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葉地錦

鎖定
花葉地錦(學名:Parthenocissus henryana (Hemsl.) Diels & Gilg)是葡萄科、地錦屬木質藤本,葉對生,卷鬚頂端嫩時膨大呈塊狀,後遇附着物擴大成吸盤狀。為掌狀5小葉,小葉倒卵形、倒卵長圓形或寬倒卵披針形。圓錐狀多歧聚傘花序主軸明顯,假頂生,花序內常有退化較小的單葉,花蕾橢圓形或近球形,高1-2.2毫米,頂端圓形。果實近球形,種子倒卵形,頂端圓形,基部有短喙。分佈於中國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廣西、貴州和雲南。花葉地錦生於溝谷岩石上或山坡林中,對土壤和氣候適應性強,在肥沃的沙質壤土上生長更好。 [1-2] 
花葉地錦適於坡地、堤岸種植,可配植於宅院牆壁、圍牆、庭園入口處等,是優良的彩色攀緣植物。 [2] 
中文名
花葉地錦
拉丁學名
Parthenocissus henryana (Hemsl.) Diels & Gilg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葡萄目
葡萄科
地錦屬
花葉地錦
命名者及年代
(Hemsl.) Diels & Gilg,1900 [1] 

花葉地錦形態特徵

花葉地錦
木質藤本。小枝顯著四稜形,無毛。卷鬚總狀4-7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卷鬚頂端嫩時膨大呈塊狀,後遇附着物擴大成吸盤狀。葉為掌狀5小葉,小葉倒卵形、倒卵長圓形或寬倒卵披針形,長3-10釐米,寬1.5-5釐米,最寬處在上部,頂端急尖、漸尖或圓鈍,基部楔形,邊緣上半部有2-5(6)個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無毛或嫩時微被稀疏短柔毛,側脈3-6(7)對,網脈上面不明顯,下面微突出;葉柄長2.5-8釐米,小葉柄長0.3-1.5釐米,無毛。 [1] 
圓錐狀多歧聚傘花序主軸明顯,假頂生,花序內常有退化較小的單葉花序梗長1.5-9釐米,無毛;花梗長0.5-1.5毫米,無毛;花蕾橢圓形或近球形,高1-2.2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邊緣全緣,無毛;花瓣5,長橢圓形,高0.8-2毫米,無毛;雄蕊5,花絲長約0.7-0.9毫米,花葯長橢圓形,長約0.9-1.1毫米;花盤不明顯;子房卵狀橢圓形,花柱基部略比子房頂端小或界限極不明顯,柱頭不顯著或微擴大。果實近球形,直徑0.8-1釐米,有種子1-3顆;種子倒卵形,頂端圓形,基部有短喙,種臍在種子背面中部呈橢圓形,腹部中稜脊突出,兩側窪穴呈溝狀,從種子基部向上達種子頂端。花期5-7月,果期8-10月。 [1] 

花葉地錦近種區別

該種與綠葉地錦Parthenocis suslaetevirens Rehd.)相近,但本種莖幹方形,葉表面不呈泡狀隆起,側小葉邊緣鋸齒在中部以上,葉下面無毛,可以區別。其變種毛脈花葉地錦也常與綠葉地錦(Parthenocis suslaeteverinsRehd.)相混,但該變種莖幹明顯呈四方形,花序梗上無毛,葉面無泡狀隆起,葉緣僅頂短有少數鋸齒,可以區別。 [1] 

花葉地錦主要變種

毛脈花葉地錦:該變種與花葉地錦區別在於,葉下面脈上被短柔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分佈於中國陝西、河南、湖北、四川。生山坡或溝谷巖上,海拔140-1200米。 [1] 

花葉地錦生長環境

花葉地錦生長於海拔160-1500米的溝谷岩石上或山坡林中。喜光,稍耐陰,抗寒、耐熱,對土壤和氣候適應性強,在肥沃的沙質壤土上生長更好。 [2]  [1] 

花葉地錦分佈範圍

花葉地錦分佈於中國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廣西貴州雲南 [1] 
花葉地錦 花葉地錦

花葉地錦繁殖方法

花葉地錦剪取穗條

剪取穗條的時間根據地區的氣候狀況,以中國華東地區為例,1年內修剪2次:第一次於6月上、中、下旬,第二次於9月中旬,剪取當年生半木質化枝條,穗條長度4釐米,上端保留1複葉(有1個芽)。 [2] 

花葉地錦苗牀準備

首先鋪填基質,基質配方:泥炭:蛭石:珍珠岩=5:4:1(體積比),幹容重0.20,總孔隙度87.05%,大孔隙度26.05%,小孔隙度61.00%,最大持水率4.15。pH值6.87,EC值0.85毫秒/釐米,全氮0.90%,全磷526.24米克/千克,全鉀5632.47米克/千克,鈣1845.25米克/千克,鎂2456.25米克/千克,加入一定的水量,保持濕潤,攪拌均勻。消毒大棚高架苗牀,寬度168釐米,牀面鋪地布,橫向放3只穴盤或托盤(擺放網袋用)。牀面、穴盤和基質,提前1天,用高錳酸鉀800倍液消毒。植物生根劑配方為:萘乙酸:吲哚乙酸:ABT生根粉=6:2:2的重量比,濃度200ppm,速蘸2秒。 [2] 

花葉地錦扦插方法

扦插深度約3釐米,扦插後立即澆透水,待葉面晾乾時,噴1次1000倍液的多菌靈,預防病害。然後蓋上塑料薄膜,用竹片插成小拱棚,薄膜四周密封,使棚內空氣濕度95%以上。養護大棚頂上有遮陽網,在苗牀上方2米處架設二道遮陽網,同時採取必要的降温措施,當塑料薄膜內空氣温度38℃以上時,要在二道遮陽網下方進行噴霧降温,特別是晴天高温時,從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每隔半小時要噴霧1次。平時要注意基質濕度,不可過濕或過幹,每天要檢查,當薄膜反面結滿小水滴,小拱棚內空氣相對濕度在95%以上,每隔7-10天澆1次水。 [2] 

花葉地錦苗期管理

培育扦插後約50天,85%左右的穗條已髮根,逐步揭除薄膜,先兩頭揭開通風2天,然後在傍晚或陰天全部揭開。揭開後要在小拱棚上面蓋上1層遮陽網,兩天之後可以全光照管理,揭除薄膜後10天,開始第1次噴葉面肥,以後每隔7-10天,澆水之後噴施1次葉面肥,用綠芬葳1000倍液噴施,也可用0.2%尿素噴施或澆施。 [2] 

花葉地錦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土壤質地疏鬆、肥沃、微酸性的土地作採穗圃,進行土壤改良,於冬季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每667平方米施肥3000千克,翻耕、粉碎、開溝、做牀,在田塊周圍開深溝,苗牀牀面寬120釐米,步道寬40釐米、深25釐米,步道兩頭低中間稍高,排水暢通。 [2] 
移栽:於11月上旬至翌年3月進行移栽優質容器苗,株距40釐米、行距40釐米,每667平方米種植3000株。定點挖穴,剪除過長側根,移栽深度與原來植株的深度一致,用細土堆於根部壓實,及時澆透定根水,牀面鋪稻草,用來保濕和防止雜草生長。 [2] 
管護:要對花葉地錦及時澆水,如果連續雨天,要及時排水。給以全光照條件,促進穗條木質化。移栽後15天開始,在4-8月,每隔半個月撒施1次尿素或複合肥,每次每667平方米15千克。9月以後停止施速效肥;11-12月,施1次腐熟的有機肥,每667平方米1500千克,攤放在地表,冬季可起保温作用,到來年3月,行間鬆土時翻入土中。撒施尿素或複合肥時,結合鬆土除草進行,施在行間,以不傷苗木莖、枝條和葉片為準。採穗後立即施1次速效肥,尿素或複合肥,每667平方米20千克,要及時鬆土除草,以防止土壤板結。 [2] 

花葉地錦主要價值

花葉地錦蔓莖縱橫,密佈氣根,翠葉遍蓋如屏,秋後入冬,葉色變紅,較為豔麗,且根系發達,抗風力強,抗污染力強,適應性強。因此花葉地錦適於坡地、堤岸種植,可配植於宅院牆壁、圍牆、庭園入口處等,是優良的彩色攀緣植物。 [2] 
參考資料
  • 1.    花葉地錦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顧慧, 李金金, 張光泉等. ‘花葉’爬山虎扦插繁殖[J]. 中國花卉園藝, 2018, (8):45-47.
  • 3.    花葉地錦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9-01]
  • 4.    花葉地錦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