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苗族蘆笙舞

鎖定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佈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佈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
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蘆笙舞大多在年節、集會、慶賀等喜慶時刻表演,主要有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 [1]  苗族蘆笙舞各地大同小異,一般是男子吹笙在前,婦女執帕搖鈴隨後,隨笙樂而舞,左右交替前行。蘆笙演奏與蘆笙舞有吹笙伴舞、吹笙領舞與吹笙自舞等形式。吹笙伴舞與吹笙領舞的蘆笙吹奏者可為多人。吹笙伴舞是吹笙者不舞或在場中小舞,周圍男女層層環繞舞蹈;吹笙領舞是吹笙者在前邊吹邊舞,男女結隊繞圈舞蹈,場面蔚為壯觀:吹笙自舞是雙個或單個吹笙者用小蘆笙表演,亦吹亦舞,舞蹈動作高難。 [10] 
2006年,苗族蘆笙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苗族蘆笙舞
別    名
踩蘆笙、踩歌堂
批准時間
2006年
遺產類別
民間舞蹈
申報地區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和納雍縣
遺產編號
Ⅲ—23
非遺級別
國家級

苗族蘆笙舞歷史沿革

苗族蘆笙舞 苗族蘆笙舞
關於蘆笙舞活動的歷史,過去文獻中多有涉及;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明清以來,更廣見於文獻和志書之中。明人倪輅《南昭野史》有"每孟歲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合唱,並肩舞蹈、終日不倦"的記載。足見蘆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傳統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並風靡一時了。 [2] 

苗族蘆笙舞舞蹈特色

蘆笙舞從音樂到舞蹈,都藴含着一種沉緩,悽楚的情緒。如。"探路步"、"上河灘"、"望家鄉"等舞段和動作,據説是苗族古史傳説中苗民負重在泥濘的路上行進,倒騎於牛背上遙望家鄉並觀看後面的同胞是否趕上逃難的隊伍,以及懷念因渡河死去的人們等等場景的再現。舉足維艱的動作,配上嗚嗚咽咽如泣如訴的哀怨笙聲,舞蹈給人一種凝重、悲愴之感。彷彿是一種歷史的追憶,彷彿是在向人們展現一軸活的歷史畫圖。
笙舞以"探路步"為基本舞步。"探路步"舞者左腳提起往左側空劃小半圓落地,右腳左靠,身體同時往左側橫移,微右斜腰,右腳又做對稱動作。這種前行中又有向左右兩側橫移的動律,和花苗其它舞蹈如"笛子調"、"竹竿舞"等一樣,有着自己濃烈的民族特色。
蘆笙舞除"探路步"、"雙踏浪"等稍為簡單點的動作外,還有如"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滾地笙”、“雙腿蹬天”、“望家鄉”等一些難度大、技巧高的動作和組合。要跳完一組蘆笙舞,要求舞者必需具備一定的功夫和體力。所以,蘆笙舞多在青少年和部份中年人間流傳,一般老年人因年歲已高,逐漸退出了舞者行列。故蘆笙舞還不像笛子調那樣,不論年紀大小皆能隨音樂起舞。
以最為普及的自娛性蘆笙舞為例。一年四季都可以跳,特別是春節跳得更歡。年三十那天,誰家的年飯先吃畢,這家喜好跳舞者就吹起蘆笙到一家去約舞伴,到了人家家門口就跳起蘆笙舞,一是表示約舞伴,二是給這户人家拜個年。倘若這一家備好年飯還未吃,主家就要邀請客人與他家共嘗年飯,若客人再三推辭,主人就要挾幾塊肥肉送給客人,客人當時吃不下,主人就將肉放在其蘆笙頂部的一個小葫蘆裏。主人家吃過飯,願跳舞者,帶上自己的樂器,換上節日的盛裝跟隨來約伴的人再跳到另一家去。待全村跑完,跳笙隊伍已佔全村大半數人了。最後,舞者全都集中到村中大場上,隨樂起舞,直跳到晨曦微露才散。
蘆笙是苗族古老的吹奏樂器,苗家人吹奏蘆笙,必定要以舞蹈配合。蘆笙舞由十幾甚至幾十人盛裝打扮的蘆笙手圍稱圓圈,邊吹邊跳,又稱“踩堂舞”,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佈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蘆笙舞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苗族人民珍貴的藝術財富。智慧的苗家人在傳承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了蘆笙的內涵。隨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逐漸加強,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 [3] 

苗族蘆笙舞種類

第一種羣眾性蘆笙舞,苗語叫“究給”,每當節日來臨之時,人們都到蘆笙場上跳蘆笙舞。蘆笙舞由一支龐大的蘆笙隊伴奏,或者由蘆笙隊帶領,羣眾圍着蘆笙隊形成圓圈舞蹈。這種蘆笙舞不限人數,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舞蹈動作比較簡單,隨着蘆笙吹奏的樂曲而變化。隨着苗家姑娘的跳動,身上佩戴的銀飾會發出悦耳的聲響,具有濃郁的苗家風情。
表演性蘆笙舞 表演性蘆笙舞
第二種是表演性蘆笙舞,苗語中叫“丟撈比給”。這種蘆笙舞是男子競技性的舞蹈,一般在傳統節日裏舉行,舞曲明快,節奏強烈,技術性比較高,多數是各村裏的蘆笙能手才能參加比賽。
第三種是風俗性蘆笙舞,這是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姑娘把自己繡的花腰帶一頭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蘆笙上,自己牽着花腰帶的另一頭跟着男青年跳舞。有時一個男青年身後有好幾個姑娘牽着花腰帶,隊形好像孔雀開屏,而有的男青年身後卻空無一人,十分有趣。 [4] 
蘆笙舞·錦雞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丹寨縣
錦雞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舉行一次的祭祖活動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間的婚慶、迎客禮儀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過程中也常常表演錦雞舞。錦雞舞以蘆笙伴奏,表演時女性個個綰髮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穿繡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銀項圈手鐲,腳穿翹尖繡花鞋,打扮得像美麗的錦雞一樣。
民間錦雞舞多以特大號、大號、中號、小號等四支規格不同的蘆笙為主要吹奏樂器,吹奏出低、中、高、特高等多音混合曲,其節奏有序、歡快、流暢,音質委婉悠揚,似若高山流水之聲,苗語稱之"給拉"(GiX LaL),意即如行雲流水、奔放自然。民間錦雞舞的蘆笙曲調豐富,有樂曲一百多首,演奏起來輕快流暢,優美動聽。

苗族蘆笙舞基本動作

地域特色
貴州苗族的蘆笙舞因地理環境與人文特徵的不同,其蘆笙舞在具體的表演形態上也有所差異,如苗族黔中南部蘆笙舞“長衫龍”與黔東南部蘆笙舞“錦雞舞”,雖同為同一種舞種,但其在表現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苗族黔中南部蘆笙舞“長衫龍”舞者都為男性,跳舞的形式通常為偶數組或羣舞,在服裝穿着方面,黔中南部蘆笙舞“長衫龍”要求着黑色的大長衫,並佩戴紅色的腰帶;在飾品裝飾方面,舞者的頭上要頂龍面牛角圖騰,再插上兩根野雞羽毛;在舞蹈形態中,基本上都是雙腿微屈,進行左右律動的舞蹈為主。
黔東南部蘆笙舞“錦雞舞”,苗族同胞因崇拜錦雞(鳳凰圖騰),並在當地重要的節日、禮儀性活動或祭祀性活動中所跳的一類蘆笙舞舞種。“錦雞舞”的舞者一般比較廣泛,男性、女性都可加入,其跳舞的隊伍形式一般為舞者排成一字長蛇對,然後沿着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在服裝着裝方面,黔東南部蘆笙舞“錦雞舞”以傳統的“錦雞舞”苗族服飾着裝即可;在飾品裝飾方面,當地的苗族女性會以錦雞的形象為審美參照,高梳頭髮,並佩戴錦雞飛舞造型的銀飾等;在舞蹈形態方面,基本上是舞者雙膝每跳一步,自然地向前顫動,雙手自然放開,隨意擺動。 [8] 
基本動作
跳舞時,男性青年(少者三五人,多則二三十人)吹奏蘆笙於前領舞,女性(以姑娘和中年婦女為主,七八十歲的老人、五六歲的孩童均可隨意參加)排成一字長蛇隊跟在後面,沿着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隨蘆笙曲調和舞步的變化而翩翩起舞,舞步時而緩緩前移,時而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有時或前或後、或左或右移動,有時或進或退漫舞。舞蹈動作有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為主,兼以六步轉身。腿上動作多、上肢動作少,以腰、膝的自然搖動為舞蹈的基本特點。雙腳按蘆笙曲調節奏變換出優美姿勢,雙手於兩側稍往外自然搖擺,加上婦女頭上的錦雞銀飾躍躍欲飛。
僅以四步舞為例,以左腳為先,左腳先向左側輕邁一步,右腳跟着左腳靠攏,然後右腳向右輕邁一步,左腳則又向右腳靠攏,之後又輪到左腳向左邁步,右腳跟上,反覆四次後即轉換跳六步順時針轉身(轉180度),如此往返,逐步側身相隨圍成圓圈緩緩前行。每跳一步,雙膝同時自然向前嬗動,猶如蜻蜓點水;雙手於兩側自然放開,悠然搖擺。人多時,蘆笙手在中間圍成圓圈吹跳,女性在外圍成圓圈漫舞。 [2] 

苗族蘆笙舞音樂

民間錦雞舞的蘆笙音樂輕快流暢,優美動聽,曲調豐富,有100多首。1958年,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的何雲、簡其華、張淑珍編著出版的《苗族蘆笙》一書就收錄了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蘆笙手吹奏的錦雞舞樂曲,譽麻鳥為"蘆笙音樂之鄉"。
蘆笙舞·鼓龍鼓虎-長衫龍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貴定縣
谷撒村苗族自古以來崇拜龍,龍能呼風喚雨、龍能使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勤勞勇敢的苗族人民,每逢收穫季節,就用歌舞慶祝豐收、表達愛情,並把自己裝扮成龍的模樣,身穿黑色長衫,頭頂龍面鬥角圖騰、插野雞翎,口戴髯口,拴紅色銀飾腰帶,手執粗長蘆笙管,自吹自跳。伴隨流暢的蘆笙旋律,銀飾在陽光照耀下閃爍、發出悦耳的叮噹聲,《龍鬥角》、《吐水》、《出洞》等舞蹈,韻味古樸、感情真摯、剛健柔韌,讓人讚不絕口。
長衫龍這種苗族蘆笙舞僅在喪葬和祭寨神儀式中表演,如今則每逢重大節日集會、婚嫁、立房、跳月等傳統民族活動都要表演此舞。此舞用於喪葬時,於出殯隊伍的最前列表演;用於祭寨神時,則於陽曆二月初一這一天在殺牛祭祖踩場之際表演;用於立房時,往往在踩屋基時進行;用於跳月時,則多在正月初一至三十的"跳月場"活動中表演。 [2] 
種類
長衫龍苗族蘆笙舞為男子雙人舞、四人舞和羣舞,舞者身着黑色大襟長衫、頭插2根野雞翎、頭頂龍面牛角圖騰、口戴髯口,拴紅色銀飾腰帶,手執蘆笙,自吹自跳,隨着流暢的蘆笙旋律,舞着"龍鬥角"、"龍吐水"、"龍出洞"、"龍飛膀子"、"蓮花"、"拜見"等動作。長衫龍苗族蘆笙舞的舞蹈風格"和諧迤麗、剛柔兼蓄、韻味古樸、感情真摯";舞姿矯若遊龍、扇若驚鴻、上下穩活、剛健柔韌,人的擬龍化、龍的形象、龍的動態,體現一種深沉古樸的韻味。
該舞伴奏樂器笙管粗長,聲音低沉渾厚,音樂節奏鮮明,舞蹈動作與音樂緊密結合為一體,和諧流暢,瀟灑大方,表現為苗族蘆笙舞的獨特風格。舞蹈分為三節,第一節表示羣龍出現;第二節表示龍騰虎躍;第三節表示羣龍搶寶。 [2] 
蘆笙舞·滾山珠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納雍縣
"滾山珠"是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的苗族民間舞。"滾山珠",本是用形體模仿箐雞(當地的一種野雞)在山林中嬉戲的一種歡快的蘆笙舞,所以其技巧與形體造型的寫實性較強。表演者頭戴插箐雞尾的帽子(雄性箐雞的標誌)或紅線花帽(雌性箐雞的標誌),邊吹蘆笙邊舞,顯然是對生活的再現。舞台上,"對腳掌"、"扣肩倒立"、"跪步"、"點將"等技巧,不時引起台下陣陣喝彩,尤其是"滾山珠"(又稱"刀叢滾身")這一招,總會引起觀眾的一陣陣叫好聲。
地龍滾荊以前動作比較單一,古樸稚拙,以再現當年年輕人征服大自然的過程為主,一人數人均可表演。表演時用6支長約20釐米木製梭鏢,鏢頭插入地下,圍成一個直徑約0.7米的圓圈,或用6只對頂的飯碗擺成圓圈代替鏢頭亦可,表演者必須手持蘆笙一邊吹奏,一邊跳躍,圍着梭鏢或水碗翻滾,碗中水不能傾瀉,這樣的表演難度極大,異常驚險。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人們逐步將生產和生活中的一些生動技巧,融匯到蘆笙舞蹈中,不斷改進完善。
"滾山珠"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融進各種技巧,不斷完善。到1989年,蘆笙舞"滾山珠"由以往的單人表演發展成為6至8人同時表演的舞蹈。表演者手執六管蘆笙,頭戴箐雞翎帽,身着繡花白褂,吹奏着世代傳承的蘆笙舞曲,圍繞梭鏢或盛滿水的碗進行舞蹈表演,時而以頭為足,蘆笙舞步與技巧運用難度隨表演進程不斷增加,表現苗族同胞在遷徙途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排出萬難的驚險場面。 [2] 

苗族蘆笙舞宗教色彩

蘆笙舞最開始是為了祭祀神靈才興起的,到了後來隨着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才逐漸發展出娛樂性質和民俗性質的蘆笙舞。人類在誕生初期,深刻感知到了大自然的瞬息萬變與神秘莫測,深刻意識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他們對許多危及自身的災害都無法抗拒也無法解釋,因而他們敬畏自然,亦試圖通過祭祀的方式,事神以致福。不管是中原大地還是其他少數民族均是如此。
祭祀類的蘆笙舞都非常的莊嚴肅穆,場面宏大。祭祀性的蘆笙舞比起風俗性與競技性的蘆笙舞更缺乏自由性,它有着許許多多的規定。比如在舉行祭祀時,任何人都應莊重嚴肅,不應嬉皮笑臉胡亂言語。每年春節之後,播種之前,為了祈求該年的風調雨順,便會舉行祭祀性質的蘆笙舞,但這個時候是不許吹奏蘆笙的。並且在祭祀龍神、祭祀祖先、立新房、踩屋、喪葬禮儀等場合時,多以男子雙人蘆笙舞來表現。 [9] 

苗族蘆笙舞地域流派

苗族蘆笙舞錦雞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丹寨縣
苗族錦雞舞源遠流長。傳説"嘎鬧"支系苗族的祖先住在東方大平原上,後來遷到一個叫"展坳對社"的沙灘邊居住,又因洪災而沿江上行來到丹寨縣。在遷徙的歷史進程中,是美麗的錦雞幫助先祖們找到了最後定居的地方,也是她為先祖們帶來了稻穀的種子和創造歡樂的飛歌。在丹寨縣定居後,苗族的祖先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充飢度日。由於錦雞幫助他們獲得了小米種,幫助他們度過饑荒,所以錦雞就成了他們的命運吉星。居住在上述地方的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節日裏舉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動,敲擊銅鼓,歡跳錦雞舞,放牯子牛鬥角,以紀念先祖和懷念給他們帶來自由、祥和與歡樂的美麗的錦雞。
就這樣,年復一年,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在日常生活中,苗族同胞們特別是女性同胞除了勞作外,閒時都精心地用各種各樣有色花線繡成各種花鳥紋圖案,縫製百鳥衣裙,編織花帶,刺繡花鞋,製備銀飾。節日喜慶時,尤其是在蘆笙會上,只見女性個個綰髮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上身穿開襟短繡衣,下身外着繡花超短百褶裙(有的着彩繡短百褶裙,有的着繡花百褶長裙),裙前後各系一張長方形花圍腰,後腰上面掛滿各色手織花帶,頸戴銀項圈,手戴銀手鐲,腳穿翹尖繡花鞋(有的在腳腕繫上小巧玲瓏的銀鈴),打扮得象美麗的錦雞一樣,花枝招展。跳蘆笙舞時,隨着蘆笙曲調的快慢節拍,婦女頭上的銀飾錦雞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百褶裙腳邊的潔白羽毛銀浪翻飛,貌若錦雞亮翅,翩翩漫舞,酷似古籍記載的鷚鵒舞。是故,民間稱之為"錦雞舞"。 [2] 
在深閨人未識的錦雞舞從山旮旯裏走進了都市,從民間走上了舞台,從國內走向了國外,深受國內外藝術家的讚譽。錦雞舞自搬上舞台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久演不衰。二十世紀80年代,錦雞舞煥發出了藝術魅力的生機,被黔東南州歌舞團採編後帶到意大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奧地利和羅馬尼亞參加國際藝術節演出,博得了西方觀眾的陣陣喝彩;1989年州歌舞團將錦雞舞帶到大連參加"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節"表演,贏得了專家學者的讚賞;1995年黔東南州人民政府為《錦雞舞》節目頒發創作一等獎。2002年10月,丹寨縣民族文藝工作隊將《錦雞舞》帶到凱里參加"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暨民族服飾文化節"表演,一舉奪得了蘆笙舞蹈藝術大賽一等獎,為丹寨,為黔東南,為貴州,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 [2] 

苗族蘆笙舞鼓龍鼓虎-長衫龍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貴定縣
鼓龍鼓虎-長衫龍歷史悠久,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源於花苗自古崇拜龍,龍能呼風喚雨,吞噬日月,能使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能為苗族消災解難,是他們崇拜的神。據傳花苗老祖公們之所以能找到谷撒這塊寶地,繁衍幾十代子子孫孫,興旺發達,全得力於龍神的幫助和保佑。
花苗原籍江西朱市巷,後被流放貴州,經開陽縣江邊遷徙至貴定縣蘿蔔寨,在一次農事活動中,老祖公聽一片秧雞叫聲,估摸有水源,逐循聲探尋,發現有一天然龍形水井穴,他們認為是龍神相助指路,遷寨開荒於此,建成了谷撒寨(村)。為感謝龍神的恩賜,老祖公定下寨規:每年陽曆二月初一,封寨(不準陌生人和外族人進寨)殺牛祭龍神,他們把自己模擬打扮成"龍",學着龍的模樣跳起舞來祈求龍福佑。人們的虔誠感動了神靈,神靈便教會他們製作蘆笙,並傳授了龍舞與蘆笙舞相結合的長衫龍蘆笙舞,舞蹈從此就在花苗同胞中流傳開來。這是關於鼓龍鼓虎-長衫龍來源的眾多傳説中的一個。
據明代熊大木所著的《大宋中興史話》記載,宋代,黑蠻龍跟隨岳飛抗金立功,被封為龍虎將軍,後因岳飛父子風波亭遇害,他"痛哭幾日絕食而死"。人們以鼓龍鼓虎-長衫龍的舞蹈紀念這位苗族英雄,並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 [2] 
長衫龍苗族蘆笙舞相傳三百多年,具有廣泛的羣眾性,舞蹈反映了苗族人民熱情質樸、雄渾遒勁的性格和氣質,表達了苗族同胞心中的理想和希望。該舞1988年參加全國首屆鬥牛大賽開幕式演出,1991年參加中國西南藝術節開幕式演出,2002年8月參加中國都勻國際攝博會開幕式演出,均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2003年10月受第六屆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組委會邀請,作為貴州唯一原汁原味少數民族舞蹈表演團赴京參加北京市政府、國家旅遊局共同主辦的第六屆國際旅遊文化節,向海內外同胞、外國藝術家、世界人民展示古老悠久的長衫龍苗族蘆笙歌舞,展示民族文化土、特、神、奇、絕,展示民族服飾的藝術,民族蘆笙舞的展演得到首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肯定和認可,贏得了國內外藝術家們的高度讚譽。
但是,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外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對苗寨多有影響和衝擊,現只有一個寨子不足三十人會跳鼓龍鼓虎-長衫龍舞蹈,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已處於嚴重的瀕危狀態,亟待保護。 [2]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納雍縣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苗語叫"子落奪"。它流傳在貴州省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蘆笙舞蹈之一。堪稱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她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頭戴野雞翎帽,身着繡花白褂,腳着麻耳草鞋,或時以頭為足、或時以人攀肩,在盛滿水的碗與碗之間,邊吹蘆笙邊進行舞蹈技巧表演,被國家文化部領導贊為貴州高原明珠。 [2]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以其粗獷豪放的風格、高難驚險的動作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成為少數民族民間藝術中的一枝奇葩,流播廣遠,享譽中外。它曾先後多次參加國內外的藝術節,受到中外人士和各族同胞的高度讚賞。滾山珠曾於1957年晉京為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演出。1984年,豬場鄉7歲的苗族兒童王景全表演的"滾山珠"摘取全國少年兒童歌舞錄像比賽桂冠。1990年,"滾山珠"參加北京亞運會藝術節,連演28場,成為貴州藝術團的壓軸戲。1991年,在廣西南寧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上,為貴州代表隊奪得唯一的藝術表演金盃獎,6名演員分獲6枚金牌。1991年,"滾山珠"赴加拿大演出,歷時40多天。1992年,在波蘭捧得世界民族民間藝術的最高獎---"金山杖"獎。 [2] 

苗族蘆笙舞傳承保護

苗族蘆笙舞傳承價值

第一,蘆笙舞作為一種娛樂表演形式,首先最直觀的便是可以促進人民身心健康,參與者通過動作豐富、形式多樣的舞蹈動作,將藴含着眾多技術性、文化性、表演性強的蘆笙舞呈現出來,是組成人民業餘生活的重要部分。第二,蘆笙舞的傳承是促進苗族文化傳承的表現,蘆笙舞伴隨着蘆笙的旋律而運動,是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嚴格來看,蘆笙舞不僅是一種活動身體、愉悦身心的舞蹈運動,更是滿載着苗族人民信仰和文化積澱的舞蹈,是其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第三,蘆笙舞的發揚與推廣更是民族之間進行文化交流的一種載體,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加強各個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培養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感,從而對民族間的團結與統一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8] 

苗族蘆笙舞傳承狀況

苗族蘆笙舞歷史悠久,曾經是黃平縣苗族同胞在閒暇之餘,主要的休閒娛樂項目。隨着現代體育項目的快速傳播與普及,籃球、足球、羽毛球、現代舞等體育項目更受苗族青年喜愛,此外網絡體育對戰遊戲也十分風靡,佔據了青年人大部分休閒時間。年輕人對於蘆笙舞興趣不濃,即使參與,也只是簡單的模仿,難以長時間堅持。而中老年人因為年齡較大,體能有限,平日的休閒娛樂以棋牌、廣場舞為主,由此出現了“年輕人不願跳,老年人跳不動”的尷尬局面,蘆笙舞一般僅在民間重大集會中出現,難以全面融入全民健身活動中。 [7] 

苗族蘆笙舞保護措施

在苗族彝族聚居地,各級鄉鎮領導為保護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示各中小學將蘆笙舞作為必修課程內容,甚至在早操和課間操推廣蘆笙舞,並以校級和鄉級競賽為槓桿,將蘆笙舞充實到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中,強有力地促進了蘆笙舞的繼承和發展。快速有力地促進了蘆笙舞在苗族地區甚至是在整個貴州地區的傳播和發展。 [6] 

苗族蘆笙舞保護單位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文化館、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普安縣文化館、榕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苗族蘆笙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苗族蘆笙舞”項目保護單位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文化館、榕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普安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1]  苗族蘆笙舞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六盤水市鐘山區文化館。 [12] 

苗族蘆笙舞社會影響

1991年苗族蘆笙舞在參加全國第四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獲表演項目一等獎;1995年在參加全國第五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獲表演項目二等獎;2010年在參加貴州省第八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獲表演項目一等獎。 [6] 

苗族蘆笙舞民間傳説

相傳盤古開天地之時,大地一片荒涼。那時,苗族祖先是靠狩獵飛禽走獸作衣食的,為了解決捕獲鳥獸的困難,當時一個心靈手巧的小夥子,在林中砍下樹木和竹子,做了支蘆笙模仿鳥獸的鳴叫和動作,吹跳起來以引誘各類鳥獸。從此,人們每出獵均有所獲,於是蘆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傳。這類傳説與現今仍流傳着眾多模擬鳥獸鳴叫和形態的蘆笙曲調及舞蹈動作的現象雖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從史料方面進行研討。
《阿卯古史傳説》記載道,上溯到遠古時代,苗族先民由於"敵人閃島覺地福從萊色米夫地來攻打,激戰歷不能勝敵人,於是遷往南風吹來的方向",苗族先民由北向南遷移途中"青年人騎牛遊渡"過黃河。入夜,先過河的人唯恐後來者失散,就吹起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召集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跟笛子一樣,是苗族青年男子親密的夥伴。在苗家舞場上,常見青年男子身背蘆笙口吹笛子,或是將笛子插於腰帶上又吹響蘆笙。《雲南少數民族》認為,"傳説千變萬化的蘆笙調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頭山,蘆笙一響,總有歌舞相伴。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