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

鎖定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由原化學化工學院、原材料工程學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組建而成。原化學化工學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前身是東吳大學化學系,創建於1914年。它的創始人是東吳大學第一位理科教師、美國生物學家祁天錫教授(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畢業碩士) 和東吳大學第一位化學教師,美國化學家龔士博士(1913年來自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1917年,龔士博士指導的兩名研究生獲得化學碩士學位,是東吳大學授予的第一批碩士學位,也是迄今為止能夠確定的中國第一批化學碩士。原化學化工學院在近百年的辦學歷程中為國家輸送了許多優秀和傑出的人才。材料學科有近40年辦學歷史,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材料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之一。 [1] 
2018年12月10日,榮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2] 
中文名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
創建時間
1914年
前    身
東吳大學化學系
行政主任
陳紅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學部簡介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涵蓋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3個一級學科,擁有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工程與技術三個博士後流動站,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應用化學、材料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化學一級學科為江蘇省重點學科,有機化學為江蘇省高校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無機化學為江蘇省“十一、五”重點學科,有機合成實驗室為省級重點實驗室,化學專業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為江蘇省實驗示範中心建設點,功能納米與軟物質(材料)實驗室為蘇州市和蘇州大學重點實驗室,分子設計與器件實驗室、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實驗室為蘇州大學重點實驗室。學部設有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環境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材料化學8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總人數已超過兩千餘人。 [1] 
學部資料室藏書萬餘冊,中外專業期刊250餘種。學部測試中心設備齊全、儀器先進,擁有包括400兆超導核磁共振譜儀、Mercury CCD X單晶衍射儀、高分辨率質譜儀(HRMS)及F-T拉曼光譜儀、福裏哀變換紅外光譜儀(FT-IR)等多台大型先進儀器,基本上滿足了教學和科研的需要。
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3張)
至2012年,學部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38項,其中一項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一項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此外,還承擔省廳級科研項目及橫向科研項目數十項。在“211工程”三期項目申報中,“生物導向的功能分子的合成化學”及“功能納米與軟物質材料”兩個子項目獲得國家立項並予以重點支持。2007年至2012年,學部共發表學術論文1400餘篇,其中SCI源期刊論文800餘篇,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化學頂級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有8篇。07年SCI源期刊論文20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2.0的近80篇、影響因子>3.0的近40篇。論文總量佔全校SCI源期刊論文總數的43%以上。
學部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有重要舉措,獲得省級優秀博士論文2篇、省級優秀碩士論文3篇、省級優秀本科生論文2篇。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辦學,每年保送10餘名畢業生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從2006年開始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實施“3+2”本碩培養模式,使一批有志於從事材料與化學事業的年輕學子紛至沓來。
2003年以來,學部本科生工作共取得各類省級以上獎勵20多項;2007年以來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5項、省級大學生創新性訓練計劃項目4項、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12項。本科生考研人數逐年增加,錄取比例名列全校各院(部)前茅。2008年錄取比例將達到40%左右。錄取的學校和研究單位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英國利茲大學、美國休斯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等10餘所中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所。本科生畢業率、學位授予率和就業率也都穩步提高。2007屆學生畢業率為98%、學位授予率為90%、就業率達98%以上。 [1]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科學研究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研究項目

年份
國家級項目
省部級項目
市廳級項目
其他
2007年
9項
8項
4項
-
2008年
18項
4項
7項
-
2009年
22項;
863主持1項;
973子項目1項;
大飛機項目1項。
9項
6項(含重大1項)
15項
2010年
31項
6項
11項(含重大1項)
5項
2011年
33(含傑青基金1項);
科技部國際交流項目1項。
15項
10項(含重大2項)
8項 [3]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研究環境

儀器設備
圖書資料
蘇州大學材料與與化學化工學部資料室有使用面積約300平方米,是為學部師生教學、科研提供服務的專業性資料室。讀者對象為本部教職工、研究生、高年級學生和文獻課學生。主要收藏化學化工專業相關的中外文期刊、參考書、工具書等。擁有從1907年創刊號開始收藏的美國化學文摘C.A(包括文摘、卷索引、累積索引等)。擁有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收藏並連續收藏的刊物至少11種,如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英國化學會志)、Chemical Review(化學評論)、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化學教育雜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物理化學)、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機化學)、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電化學)等刊物,並收藏Gmelim(無機化學大全)、Beilstein’s(有機化學大全)等多種化學化工專業的多卷冊的大型工具書、手冊、大全等。化學化工學院資料室期刊合訂本藏刊量2012年已達三萬多冊。期刊種數250多種,期刊合訂本14000多冊。藏書量13000多冊。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陸熙炎教授曾為該資料室捐獻多種著名期刊和參考書2500冊。
資料室已逐步形成以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文獻為核心的,具有研究級水平的材料與化學化工學科特色的專業藏書體系。同時,資料室還建立了50平方米的電子閲覽室,配備計算機二十多台,進行計算機上網查閲、檢索文獻資料的服務,經常為本學部師生、兄弟院校、工礦企業提供檢索服務。 [5]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亮點論文

以下為十篇最新(至2013年3月1日)的學部論文:
  • 戴潔教授,朱琴玉教授課題組在CrystEngComm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3-02-20
論文報道了以TTF四羧酸配體採用不同的配位模式得到了一系列的配位聚合物。討論了影響聚合物結構的因素,所有在室温下得到的配合物都是一維的,而在溶劑熱條件下得到了二維和三維的配位聚合物。這些配位聚合物在固態時能被氧化得到正一價的自由基陽離子和正二價的陽離子。 [6] 
  • 戴潔教授,朱琴玉教授課題組在Phys. Chem. Chem. Phys. 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3-02-20
論文研究了一個四硫富瓦烯(TTF)雙羧酸與含氮雜環類化合物形成的氧化還原酸鹼體系。核磁和晶體結構都表明在TTF雙羧酸和含氮雜環類化合物之間存在着質子轉移和強烈的氫鍵作用。與單羧酸體系不同的是:TTF雙羧酸能夠很容易地把一個質子轉移給鹼,然後第二個質子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七元環。電化學測定結果表明了其機理是兩步的四方氧化還原和質子轉移機理。 [7] 
  • 戴潔教授,朱琴玉教授課題組在Inorg. Chem. 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3-02-20
論文報道了一個含有6個鈦原子的氧簇合物的溶劑熱合成。配體醇鹽外引進了二元羧酸配體並首次培養了它們的晶體,獲得了晶體結構數據。這是很少發現的一個具有單晶光致變色效應的鈦氧簇合物。Ti(IV) 經光照轉化為Ti(III),在接觸空氣後將氧分子轉化為氧遊離基,被ESR測定所證實。論文還研究了化合物的光解作用 [8] 
  • 戴潔教授,朱琴玉教授課題組在J. Phys. Chem. B 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3-02-20
論文研究了一個四硫富瓦烯(TTF)羧酸體系(DMT-TTFCOOH)對吡啶類含氮小分子的響應。研究通過核磁、循環伏安討論了響應的選擇性,提出了電化學響應機理。通過理論計算和晶體結構測定分析了分子間的氫鍵作用的類型、強度以及在分子響應中的重要作用。該體系為一個獨特的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氫鍵響應體系。 [9] 
  • 倪沛紅教授課題組在Polymer發表研究論文 2012-12-25
論文機理 論文機理 [10]
此文報道了側基丙烯酰氧基的兩親性嵌段共聚物PCL-b-POPEA的合成及表徵。這類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完全生物可降解性。本研究首次將碳碳雙鍵(C=C)引入兩親性聚磷酸酯類嵌段共聚物的側基,可與含巰基(-SH)的有機化合物進行邁克爾加成反應,修飾聚磷酸酯側基帶有-OH、-COOH、-NH2、氨基酸等功能性基團。共聚物PCL-b-POPEA在水中自組裝形成以疏水鏈段PCL為核、親水鏈段POPEA為殼的納米膠束。這種膠束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可被進一步用作藥物載體,輸送抗癌藥物阿黴素(DOX),並且在磷酸二酯酶I的作用下,能夠更加快速有效地釋放阿黴素。同時,這類聚合物的載藥膠束能顯著抑制人鼻咽癌細胞(KB cells)的增殖。 [10] 
論文機理 論文機理 [11]
此文設計合成了含膽固醇聚陽離子修飾的磁性納米粒子,用於縮合DNA獲得磁性陽離子載體。結合刷型共聚物眾多的優點如生物相容性、抗凝血性和抗蛋白吸附性,製備了含巰基(-SH)的刷型聚陰離子,通過靜電作用,作為上述磁性陽離子載體外層的具有親水性和抗非特異吸附性的陰離子層,在H2O2或O2作用下,巰基(-SH)交聯形成二硫鍵(S-S),可提高載體在血液循環過程中的穩定性。在模擬細胞環境中,交聯的二硫鍵(S-S)斷裂,釋放出包裹的DNA。實驗結果表明,通過自組裝獲得的基因載體具有磁響應性、細胞還原敏感性、抗蛋白吸附性、低毒性,且在HEK293T和HeLa細胞內均可有效地實現轉染,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11] 
  • 倪沛紅教授課題組在Soft Matter發表研究論文 2012-12-25
論文機理 論文機理
此文利用開環聚合及聚合物末端羥基酯化反應相結合,製備兩端帶有雙鍵的聚磷酸酯大分子交聯劑,通過與陽離子型單體甲基丙烯酸-2-二甲氨基乙酯和引發劑過硫酸銨的水溶液混合在一起,不添加任何加速劑,即可在室温條件下快速形成水凝膠。利用旋轉流變儀研究了溶膠-凝膠轉變過程,並進一步考察了影響凝膠化時間的因素,發現可以通過改變反應物配比來調節凝膠化時間。研究水凝膠的溶脹行為、pH響應性、內部多孔結構和體外細胞毒性,並以阿黴素鹽酸鹽作為模型藥物,對這種可注射型水凝膠的體外藥物釋放性能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這類水凝膠具有良好細胞相容性、在室温下快速形成載藥水凝膠,在藥物控釋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 [12] 
  • 倪沛紅教授課題組在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發表研究論文 2012-12-25
論文機理 論文機理 [13]
此文利用層層組裝方法和殼交聯方法制備了以Fe3O4磁性納米粒子為核,以PEG為冠的可控的磁靶向基因載體。利用自由基聚合在磁性納米粒子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2-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與DNA、均聚物PDMAEMA以及含部分巰基(-SH)的聚陰離子MePEG2000-b-PMAASH通過靜電作用進行層層組裝,獲得表面含水溶性PEG鏈及外層交聯的複合基因載體,並且通過凝膠阻滯電泳、zeta電位測試對層層組裝的過程進行跟蹤研究。實驗結果表明,這種複合納米粒子具有低毒性和模擬體內循環條件的穩定性,可作為潛在的非病毒基因載體。 [13] 
論文機理 論文機理 [14]
氧化脱氫偶聯反應具有原子經濟性、低能耗、綠色環保等特點,同時,這也是一種簡單高效的構建複雜的具有生物活性藥物分子和天然產物的方法。銅/氧氣參與的氧化脱氫偶聯反應,由於其高效、廉價易得且易於掌控等優點,引起了有機工作者的廣泛關注,並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報道了銅參與的有氧氧化反應及其規律的研究:1當量的苯乙酮與3當量的苄胺在20 mol%碘化亞銅、10 mol%三氟化硼乙醚、氧氣氛圍中能方便高效的合成多取代咪唑類化合物;實現了SP C-H鍵的功能化,一步反應實現了8個氫原子的消去,3個新C-N鍵的形成,而反應唯一的副產物是綠色無毒無害的水。 [14] 
紀順俊教授課題組在Organic Letters (IF:5.862)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2-12-10 [15] 
論文機理 論文機理
本文報道了苊醌參與的多組分插入反應,非常方便高效地合成了一系列的多取代的吡唑異喹啉骨架衍生物。在該反應中,一步實現了兩個C-C鍵的活化斷裂,二苯甲酰甲烷的活性亞甲基插入到了苊醌兩個sp-spC-C鍵中間,實現了無金屬試劑催化的C-C鍵插入反應,同時構建形成兩個新的6元環。 [16]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師資力量

人才隊伍 人才隊伍 [17]
學部有在職教職員工29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發達國家院士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人,“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培養對象3人,“WR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及其他國家級人才20人,另有省部級人才20餘位。同時還聘請了包括諾貝爾獲得者在內的30餘位外籍名譽教授和講客座教授。 [1]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學院領導

學部領導
黨委書記
李 翔
主任
張正彪
黨委副書記
徐美華
副主任
姚英明 朱 健 沈 勤 徐小平 李 華 徐美華(兼) 封心建
紀委書記
李 樂
主任助理
徐敏敏 傅 楠 [18] 
下轄學院
化學學院
副 院 長(主持工作)
朱 晨 [18]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院 長
顧嬡娟
副 院 長
屠迎鋒 [18] 
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
院 長
陳曉東
副 院 長
嚴 鋒 肖 傑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