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苜蓿葉象甲

鎖定
苜蓿葉象甲,鞘翅目,象牙科,葉象屬。分佈在新疆、內蒙古和甘肅等地區。成蟲和幼蟲均能為害,但以幼蟲為害第一茬苜蓿最嚴重。成蟲為害白三葉草坪,蟲口密度中等。幼蟲造成最主要的危害,它們在植株頂部於初展開的葉上,後來在下部葉片上均進行採食。為害嚴重時,除主脈外全部吃光,使被害的草叢一望發白,慘不忍視。
外文名
Lucerne (leaf) weevil
中文學名
苜蓿葉象甲
拉丁學名
Hypera postica (Gyllenhal)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鞘翅目
象甲科
葉象屬
分佈區域
新疆、內蒙古和甘肅等
入侵地
新疆

苜蓿葉象甲形態特徵

苜蓿葉象甲 苜蓿葉象甲 [1]
成甲是褐色的,長約4.75mm,背部有深色條紋,其長度超過體長的一半。隨着年齡老化,許多成蟲變為均一的深褐色。雌成蟲產卵呈堆狀,內有1~30粒檸檬黃色的卵,卵長約0.52mm,卵產於苜蓿莖部被它們咬成的空洞內,在孵化前卵變為深褐色。氣候温暖時1~2周即可孵化,但氣候較冷時孵化期較長。幼蟲初長約1.27mm,淡黃色,頭部黑色並有光澤,3-4周後老熟的幼蟲長約9.53mm,淡綠色,頭部黑色而在背部有白色條紋。化蛹於網狀蠶內,固着於植株上或是地面的殘體上,1-2周後成蟲羽化。大多數地區紫花苜蓿葉象甲每年只產生一代,以成蟲越冬,早春成蟲變更年產卵。初夏,大部分幼蟲成熟,化蛹後變為成蟲。 [2] 

苜蓿葉象甲發生規律

一般一年發生1代,有的地區發生2代。越冬蟲態各地不同,多以成蟲越冬,也有以卵,或者以成蟲和卵同時越冬。在以卵越冬的情況下,秋季成蟲取食不久即在苜蓿莖內產卵越冬。據觀察,苜蓿葉象甲一年發生2個完整的世代,以成蟲在苜蓿地殘株落葉下或土表裂縫中越冬。4月上旬隨苜蓿生長開始萌發,成蟲出蟄活動、取食,2~3天進行交尾,3~5天后開始產卵,卵期10~18天(以卵越冬者不在此限期內)。第一代幼蟲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蟲期15~28天,幼蟲蜕皮3次,最早於5月底做繭化蛹,蛹期6~12天。第一代成蟲羽化盛期在6月中旬,第二代卵於7月上旬產出,7月下旬幼蟲化蛹,8月上旬出現第二代成蟲。秋後當氣温下降到11~12℃時,成蟲逐漸進入越冬階段。越冬代成蟲對春季氣温的變化極為敏鋭,當氣温上升到11~12℃時,便出土活動。成蟲活動的最適温度為20℃左右,24~25℃時,便潛藏於蔭涼之處,有時離開苜蓿地,作長距離的迂飛。苜蓿葉象幼蟲夏季温度高於24~25℃時,成蟲便進入滯育狀態。雌蟲多產卵於莖軒中,用珠在莖上咬出一小洞,產卵其中,一洞少時僅產1粒,多時30~40粒,一般為10粒左右。產卵完畢後用排泄物封閉洞口,在莖上留一小黑疤。越冬代成蟲在第一茬苜蓿上,多在莖稈下部離地面10cm處產卵,第一代成蟲在第二茬苜蓿上產卵的部位,隨植株的生長,逐漸轉移到中、上部。一雌能產卵400粒,多時達800粒,甚至2500粒。從莖稈中孵出的幼蟲部分鑽入嫩枝、葉芽和花芽中為害,多數在莖內蛙食為害,使莖內形成黑色隧道。3齡以上幼蟲在葉上暴露取食,食去葉肉,僅剩葉脈,造成子房乾枯,花蕾脱落,嚴重影響苜蓿乾草和種籽的產量。在苜蓿孕蕾期與成蟲大量產卵期相一致的地區,苜蓿受害最為嚴重。天敵苜蓿葉象幼蟲的主要天敵有苜蓿葉象姬蜂(Bathypletes curculionisThomson),自然寄生率達37.5%,姬蜂產卵於象蟲幼蟲體內,並完成其發育,被寄生的幼蟲仍能吐絲作繭,但不能化蛹。 [1] 

苜蓿葉象甲防治方法

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1%全能2000倍液或12%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殺蟲乳油1500~2000液噴霧防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