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廷珍府第

鎖定
藍廷珍府第,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湖西鄉的頂壇村新城自然村,因府第新建於湖西頂壇,四周建築猶如城牆環繞,故有“頂壇新城”“院城”之稱。是清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於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也是江南水師提督、藍廷珍之孫藍元枚的故居。 [2-3] 
藍廷珍府第規模龐大,佈局嚴謹。建築羣坐西向東,府第前由360塊條石砌成的寬闊廣場,條石縱橫交錯。主建築台基勒腳為大面積花崗石,外牆面紅磚、灰磚與白粉牆交相輝映,通面寬50米,縱深86米,佔地約4300多平方米。藍廷珍府第是研究閩台兩地關係和藍氏家族史的歷史見證。府第建築體現了閩南地區當時的建築藝術較高水平。 [2] 
2001年1月,藍廷珍府第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藍廷珍府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3] 
中文名
藍廷珍府第
地理位置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湖西鄉的頂壇村新城自然村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約 43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089-3-38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藍廷珍府第歷史沿革

藍廷珍府第是清朝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於康熙末年修建,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 [2] 

藍廷珍府第建築格局

藍廷珍府第規模龐大,佈局嚴謹。建築羣坐西向東,府第前由360塊條石砌成的寬闊廣場,條石縱橫交錯。主建築台基勒腳為大面積花崗石,外牆面紅磚、灰磚與白粉牆交相輝映,通面寬50米,縱深86米,佔地約4300多平方米。大門兩側立一對青石鼓,高1.5米,鼓面是麒麟、荷花、水草等精美浮雕。大門門柱鐫刻一副楹聯,讚頌藍廷珍平定、治理台灣的歷史功績。
藍廷珍府第整座建築的特點是磚牆土牆承重的歇山桷擱檁與木穿鬥構架相結合,門廳、正堂、後堂為木穿鬥構架,樑柱粗壯,稜柱直徑達40釐米,木樑架上以“員光”“託日”“吊筒”做豐富雕飾。府第建築羣呈縱向五落對稱分佈,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廳、正堂、後堂、主樓與後廂。左右兩廂為護厝,以“過水廊”相連,構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 [2]  [3] 
藍廷珍府第

藍廷珍府第主要建築

  • 七開間
第一落為七開間,屋頂曲面升起為重脊硬山式。 [2] 
  • 正堂
第二落正堂,屋頂重脊硬山。正堂居中,後有屏風,前有檐廊,作劵棚式,正堂與天井通敞。 [2] 
  • 後堂
第三落是後堂,是供奉神佛、祭祀祖宗神位的場所,後堂與天井連通,兩側敞廊和正堂的後廊連成一氣,形成全宅最大的室內空間,體現作為全宅中心的地位。 [2] 
  • 土樓
第四落是兩層的土樓,稱“日接樓”,樓匾是藍廷珍親筆題寫的“日接樓”和“荊璞”“竹苞松茂”“藍廷珍印”等印章。樓名取自《易經》中的“晝日三接”,寓意藍廷珍之子日寵、日章、日寧,藍氏家族後繼有人。樓底層系方整條石砌築,二層系三合土牆,牆厚0.8米,樓面寬23米、進深10米。在府第建築中建造土樓,在閩南民居中甚為罕見,也是藍廷珍府第獨特之處。土樓上的木結構於20世紀40年代焚於火,主樓外牆仍完整矗立。 [2] 
  • 後廂房
第五落是後廂房,當中一間為敞廳,兩端設後門,後廂房與左右廂房護厝連成一圈,圍成一個大四合院,土樓居四合院之中,呈獨特的“院城”形式。 [2] 

藍廷珍府第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藍廷珍(1664~1729年),字荊璞,漳浦湖西人,官至南粵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曾攝台灣鎮事,在定策治理台灣中頗有功績,卒後贈太子少保,諡襄毅,世襲輕車都尉。康熙年間,他隨族兄藍理(字義甫,號文山,漳浦赤嶺人,為康熙年間拖腸血戰的平台先鋒、以首功加左都督、官至福建提督)一起從軍,投奔清康親王。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起先後任定海營把總、盤石守備、温州鎮中營遊擊、澎湖副將、南澳總兵等。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統兵入台,平定朱一貴起義。台灣收復後,任署事台灣印務。在署理台灣軍務期間,他勸阻福建總督滿保及將軍施世驃不濫殺羣眾,使很多早期從大陸過來投奔朱一貴的百姓又迴歸清朝。其中有很多來自家鄉漳浦的移民,從“漳浦寮”出來幫助藍廷珍安定社會,發展農業,對台灣早期的開發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又上疏建議清廷注重台灣防務,防止外國侵略。他還聽從其族弟藍鼎元(字玉霖,號鹿洲,漳浦赤嶺人,清初名吏、籌台宗匠)建議,採取加強漢族和高山族的團結,完善台灣防務,鼓勵墾殖,發展生產等一系列“理番”政策,這些政策被“歷代治台者引以為法”,影響極為深遠。清雍正元年(1723年),藍廷珍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其子藍日寵承職官至銅山營參將,孫藍元枚歷任台灣鎮總兵、江南提督,於乾隆間入台平定林爽文起義。 [2] 
  • 藍氏家族
漳浦藍氏家族先後出現了藍理、藍廷珍、藍鼎元、藍元枚、藍日寵、藍瑤、藍瑗等數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職的軍事將領,對祖國統一台灣和台灣的早期開發、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藍廷珍、藍理、藍元枚官居一品,被台灣文獻委員會列為對台灣早期的開發作出較大貢獻的人物。
藍理、藍廷珍和一代名吏、籌台宗匠藍鼎元,史稱“藍氏三傑”,他們都是中國藍氏家族的傑出代表。這種特殊的家族現象,對於研究中國畲族歷史,研究畲漢關係史和社會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 
  • 楹聯
藍廷珍府第大門門柱鐫刻一副楹聯
復鹿耳於崇朝,韜略溪似管樂;定東都以七日,戍機可比孫吳。 [2] 

藍廷珍府第文物價值

藍廷珍府第是閩南地區官家府第的傑作,也是研究閩台兩地關係和藍氏家族史的歷史見證。府第規模宏大,佈局對稱,工藝手段多樣。府第內建造土樓,形成院城格局,體現了閩南地區當時的建築藝術較高水平。 [2] 

藍廷珍府第文物保護

2001年1月,藍廷珍府第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3年3月5日,藍廷珍府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藍廷珍府第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藍廷珍府第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湖西鄉的頂壇村新城自然村。
  • 交通指引
漳浦縣人民政府距離藍廷珍府第28千米,可駕車前往約40分鐘。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務院[引用日期2023-01-12]
  • 2.    江玉平主編;王文徑,楊麗華,陳立羣,湯毓賢編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漳州市委員會編. 漳州涉台文物[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1.06:113.
  • 3.    福建省文物局編. 福建涉台文物大觀 上[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海峽出版發行集團, 2012.0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