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薛蕙

(明朝大臣)

鎖定
薛蕙(1489年-1541年),字君採,號西原,南直鳳陽府亳州(今安徽亳州)人,武平衞籍。中國明代詩人。 [16] 
正德九年(1514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諫武宗南巡,受杖奪俸。旋引疾歸,起故官,改吏部,歷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初,以議大禮下詔獄,尋復職,未幾罷歸。家居十餘年,薛蕙於嘉靖二十年(1541年)卒。 [16] 
薛蕙少以詩聞,正德三年(1508年),王廷相以言事謫判亳州,賞其詩才,以為可繼何李,薛蕙遂師事廷相。其詩既與七子派同道,又兼取六朝、初唐,於當時自成格調。後罷官家居,究心經學,讀《老子》及佛書,得虛靜慧寂之道,證之六經及濂洛、陸九淵諸説,因成“復性”之論。其經學著述有嘉靖刊本《老子集解》2卷《考異》1卷及《約言》1卷。講學語錄及晚年與友明往還之書啓後輯為《西原先生遺書》2卷,現存嘉靖四十三年揚州刊本。詩文著述輯為《薛考功集》10卷附錄1卷,詩賦8卷、文2卷,有嘉靖吳郡章簡甫寫刊本及萬曆刊本等。又有嘉靖刊本《薛西原集》2卷等。 [16] 
君採
西原先生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
出生日期
1489年
逝世日期
1541年
主要作品
《西原集》
《五經雜錄》
本    名
薛蕙
官    職
春坊司直翰林院檢討

薛蕙人物生平

正德九年(1514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 [1]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寧王朱宸濠叛亂,史稱宸濠之亂。雖然僉都御史王守仁在七月底即平定叛亂,武宗仍然隱瞞戰功,而自封“鎮國公”以平亂為由,同年,八月開始南巡。薛蕙因諫武宗皇帝南巡,受廷杖奪俸,引疾歸裏 [2]  。同年,薛蕙將牡丹從洛陽、許州引種至亳州 [3] 
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 [4] 
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發生“大禮”之爭,薛蕙撰寫《為人後解》《為人後辨》等萬言書上奏 [5]  ,反對皇上以生父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於鎮撫司後赦出 [6] 
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擔任春坊司直翰林院檢討,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 [7] 
崇禎二年(1630年)薛蕙被追封為太常少卿

薛蕙主要功績

  • 心學主張
蕙初好養生家言,以絕去文字,收斂耳目,澄慮默照為要,如此者若干年。後悟其“不足學”,讀《老子》及佛書,得其虛靜慧寂之説,證之六經及濂、洛諸説,感至《中庸》“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為是。故其學以復性為要。他認為,太虛之中,一理無二,幽明人鬼未始不一。上帝曰“天”,吾心亦“天”;鬼神曰“神”,吾心亦“神”。寂然不動者,本為一理;感而遂通,乃散為萬事,但畢竟只是一理。不過因物感之不問,才有千變萬化。吾心之理,與宇宙之理,本非有二,故宇宙非大,吾心非小,不可“厭小欣大”,輕視吾心之理。人心之神,與天之神,本非有二,天地之神盈乎天地,吾心之神也盈乎天地,天地之間,心無不在。因此理本同一體,故人能格於天地。如“主體而言”,“言性而言”,“此心字即是性”;如“主情而言,此心字即是情”。“非謂性情之外,復有所謂心者而統乎性情也”。性未發之中,即性善。發而有不善,是因惑於物而遷其性。如知其性而不累於物,則其情便無有不善。而謂性有不善者,是不知未發之情、乃是以情言性,故而出現錯謬。所以,人當恢復未發之中的本善之性。而“復性”的關鍵在於主寂而盡其理。“寂感者,心之理也。唯聖人能盡其理,寂多於感,亦其理然也。眾人亂於嗜慾,故私感不息,幾於無寂”。

薛蕙個人作品

薛蕙文集

薛蕙一生著有《西原集》10卷,《補遺》1卷,《五經雜錄》《大寧齋日錄》五卷、《老子集解》《莊子注》《考功集》《約言》和《西原遺書》二卷。

薛蕙詩歌

《皇帝行幸南京歌》
燕姬玉袖抱箜篌,馬上長隨翠輦遊。
春來照影秦淮水,愛殺江南雲母舟。 [8] 
《宮詞》
白雪霏霏拂玉闌,銀釭耿耿夜漫漫
熏籠火冷青綾薄,不管娉婷不耐寒。 [9] 
《泛舟》
水口移舟入,煙中載酒行。渚花藏笑語,沙鳥亂歌聲。
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輕。江南採菱曲,回首重含情。
《台上》
台迥通風榭,窗虛近水城。
捲簾殘暑去,攜手晚涼生。
碧樹藏雲暗,銀河度月明。
醉來愁彷彿,只作畫中行。 [10] 
《詠料絲燈》
淮南玉為碗,西京金作枝。
未若茲燈麗,擅巧昆明池。
霏微狀蟬翼,連娟侔網絲。
煙空不礙視,霧弱未勝持。
碧水點葱鬱,彩石染萎蕤。
霞疊有無色,雲攢深淺姿。
焚蘭髮香氣,對燭映紅滋。
明月詎須侈,夜光方可嗤。 [11] 

薛蕙詩歌貢獻

薛蕙是明代中期著名詩人,其文學交遊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與前七子派的文學交遊,二是與六朝派的文學交遊,三是罷職後無意為文時期的文學交遊。其中,薛蕙與王廷相何景明楊慎高叔嗣孔天允交往最深。可以説,王廷相是薛蕙在文學和學術方面的啓蒙人,何景明是薛蕙的文學知己,楊慎是薛蕙的文學和政治同道,高叔嗣是薛蕙文學學術上的忘年知己、孔天允則是傳播其神韻説的重要環節。因此,薛蕙是明代中期主流文壇向前發展的一個關鍵點。 [12] 
在與以上諸人交往的過程中,薛蕙有選擇性地吸收養料,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學主張,一是師法漢魏,二是詩尚俊逸,三是兼重才學。嘉靖三年以後,薛蕙解勘歸家,思想上發生巨大轉變,棄文從道,潛入心性之學,文學觀點和創作風尚也隨之變化。他將文藝置於學問之次,認為質勝於文,其詩作也呈現出平淡的風格。然而薛蕙內心一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重道輕文,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詩人的本能卻讓他繼續在文學的道路上執著探討。他在《論詩》中提出“神韻説”,成為將“神韻”一詞引入文學批評領域的第一人。此説核心概念為“清、遠”,具體表現括為三點:一、意象或意境都具有清、幽、朗、淡、空、靜、遠等特點,內質自然可愛,色調素淡,氣氛幽靜;二、題材多以山水田園詩為主;三、作者與審美對象有一定的距離、縱深感;意境具有感發性,讓人心遊玄遠,似觸及悠深的宇宙意識。“神韻説”是薛蕙詩學思想的統攝與核心,也是他對文學領域的重大貢獻,經孔天允等人傳播為清代“神韻説”提倡者王士禎所見到,二人的“神韻説”有同有異,但精神實質相同。所以薛蕙在神韻詩論史上應占據重要一席。 [12] 

薛蕙人物評價

明史:蕙貌臞氣清,持己峻潔,於書無所不讀。學者重其學行,稱為西原先生。 [13] 

薛蕙後世紀念

薛蕙 薛蕙
薛閣塔位於亳州市區薛閣路。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清乾隆三十七(1772)始建,名文峯塔,因此塔在明代吏部考功司郎中薛蕙的家廟薛家閣附近,故當地人多稱此塔為薛閣塔。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