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芭蕉

(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芭蕉》是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物語類散文集圖書,共五部分,作者是黃廷法。
中文名
芭蕉 [1] 
別    名
浮生拾慧---芭蕉
作    者
黃廷法
出版社
中國書籍出版社
頁    數
340 頁
ISBN
978-7-5068-5057-5
類    別
物語類散文集
定    價
28 元
篇    數
共五部分
內容介紹
芭蕉---芭蕉 [1]  (黃廷法 文)
花木中以葉取勝者,芭蕉也。蕉葉碧綠寬闊,植一株於窗前,可綠映窗紗,清心明目。但此舉只合春風得意之人使用,如若心裏總懷愁煩,庭院之中倒不宜栽種此物。蓋因芭蕉最能挑起人的各種愁情,尤以雨打芭蕉之情景為甚,像極了那情人絮語、離人眼淚,點點滴滴,最易傷情。清張怡庭因有《山窗》一絕雲:“空階入夜雨蕭蕭,剔盡銀燈漏轉遙。為怕客中聽不得,小窗先日剪芭蕉。”万俟詠之《長相思·雨》中也説:“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裏燈,此時無限情。”芭蕉葉闊,且不説那雨打芭蕉之狀,會讓那遊子、離人、閨婦不忍睹聞,即使風過芭蕉,蕉葉相擦之聲,也會被疑作雨聲、秋聲,喚起他們的萬般愁緒。清才女錢林有“獨坐西窗下,蕭蕭雨不成。芭蕉三兩葉,多半作秋聲”言是。其實,苦風淒雨中,傷心的何止是人?草木有本心,雨打風吹之痛楚,“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春去秋來,季節倉促易逝之感受,不獨人有之!從蕉葉上滾落的水珠,焉知不是芭蕉之淚?
若心無雜慮、志滿意得,眼中的景緻自會因之生動,是謂情景交融之故。若待天光晴好之日,詩友三五人可移案蕉影中,吟哦唱和,題詩於蕉葉上,為蕉葉詩。墨跡可數日不滅,待到雨打芭蕉之時,心裏沒有情愁離恨,只有對詩文的惋惜,也是件雅事。
古人還有以蕉葉待露的習俗。在園中可植蕉數株,每早,闊葉上必佈滿甘露,晨起口乾舌燥之即,吮吸若干片,可覺甘甜爽口,並有延年宜壽之説。這也只合生在環境尚未污染之時的古人使用,今人斷不可取,蓋今日之晨露,已囊括了多種金屬重粒子矣。可惜明世宗嘉靖帝不懂此法,此人對修道成仙已近於癲狂,為採集甘露飲用,日命宮女們凌晨即往御花園中採露,導致大量宮女因之累倒病倒,遂演壬寅宮變楊金英等十數名宮女用黃綾布幾乎把這位皇帝勒死。大約北京城種不得這江南之物,故世宗沒有想到用蕉葉來替代盛露的玉盤吧!
古人雅緻,渠謝有詩云:“初日曈曈燦曉霞,敲門驚起樹棲鴉。平頭奴子飛箋送,一盒芭蕉帶露花。”又云:“叮嚀開盒便須餐,略緩須臾露已幹。從古成仙在頃刻,莫教福薄走金丹。”皆是言把芭蕉露當禮物來送的雅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