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良渚文化玉鉞

鎖定
良渚文化玉鉞,現藏於常州博物館,出土於武進寺墩遺址。玉鉞刃部兩側外撇,造型呈“風”字形,頂部有一半圓形鑽孔,上部有一圓形鑽孔,便於用繩索對玉鉞進行捆紮固定。良渚文化時期,部落首領既是部落的軍事首領,又是部落內部的宗教領袖,集軍權、神權於一身,而玉鉞則是這些部落首領手中的“權杖”,是一種權力的象徵。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在良渚文化時期的大型墓葬中,玉鉞往往放置在比較顯著的位置,此時的玉鉞,已完全脱離了實用器具的範疇,成為專門的禮器。這件玉鉞通體磨光,製作十分精緻,其刃部光滑,無使用痕跡,故非實用器,而是墓主人生前擁有軍事統帥權力的象徵。 [1] 
中文名
良渚文化玉鉞
現藏於
常州博物館
18.9釐米

目錄

良渚文化玉鉞簡介

寺墩遺址第四次發掘中發現的5號墓葬中。玉鉞是由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生產工具——石斧發展演變而來。寺墩遺址出土的這件玉鉞,長18.9釐米,刃部最寬處為13.7釐米,厚僅0.5釐米,刃部兩側外撇,造型呈“風”字形,頂部有一半圓形鑽孔,上部有一圓形鑽孔,便於用繩索對玉鉞進行捆紮固定。整件器物通體磨光,製作十分精緻,其刃部光滑,無使用痕跡,故非實用器,而是墓主人生前擁有軍事統帥權力的象徵。

良渚文化玉鉞玉鉞

良渚文化 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鉞為透閃石琢制。玉色青黃相間,器身扁薄狹長,高31.3釐米,刃寬14.8釐米,厚0.3釐米。上部中間一小圓孔,用管鑽從兩面對
良渚文化玉鉞 良渚文化玉鉞
鑽穿孔而成。弧刃凸出,刃兩端呈方角,並略為外翹,鈍口,無使用痕跡,是鉞與圭的中間形式。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良渚文化玉鉞背景資料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200年左右,以太湖流域為中心,分佈在浙江江蘇上海等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常州地區位於太湖流域的西北部,是良渚文化分佈的主要地區之一。現已查明的常州地區良渚文化遺址有寺墩遺址、青墩遺址等。
在人類遠古蠻荒時代,部落與部落之間為了各自的生存和利益,衝突頻繁,而石斧這種大型器具,在和平時期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生產工具,在戰爭中則成為攻伐殺掠的利器,隨着一次又一次戰爭的洗禮,一種比石斧更為鋒利的石質兵器——石鉞,逐漸取代笨重的石斧而成為戰爭和衝突的主要武器。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鉞除了有實戰的功能以外,同時也演變成為掌握軍事權利的象徵。良渚文化時期,部落首領既是部落的軍事首領,又是部落內部的宗教領袖,集軍權、神權於一身,而玉鉞則是這些部落首領手中的“權杖”,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在良渚文化時期的大型墓葬中,一般都葬有豐富的陶器、玉石器等隨葬品,玉鉞往往放置在比較顯著的位置。此時的玉鉞,已完全脱離了實用器具的範疇,成為專門的禮器。《尚書·牧誓》雲:“王左杖黃鉞,右秉白髦以麾”。生動形象地説明了玉鉞在戰爭中作為掌握軍事統帥權利的實際使用情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