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艾族

鎖定
艾族(越南文:Người Ngái),又稱涯族,是越南的54個民族之一。即越南的客家人。由於他們講話時“艾”(第一人稱,意為我、吾,客語正字寫作“亻厓”)字不離口,總“艾”(ngai)什麼“艾”什麼,因而毗鄰而居的人便稱他們為艾人。艾人祖籍多在廣東防城縣(今廣西防城港市)五洞地區,通用涯話(客家語粵西桂南支)。
中文名
艾族
外文名
Ngái(越南語),Ngai People(英語
又    稱
涯族
分    佈
越南
語    種
涯話
人口數量
4841(1999年)

艾族基本概況

艾族(越南語:Người Ngái),主體為客家人,由於他們講話時“艾”字不離口,總是“艾”(ngai)什麼“艾”什麼,因而毗鄰而居的人便稱他們為艾人,其實“艾”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他們與廣西欽廉四屬客家人的自稱都為“涯佬”。艾人祖籍在廣東防城縣(今廣西防城港市)五洞地區,通用涯話(客家話)。

艾族民族歷史

過去越南的艾人很多,後因越南戰爭等原因離開越南。據1999年越南人口普查統計,全越南艾族人口有4841個。大約在300年前,部分艾族祖先遷入越南定居。
遷入越南後,他們仍然是選擇沿河地帶、盆地、沿海平原、海島建村居住。以種稻谷為生,主食是大米。此外,他們還種植玉米、紅薯、木薯以及各種蔬菜、豆類。他們除按季節種植各種作物外,也以自然現象為依據,如鳥鳴、花開、樹葉的光澤等等來決定開始各種生產勞動。他們還建水壩、水庫,建幾十公里長的溝渠灌溉農作物。在沿海地帶築起防沙堤,同時也防海水的浸蝕。表現出他們與大自然鬥爭的豐富經驗和堅強意志,也是他們祖孫若干代人在當地生活的見證。有的選擇海邊和海島謀生,以捕魚為業。船既是居住處所,也是生產工具。船有很多種,如釣船、張網船、拖網船、圍船等等。主要的手工業有編織、木器、鍊鐵、燒磚瓦和燒石灰。

艾族民族文化

艾族家族與婚姻

艾人的傳統文化以言傳身教的形式保持至今。每個村屯都有一個大姓人家,一般居住在村屯的中心,雜有其他小姓人家。大姓的宗族族長是建村立屯、開發土地、開墾田園有功的人,一直擔當首領,管理本村屯的各種事務,最有勢力。
艾人的家庭較普遍的是兩三代人組成的父系小家庭,四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也有,但不是很多。父親是家中的權威人物,大事都由他説了算。艾人的婚姻由緣分(男女雙方的八字)和經濟條件決定(要門當户對)。以前,艾人早婚現象嚴重,男女九、十歲就結婚,還要舉行兩次婚禮。第一次叫成婚禮,第二次叫入洞房禮。接新娘的最佳時辰是半夜12點。新娘要戴婚禮帽,穿花裙子。婚後第15天才能下船走動和工作。衣着和髮式也得改變,更換所戴的帽子,改穿黑裙,將頭髮卷於腦後。
艾人的婚姻一般是女嫁男,但有如下情況的就會入贅:如女方家無兒子承嗣,便招郎入贅繼承香火;父母年邁,有子尚幼,也招郎入贅,但上門郎不會終生入贅,待妻子的弟妹長大成人,夫妻便可另立門户,單獨居住;也有男子家因兄弟姊妹多,家境貧困,無錢娶媳婦,被迫入贅後,丈夫得改從妻姓,所生子女跟隨母姓。
艾族女子懷孕後有很多禁忌,如不能吃螺螄、牛肉、羊肉、狗肉、蛇肉。孕婦不能進入新建的房屋,不能跨過牛繩,不能縫補衣褲,也不能買成衣和成褲以及帽子。媳婦分娩頭胎嬰兒,婆婆要備辦如下的東西:一隻雞、一碗雞蛋拌黑豆、兩碗姜(其中一碗生薑,一碗熟姜)。所有這些東西都要送到媳婦的父母家。產婦忌諱在分娩之後的第31天、第41天、第51天、第61天走出家門。生頭胎在60天之後,以後再生產則在40天之後媳婦才能回孃家。
在家庭裏,除父母的權力最大以外,就要算舅舅了。他是母親一方的代表人物,不僅在家庭裏有重大作用,在宗族中也有影響。在家裏,舅舅被視為父親,一旦外甥女生孩子,舅舅就要給外孫取名字,這是舅爺的特權。
艾人認為,一個人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人的肉體,另一個是靈魂。一旦人死去,肉體跟父母、親戚朋友永別,而靈魂則到另一個世界與先逝的祖先團聚。上年紀的人去世後,家人在第3周即第21天設靈堂,第5周即第35天,第6周即第42天要供祭。已出嫁的女兒也要回孃家供祭父母的亡靈。

艾族民歌與諺語

艾人的民歌很有特點,情歌是男女青年最愛唱的,他們把歌詞寫在本子上,世代流傳下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尤其是男女青年對唱的山歌,可以連續唱兩三個夜晚,最長的甚至連續唱七八個夜晚,內容不重複,歌唱者並不感到太疲勞。艾人的諺語也很豐富,有生活的總結、告誡,生產經驗的教導,也有針砭社會弊端的警言。

艾族傳統文化的堅守

艾人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村莊孤立在其他民族村莊中,他們出村在外講當地通用的語言,但進入自己的村莊或家,又講自己的語言。可見他們有頑強保持自己的語言和傳統文化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