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藝術創作不能任意醜化現實

鎖定
《藝術創作不能任意醜化現實》是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 [1]  原文發表於《中國美術報》第91期。 [2] 
作品名稱
藝術創作不能任意醜化現實 [1] 
作    者
王進玉
創作年代
當代
作品出處
中國美術報 [2] 

目錄

藝術創作不能任意醜化現實作品原文

當下的美術創作,尤其自“85新潮”後的當代藝術創作,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着諸多問題。比如,創作的自由化思想日益嚴重,以“審醜”“搞怪”為特點,追求視覺感官刺激和個人情緒發泄為目的的作品層出不窮。一些藝術創作與探索,逐漸偏離現實主義的文藝傳統,搜奇獵豔,一味庸俗,甚至惡俗。由於一些畫家對現實生活關注不夠,缺少必要的熱情,反映在創作上,則呈現為一種玩世、調侃、荒誕等的“風格”表達,抑或僅在技法技巧與個人情趣癖好上自我陶醉和滿足,從而使得藝術創作徹底淪為一種“小我”的,甚至自以為是的個人“消遣”與筆墨“遊戲”。
這其實正是“犬儒主義”的表現。他們沒有理性的價值標準和明確的藝術信念,不再考慮藝術家的責任感、使命感與人文關懷等問題。即便關注現實,也大都將題材拘囿於日常最平庸、細碎,甚至枯燥、凌亂的生活上,將視線停留在事物表面,以粗糙的感受和膚淺的認識來記錄極不起眼的細節、習以為常的人物或平淡無奇的事件,做不到對現實題材細緻、深刻、獨到的觀察、挖掘和提煉。這當中,還有創作者對生活中的不幸大發牢騷、大做文章,以致經常出現對創作對象任意性誇張、對經典傳統隨便性顛覆、對政治人物戲謔性醜化,甚至不加掩飾地將一些令人忌諱、反感、厭惡的負面形態赤裸裸地表現出來,並將其看作是自我風格的彰顯。
毫不客氣地講,當代藝術創作對負面情緒和黑暗題材的反映和刻畫(如絕望、掙扎、反叛等),已到有過之無不及的程度,甚至有評論家將這些詞彙看成是當代藝術特有的標籤、對其解讀的關鍵,倘若作品不是此類主題就不能被認為是當代藝術。多麼可笑的觀點!但遺憾的是,新文人畫、實驗水墨,以及所謂“玩世現實主義”“政治波普”“廈門達達”“豔俗藝術”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此問題。當代藝術創作,自始至終都欠缺一種健康、陽光、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藝術感召力和一種富有正能量、弘揚真善美的主旋律表達。
不可否認,當代藝術創作的確需要對社會問題、醜陋現象等加以勇敢地揭露、反思和批判,但這也僅僅只是現實題材創作的一個方面。換句話説,僅從一個方面、一個視角來解讀所處時代、反映當下生活,顯然是不夠的,也是片面的。而真正有責任感、使命感的藝術家也應對另一方面的現實,如不斷改善的人民生活與生態環境、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與城鄉建設等加以關注、描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準確地記錄當今時代,才是真正對歷史、對當下負責任的態度與做法。
其實以上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藝術家自身缺失人文信仰、缺乏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所導致的,再加上受西方的一些現代思潮影響,對現實題材創作存在某種程度的偏見和誤區,無休止地將自己沉溺在眾多負面場景、情緒裏,並將其帶入到創作中,由此也便使得作品難以給人真善美的傳遞、正確的價值引導和良好的情感啓發。
而即便是當下帶有主旋律色彩的作品,實事求是講,也不甚樂觀,很多創作僅停留在表面的“畫像”與情景的“再現”這一層面,且多以寫實的手法來進行題材或形式的單一性創作,以致出現題材的“狹窄化”、形式的“拘泥化”、情感的“空泛化”等現象,以及多工筆少寫意的明顯問題。一方面如前面所提到的,創作者沒有對現實生活加以全面、深入地瞭解和體會,僅從個人主觀視角或經驗主義去理解和創作,難免會對現實的反映出現偏差,甚至產生誤解。另一方面則是對藝術創作語言本身也缺乏足夠的認知和探索,把現實題材創作,簡單地理解為繪畫的寫實主義或創作的寫實手法,而缺少一種發散的創新性思維,以及時代的“大寫意”精神。須知,無論以寫實的手法,還是寫意的方式,都可以完成現實題材的創作,關鍵取決於創作者如何去表達,以及自身具有着怎樣的理解能力與創作水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