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藝術創作還需自然而然

鎖定
《藝術創作還需自然而然》是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曾發表於《美術報 [1]  ,並被人民網 [2]  、光明網 [3]  等媒體轉載。
作品名稱
藝術創作還需自然而然
作    者
王進玉
創作年代
當代
作品出處
美術報 [1] 
作品原文
近日,有幾位書畫家拿來他們的作品讓我評點。看後覺得作品都還算不錯,技巧挺嫺熟,結構、章法等也都挺完整,但面對作品,卻實在打不起精神,絲毫沒有眼前一亮的觸動。事後我認真分析了一下,原因沒別的,就是作品太過修飾、設計了,經營製作的痕跡過於明顯,以致於丟失了自己真實的東西,譬如個體性格、情感中自然、天趣的部分,所以也便使得作品不鮮活、不生動、不親切。
然而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作者,總千方百計地要在作品裏大肆表現自己所謂的創作能力、技巧水平,生怕別人注意不到,或低估了自己。但很多時候卻往往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炫耀、炫技行為,同時也可看作是不自信的體現。殊不知好的藝術需要自然而然地創作,自然而然地呈現給讀者和觀眾。換句話説,自然才是書畫創作與展示的最好方式、最佳狀態。做為藝術家,自然而然地書寫、繪畫,自然而然地演繹、表達,不刻意、不做作,用真情感、真性情去創作,比什麼都重要,作品也會更具穿透力,更能打動人。當然,這種自然的創作,是建立在一定功力和學養之上的,並非沒有藝術功底,以及沒文化、沒修養之人的隨意塗鴉。
不過,也有特別的,比如賈平凹的書法就是一例。實事求是講,我總覺得他的字很像是由深山老林裏那些橫七豎八的粗木棍子組合而成的,但這些棍子不是死木疙瘩,都是有生機、有靈性的,所以組合起來絲毫感覺不到死板和暮氣。也就是説,雖然其書法沒有多少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功力、技巧可言,但卻別有一番味道。這一點從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趙之謙在《章安雜説》中的一段話:“書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績學大儒,必具神秀。”雖然賈先生目前可能還不到大儒的境界,但他的學問、修養,再加上其對藝術由衷的喜好和難得的悟性,作品本身才能彰顯文氣。透過其作品能夠看出,他並非刻意地去寫去畫,而是屬於“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的類型,書畫對他來講,真如古代文人們所説的“從於心”“適吾意”“陶寫性情之事”。
然而,魯迅先生的作品,卻在才情與修養之外,又多了一份功力。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田藴章炮轟魯迅書法,引發網友眾怒》的帖子,田氏認為,魯迅先生“字寫挺好,但不屬於書法的範疇,因沒有筆法和章法可言,所以稱不上是一位書法家”。從此論斷便可看出田氏有着狹隘的、片面的書法觀。務必清楚,一件書法作品,重要的不只是外顯的筆法和章法,更為關鍵的是要有韻味與內涵,是“近乎於道”的東西。更何況魯迅先生的書法,也並非田氏所説的沒筆法和章法可言,相反,先生有着紮實的書法功底,於顏體和北碑用功最勤,且參得箇中三昧,只不過其將筆法、章法等完全涵藴在了日常自然的書寫中,一般人鑑於個人眼界、水平等原因,看不出來罷了。這一點如同先生的白話文章,遣詞造句之所以好,與其深厚的古文、詩詞造詣密不可分,但倘若對先生這些方面欠缺瞭解,便無論如何也捉摸不透。
其實説到日常自然的創作,歷史上像顏真卿、徐渭、八大山人等,不管是《祭侄文稿》,還是《墨葡萄》《墨荷圖》,都是這方面的典範,也都達到了渾然天成、大師無技巧的高度。但我們講大師無技巧,並非真的無技巧,而是真正的大師在創作中早已過了技巧關,早已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階段,也早已將技法技巧完全融入在了個人性情、情感的自然表達中。當然,一個總是徘徊在山腳下的人,大多時候真的很難理解和體會站在山巔時的那份心胸和眼界,以及所欣賞到的那片靚麗景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