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芋頭侗寨古建築羣

鎖定
芋頭侗寨古建築羣,位於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芋頭村,佔地11.6萬平方米,有鼓樓四座、風雨橋三座、門樓一座、古井二口、薩歲壇二個、古驛道1.6公里、侗族吊腳木樓七十八幢,造型各異。
芋頭侗寨古建築羣,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建寨,明嘉靖三年(1524年),户增人旺,建築規模擴大,形成村寨。明萬曆年間修驛道,清順治年間遭火災,復建後形成以芋頭溪流為軸線向兩邊分叉佈置的七個聚居羣。
中文名
芋頭侗寨古建築羣
類    型
物質文化遺產
含    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    置
湖南省

芋頭侗寨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芋頭侗寨古建築羣 芋頭侗寨古建築羣
古建築,芋頭侗寨古建築羣 V-368,位於芋頭侗寨在行政區劃上隸屬於雙江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寨;明嘉靖三年(1508年)户增人旺,建築規模擴大,形成村落;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遭火災,復建後形成以芋頭溪流為軸線向兩側分叉佈置的7個聚落羣;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寨腳橋及龍氏鼓樓、牙上鼓樓;清嘉慶五年(1800年)建塘頭橋。清光緒7年建塘坪橋。

芋頭侗寨古建築羣建築規模

清道光、光緒年間分別維修驛道和牙上鼓樓。明洪武元年至三十一年(1368-1398)間始建寨;嘉靖三年(1508)户增人旺,建築規模擴大,形成村落。清順治年間遭火災,復建後形成以芋頭溪流為軸線向兩邊分叉座落的7個聚居羣。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建寨腳橋及龍氏鼓樓,牙上鼓樓。
清嘉慶五年(1800)建中步和塘坪橋。清道光、光緒年間分別維修驛道和牙上鼓樓。芋頭侗寨古建築羣因山就勢,結構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風格,鼓樓、門樓、蘆笙場、古井、涼亭、薩歲壇、古墓葬羣、侗族樓層及青石板驛道等一應俱全,且保存完好,有很高的歷史、人文及藝術價。

芋頭侗寨古建築羣佈局結構

芋頭侗寨,從建寨選址,佈置建築物,到規劃村寨於周圍環境的協調及人們衣食住行、祭祀,都是傳統堪輿學説在侗民族地區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寨內各類建築因地制宜,依山勢,順風水分別佈置建築物,將自然風光與人為創造結成天、地、人三位一體,充分展示了侗民族的古樸憨厚和聰明才智。
芋頭侗寨的建築屬於典型的山地溝谷侗寨山脊型和山谷型建築模式。寨內所保存的建築,無論是從整體到局部,還是從佈局到工藝,都融匯了侗族工藝的傳統和山裏人的樸實風格,全面反映了侗族的民族史和民俗史。

芋頭侗寨古建築羣建築風格

芋頭侗寨古建築羣因山就勢,結構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風格,鼓樓、門樓、蘆笙場、古井、涼亭、薩歲壇、古墓葬羣、侗族樓屋及青石板驛道等一應俱全,其中古樓4座,風雨橋3座,門樓1座,古井2口,薩歲壇2個,吊腳樓居室78棟,古驛道1.6公里。
芋頭侗寨的建築屬於典型的山地溝谷侗寨山脊型和山谷型建築模式。寨內民居採用“杆欄式”建築為多。有的採用架立的吊腳樓式,以適應南方山區氣候濕潤,多蚊蟲的特點。
屋頂懸山式,施小青瓦或覆蓋杉皮,使得建築物色彩樸實,質感宜人。芋頭侗寨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遭大火,寨內現有建築大部分為清中期、末期的建築。

芋頭侗寨古建築羣重大意義

村寨現有鼓樓4個:寨中鼓樓簡樸地立於田中;龍氏鼓樓昂然立於山上最高處;蘆笙鼓樓雕樑畫棟最漂亮,為九層密檐攢尖蘆笙頂木樓,下五層為四角,上四層為八角,翹檐上下都塑有龍鳳花鳥圖案,金光閃亮;牙上鼓樓最為奇險,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懸于山坡下,由17根梨木柱子支撐,最長的一根有9.1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