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詔帖

鎖定
《蒙詔帖》(又稱《翰林帖》)是由唐代書法家、詩人柳公權於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1] 
《蒙詔帖》計7行,27字。此帖字形長短寬窄不一,或斷或連,筆墨濃淡輕重有致,線條以中鋒為主,飽滿圓厚。在用筆方式上,有二王為代表的“一搨直下”,也有顏真卿為代表的“篆籀絞轉”。 [2] 
《蒙詔帖》曾被世人譽為“天下第六行書”。 [3] 
中文名
蒙詔帖
別    名
翰林帖
創作時間
長慶元年(公元821年)
作    者
柳公權(存疑)
書法類型
行書
字    數
27字
規    格
縱26.8釐米,橫57.4釐米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蒙詔帖書法內容

蒙詔帖釋文

公權蒙詔,出守翰林,職在閒冷。親情囑託,誰肯響應,深察感幸,公權呈。 [4] 

蒙詔帖印鑑

《蒙詔帖》鑑藏印有宋“紹興”、“瑞文圖書”、“賢志賞”,元“趙氏子昂”、“喬式簣成”、“齊郡張紳士行”,明“馮氏鹿庵珍藏圖籍印”,清“安岐之印”、“王常宗”、“陳氏彥廉”、“韓式能印”、“韓逢禧印”等。 [5] 

蒙詔帖創作背景

《蒙詔帖》
《蒙詔帖》(2張)
據《蒙詔帖》文意推測該帖應寫於文宗時柳氏任翰林院書詔學士期間,而此帖中的“出守翰林”在文辭上不符合當時居官者職守的稱謂,因此可能是宋人據《翰林帖》的大意寫出。書法的前四行用筆較雄暢,結字亦尚穩妥,而後幾行用筆逐漸瘦薄,結字多鬆散,末行的“權”字筆畫也不成結構,與柳氏遒媚勁健的書風懸殊較大。種種跡象表明,此帖非柳書,乃是宋人仿本。 [6] 

蒙詔帖藝術鑑賞

蒙詔帖點畫

《蒙詔帖》局部 兩張
《蒙詔帖》局部 兩張(2張)
《蒙詔帖》筆墨濃淡輕重有致,具有層次上的變化。其用筆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鐵骨錚錚,耿介特立,而是有剛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圓,或露或藏,粗不臃腫,細不纖軟,筆墨控制得恰如其分。通篇一氣呵成,多用連筆,氣勢從第一個字一直貫穿到最後一個字。作者善用長畫,有些牽絲甚粗,如“情”“囑”之間,“察”“屬”之間的牽絲都成實畫。 [7] 

蒙詔帖結體

《蒙詔帖》氣勢磅礴,痛快酐暢,渾莽淋漓,意象恢弘,極具虎嘯龍吟、吞吐大荒的氣派,其結體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縱勢,而是因形而變,依勢而化,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正勢,而是欹側多姿,險絕有致,不拘常規,放浪形骸,極少唐朝森嚴法度的束縛。 [8] 

蒙詔帖線條

《蒙詔帖》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作者善於用線,如“守”“翰”“林”“職”“閒”“冷”“情”“囑”“肯”“響”“察”“感”等字。《蒙詔帖》中的長線條或縱或斂、或蜿蜒為弧線或如飛燕驚掠,卻不激厲,而是以淡潤瀟灑取勝。為避免長線條的單調與軟弱,作者用筆強調大幅度的提按頓挫。由於少用點,作者就非常注重線條的聯綴位置,有的延伸拉開距離,有的又緊銜於上字尾端。 [9] 

蒙詔帖名家點評

中國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沉着痛快,而氣象雍容,歐虞褚薛,不足道焉。” [10] 
詹景鳳《玄覽編》:“柳誠懸墨跡帖一卷是真。筆法勁爽而縱橫悉如意也,蓋自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 [11]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險中生態,力變右軍。” [12] 

蒙詔帖歷史傳承

《蒙詔帖》曾經明代詹景鳳《東圖全集·玄覽編》、張醜《南陽法書表》《真跡日錄》、清安岐《墨緣匯觀》等著錄,並刻入《快雪堂帖》《三希堂法帖》等。 [13] 

蒙詔帖後世影響

《蒙詔帖》是中國書法行書上的里程碑,雖風神稍遜,但仍可與李白的《上陽台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等相媲美,對後世特別是楊凝式及宋四家有較大影響。 [14] 

蒙詔帖重要展覽

2008年9月15日至10月31日,唐代柳公權的《蒙詔帖》在故宮武英殿的第三期書畫展上被展出。 [15] 

蒙詔帖作者簡介

柳公權 柳公權
柳公權(公元778年-公元865年),字誠懸,唐代書法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州區)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認為顏真卿,歐陽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顏,歐之長,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形成了自己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 “顏筋柳骨”的美譽。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觀鐘樓銘》《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神策軍碑》,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 [16] 
參考資料
  • 1.    章劍華著.故宮三部曲 變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09
  • 2.    董水榮著.回望經典 經典書法二十四品 上[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06:第240-242頁
  • 3.    文師華.中國十大行書集[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2.11:第14-15頁
  • 4.    柳公權.柳公權《蒙詔帖》[J]:書法,2019
  • 5.    穆棣.“貞節堂印”“春草堂圖書印”印記考——緣波室考辨論文[J]:書法藝術,1995: 第2-6頁
  • 6.    熊言安.《蒙詔帖》真偽新考——兼論《年衰帖》的書寫時間[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6:第119-124頁
  • 7.    周世聞.柳公權書法經典鑑賞[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5.05:第363-366頁
  • 8.    王頌餘,傅以新著.書法結體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05
  • 9.    斯舜威著.書法矛盾之美[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03:第256-260頁
  • 10.    李光生著.周必大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05
  • 11.    (明)詹景風.詹東園玄覽編[M]: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1947.12
  • 12.    紫都,王曉霖編著.唐代書法名作鑑賞[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03:第194-195頁
  • 13.    (晉)王羲之等書. 三希堂法帖[M].北京:中國書店,1991.03
  • 14.    周春梅.顏真卿、柳公權的書風對比 ——以行書《祭侄文稿》與《蒙詔帖》為例[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8
  • 15.    張震主編.故宮書畫館 第3編[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9.03:第30-31頁
  • 16.    秦永龍主編;趙際芳編著.柳公權[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