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夏第一王都

鎖定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洛陽偃師二里頭從此進入學者的視線,中國考古學界由此開始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夏文化。
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製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二里頭是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 [1] 
她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距今3600年前後東亞大陸最大的都邑,文化輻射範圍超過《禹貢》“九州”,她就是最早的中國--“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 [2] 
洛陽二里頭於2020年2月29日啓動前期申遺工作。 [3] 
中文名
華夏第一王都
所處時代
地理位置
洛陽偃師二里頭
歷史地位
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
著名出土文物
大型綠松石龍形器

華夏第一王都最早的中國

華夏第一王都文獻中的中國

最早的“中國”應當就是最早的王朝都城和它附近的京畿地區。而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朝是夏商周三代王朝,它們分佈的核心區域不超出以黃河中游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這一帶也就是最早的“中國”。
在古典文獻中,“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東周時期成書的《尚書》和《詩經》等書中。《尚書·梓材》是周公教導他的弟弟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的訓告之詞。其中“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即皇天將中國的土地與人民交給周的先王治理。這裏的“中國”應指關中至河洛一帶的中原地區。而《詩·大雅·民勞》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的“中國”則與“京師”同意。殷墟甲骨文中也有“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等帶有文化本位色彩的、對本朝王都的自稱,其含義應與西周時代的“中國”相當。 [2] 

華夏第一王都文物中的中國

天下第一爵
天下第一爵(2張)
在出土文物中,“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這一國寶級的重器1963年出土於陝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初成王開始營建東都洛邑時,在一次祭典上對宗室子弟宣佈的誥命。其中講到周武王在滅商之後就有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曾祭告上天説: [2] 
“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欲建都於天下的中心,從這裏統治人民。這篇銘文把“中國”的最早地望確指為洛邑所在的洛陽盆地及以其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史記·周本紀》在記述這段歷史時,也引用周公的話,認為洛陽盆地為“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為西周王朝所青睞,被認為是“天下之中”而營建東都的洛陽盆地,在長達2000餘年的時間裏,先後有十餘個王朝建都於此。司馬遷的《史記》中即有“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的記載(《史記·封禪書》);其後,又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朝代在此營建都邑。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今天,在東西綿延30多公里的盆地中心部,由西向東排列着東周王城、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城、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等五大都城遺址,被譽為華夏文明腹心地區的五顆明珠。其中,二里頭遺址就是洛陽盆地這一最早的“中國”區域內的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 [2] 

華夏第一王都“中國”之最

華夏第一王都”的中國之最 [2] 
我們不妨先列舉二里頭遺址的若干重要發現,從中可以窺知它作為王朝都邑的高度發達與複雜程度,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這裏發現了——
最早的城市幹道網
最早的宮城(後世宮城直至明清“紫禁城”的源頭)
最早的中軸線佈局的宮殿建築羣(都邑與建築上的王權表徵)
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羣(華夏青銅文明之肇始)
最早的青銅近戰兵器
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
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
最早的使用雙輪車的證據
這裏是——
公元前二千紀前半葉最大的中心性城市(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
最早的具有明確城市規劃的大型都邑
二里頭 二里頭
此外,大型“四合院”建築、玉質禮器、各類龍形象文物、白陶和原始瓷的發現,以及骨卜的習俗、鼎鬲文化的合流等等,都是“中國”元素的大匯聚。 [1-2] 
考古工作者在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製陶遺址、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還有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 [2] 
半個世紀以來,二里頭遺址被考古界稱為“一個不斷改寫中國"之最"的地方”。在數百座墓葬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銅器、玉器。這裏不僅出土了我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器和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此外還有大量陶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等。 [2] 
二里頭一號宮殿復原圖 二里頭一號宮殿復原圖
2002年,一件距今至少3700年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髮掘,為中華民族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該龍形器全長0.645米,由2000餘塊綠松石片組合而成,被稱為最早的“中國龍”。 [2]   2004年,又在2號宮殿基址下面又發掘出一座年代更早、規模更大、結構更為複雜的大型建築基址,將我國宮城可確認的最早年代提前了約百年。 [2] 
近日,經過一年多的考古發掘,又有一座保存最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髮掘。此基址台基坐北朝南,總面積超過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進院落及東圍牆、東廡組成,至少經過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員推斷其年代為二里頭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它與出土“中國龍”的基址位置並列,同是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宮室建築。 [2] 
專家認為,“中國”的初始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作為東亞歷史上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二里頭時期的二里頭都邑就是當時的“中央之邦”,而二里頭文化所處的洛陽盆地乃至中原地區,就是最早的“中國”。 [2] 

華夏第一王都考古經過

二里頭二號宮殿復原圖 二里頭二號宮殿復原圖
1959年,考古工作者發現偃師二里頭遺址。經過考古工作者數十次的考古發掘,探明該遺址內的文化遺存所在時間區間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下至東周和東漢時期,而興盛時期為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的夏文化時期。 [1]  考古工作者在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製陶遺址、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還有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 [1] 
半個世紀以來,二里頭遺址被考古界稱為“一個不斷改寫中國"之最"的地方”。在數百座墓葬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銅器、玉器。這裏不僅出土了我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器和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此外還有大量陶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等。 [1] 
2002年,一件距今至少3700年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髮掘,為中華民族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該龍形器全長0.645米,由2000餘塊綠松石片組合而成,被稱為最早的“中國龍”。 [1]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2號宮殿基址下面又發掘出一座年代更早、規模更大、結構更為複雜的大型建築基址,將我國宮城可確認的最早年代提前了約百年。 [1] 
經過一年多的考古發掘,又有一座保存最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髮掘。此基址台基坐北朝南,總面積超過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進院落及東圍牆、東廡組成,至少經過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員推斷其年代為二里頭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它與出土“中國龍”的基址位置並列,同是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宮室建築。 [1] 
專家認為,“中國”的初始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作為東亞歷史上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二里頭時期的二里頭都邑就是當時的“中央之邦”,而二里頭文化所處的洛陽盆地乃至中原地區,就是最早的“中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