團。這是亞洲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坦克會戰,蘇軍的T-28、T-26、T-130、BT-6、BT-7坦克和BA-6、BA-10裝甲車等各型號現役戰車互相配合,把日軍的坦克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此戰之後,日軍的坦克部隊基本癱瘓。
此次戰役還不到半個月,關東軍已經損失了將近萬人,坦克、裝甲車、飛機、野戰炮等兵器也損毀過半。日軍決定動用遠程重炮部隊以挽回敗局,七月十五日,關東軍駐滿洲各地的炮兵聯隊將一批加農炮運到諾門罕前線。七月二十三日,日軍的所有大口徑火炮一起開火,轉眼之間,整個諾門罕戰場火光沖天。可是日本炮兵從沒有受過超遠程射擊訓練,所以日軍的射擊效果不好,精度尤其不夠。當天中午,日軍一口氣打出了近萬發炮彈,卻未對蘇聯造成多大的損失。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日,就在日軍前沿部隊的半數軍官輪流到海拉爾去休假的時候,朱可夫謀劃的大反攻拉開了序幕。在諾門罕,朱可夫建立了三個集羣,即南部集羣、北部集羣和中央集羣,集羣編制如下:南部集羣:步兵第五十七師、坦克第六旅、蒙古騎兵第八師、摩托裝甲第八旅、坦克第十一旅的兩個坦克營、一個自行火炮營、防坦克第三十七營和一個噴火坦克連。北部集羣:坦克第十一旅、摩托裝甲第七旅、步兵第三十六師第六〇一團、蒙古騎兵第六師和防坦克第八十七營。中央集羣:步兵第三十六師和第八十二師、步兵機槍第五旅和兩個炮兵團。朱可夫的預備隊是摩托裝甲第九旅和空降兵第二一二旅。
朱可夫計劃讓主要為步兵的中央集羣牽制正面的日軍,南、北裝甲機械化集羣分兩翼包抄圍殲。二十日早上五時四十六分,蘇、蒙軍在對日軍的高射炮陣地進行猛烈炮擊以後,出動了一百五十架轟炸機和一百架戰鬥機,向日軍轟炸掃射。八時十五分,各種口徑的火炮和迫擊炮開始轟炸日軍陣地。八時三十分,空軍向日軍前沿陣地發動第二次轟炸。八時四十五分,在炮火掩護下,蘇、蒙軍部隊渡過哈拉哈河,開始全線反攻。
在蘇聯空軍、炮兵的雙重炮火打擊下,日軍所有的觀察所、通信聯繫及炮兵陣地全部被摧毀。二十六日晚上,蘇軍的坦克部隊和摩托化部隊完成了對日軍第六集團軍的包圍。蘇聯第二〇三傘兵旅空降到敵後,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關東軍司令增派第七師團,將第二、第四師團也調往前線。日軍的反攻部隊發動數次突擊,均被蘇軍強大的炮火壓制下來。
此後,關東軍的反擊徹底失敗,日軍防線全線崩潰,諾門罕前線的日軍最後僅剩下四百餘人。整個諾門罕戰爭期間,日軍損失了近四萬五千人,步兵第二十三師團、第七師團、第八國境守備隊(旅團)、第一獨立守備隊(旅團)和第一坦克師團幾乎完全被殲滅,十一個特種兵聯隊徹底喪失了戰鬥力。 [2] 

蘇日國界戰爭蘇日中立條約

由於日本在諾門罕戰敗,日本與蘇聯在1941年4月13日簽訂類似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中立條約。1941年下半年,當德國入侵蘇聯後(巴巴羅薩行動),日本曾考慮撕毀條約,但最終依然維持及繼續進侵東南亞,很大程度由於諾門罕戰役的失敗,導致日本不敢聯同納粹德國攻打蘇聯,雖然日本與德國是三國同盟條約的成員,1945年4月5日,蘇聯單方面中止中立條約,三個月後,蘇聯開始解放滿洲,出兵進攻駐紮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 [3] 

蘇日國界戰爭八月風暴行動

或稱滿洲之戰、蘇日戰爭。蘇聯於1945年8月到9月間對法西斯日本進行的最後戰爭,主戰場在中國東北。
1945年5月德國投降,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原子彈,日本收局已定。8日午夜,蘇聯對日宜戰。次日凌是,華西列夫斯基指揮遠東蘇軍3個方面軍174萬人,從東、北、西3個方向對侵佔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和偽滿軍隊共90餘萬人發起向心突擊。日軍倉促應戰。10日駐朝日軍轉求關東軍指揮。11日蘇軍一部進攻庫頁島南部,1一13日蘇海軍在朗鮮堆基、羅津、清津登陸。關東軍各部向通化、延吉、長春、瀋陽方向收縮,企圖負隅頑抗。
15日,日本宜布無條件投降。18日關東軍開始繳械,25日蘇軍佔領薩哈林島南部,9月1日佔領千島羣島,9月2日,同盟國在美回“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接受日本投降,蘇軍的作戰行動結束。 [4] 
參考資料
  • 1.    吉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吉林通鑑 歷史卷.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309-310
  • 2.    陳渠蘭.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記錄.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139-145
  • 3.    黃日涵、姚玉斐.國際關係實用手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61
  • 4.    夏徵農.大辭海 軍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