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舜耕歷山遺址

鎖定
舜耕歷山遺址位於閆什鎮歷山廟村西曆山廟,地處閆什、彭樓兩鎮交界處。
中文名
舜耕歷山遺址添加概述
地    址
閆什鎮歷山廟村西
類    型
古遺址
屬    性
名人舊跡

舜耕歷山遺址遺址簡介

歷山古遺址是舜上古躬耕之所,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閆什鎮歷山廟村西,西為舜廟建築羣。1980年文物普查中發現並確定該遺址,當時遺址地表可採集遺物的範圍東西45米,南北77米,總面積3465平方米。地表採集遺物主要有陶片、人骨、木炭、蚌片、燒土塊和金屬冶煉渣。陶片以夾砂紅陶和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以繩紋為最多,方格紋、籃紋也佔有一定的比例,此外還有少量的磨光黑陶。從部分可以看出器形的陶片分析,主要有鬲、罐、盆、杯、瓦等。經鏟探得知:文化層堆積3.7米,地表向下1米為擾亂層,1---2米灰褐土,為漢至商代文化層;2---4.7米灰黑土,為龍山文化層,包含物有陶片、人骨、木炭、燒土塊、及金屬冶煉渣等。可以看出器型的有:細泥黑陶筒形杯、夾細砂灰陶鬲、泥質灰陶敞口罐等陶片,分屬於山東龍山文化、商周文化和漢文化遺物。
歷山的文獻記載:
關於歷山,歷代史籍中均有記載。《墨子·尚賢》説:“古者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
《史記·五帝本紀》謂“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
周顯王年間,孟子往衞至歷山,見舊跡而欲田之。這是古代名人親到歷山尋古的最早記載。
《史記正義》曰:“濮州雷澤縣有歷山、舜井,又有姚墟,雲舜生處也。”
鄭玄《注》曰:“歷山在河東,今有舜井。”皇甫謐曰:“今濟陰曆山是也,於雷澤相比。”
至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對歷山的表述更加細緻形象。“雷澤西南十里許,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傑峙,謂之歷山。”
南宋羅泌有《歷山考》曰:“歷山有四,一河中,二齊之歷山,三冀州,四濮之雷澤。耕漁必不相遠,即此為是。”
《元史·和尚傳》:“子千家奴。延祐五年致仕,退居濮上,築先聖宴居祠堂於歷山之下。聚書萬卷,延名師教其鄉里子弟,出私田百畝以給養之。有司以聞,賜額歷山書院。”
至清孫星衍《岱南閣集·歷山虞帝廟碑銘》載:“山高平地止二丈許,或言石為土掩,上有虞帝廟。”
《大清一統志》“曹州府歷山篇”載:“在濮州東南七十里,接菏澤縣界。”
清末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山考》將濮州歷山列入“古有今無之山”,稱“是元時茲山尚在。今其地名歷山廟,莽平無拳石,而雷澤即涸無勺水。陵谷變遷,於茲為信。”
明《濮州志》載:“歷山在州東南七十里,即虞舜躬耕之處,有舜廟。”
歷山的文物遺存:
司馬遷説:“天下明德,皆從舜帝始。”歷代統治者對帝舜極為推崇,舜不僅是“堯天舜日”的重要代表,更是德孝文化的最早踐行者。歷山舜廟建於春秋時期,地面以上已不見遺蹟。自漢以後,歷代官吏為其修廟朝拜者更多。南朝宋顏延之有《祭虞帝文》,北魏温子升有《虞帝廟碑銘》。元張須著《舜祠記》並刻碑立於舜廟,該碑現仍立在歷山古遺址之上,碑文曰:“須來遊於鄄,知帝廟在雷澤之北,瓠河所經是為姚墟,亟往拜焉。”《帝王世紀》、《竹書紀年》等史籍均記載舜生於姚墟,故姓姚。綜合文獻記載和文物資料考證,以今歷山古遺址為座標,姚墟在雷澤西南,西鄰瓠子河,歷山腳下。今舜耕歷山遺址位置與歷代史籍的記載完全相符,鄄城不僅有舜耕歷山古遺址,更是帝舜之故里。
歷代所修舜廟,因黃河河患或人為破壞,廟堂建築損失殆盡。如今歷山舜廟得以重修,著名學者季羨林題“歷山虞帝廟”匾額懸于山門,國家圖書館館長、哲學大師任繼愈題“舜耕歷山古遺址”已刻巨石於廟中。
歷山為鄄城縣古代四座土山之一,該遺址距地表較淺,文化層較厚,遺物豐富,延續時代較長。歷山古遺址發現於1980年9月全省文物普查中。1982年被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曆山古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了保護標誌。
歷山的考古勘探工作:
2014年4月,為編制歷山古遺址保護方案,菏澤市曹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歷山古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勘探前繪製勘探區域平面圖,在勘探中,做到孔孔編號、現場報記。依據土質、土色、包含物判斷該探孔反饋的鑽探信息,並及時標註在圖紙資料中。本次考古勘探中心地理座標北緯35°26′40.83″東經115°17′22.64″。通過這次較為系統的考古勘探,我們基本瞭解歷山古遺址所在區域的地層堆積狀況。該區域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層屬淤積而成。同時,對堌堆遺址內涵有了大致瞭解。魯西南地區在上古時期,地勢低窪,野草叢生,林木茂密。良好的自然環境,成為先民採集漁獵農耕的天然王國。但在這一時期,人們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有限,為避水患,先民常擇高而居,或通過人為活動抬高居住環境。《淮南子·齊俗訓》有云:“禹之時天下大雨,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先民聚落遺址在黃河決口多次沖刷、淤積後,歷經滄海桑田的鉅變,方形成如今之現狀。
綜合本次歷山古遺址勘探結果,據土質、土色和包含物,歷山遺址地層堆積大致分為七層:
第一層:現代擾亂層:灰褐土,土質鬆軟。厚約10-30 釐米 。雜有植物根系、塑料碎片等 。該層遍佈整個遺址。
第二層:擾亂層,灰褐土,土質鬆軟。距地表30釐米。厚約140釐米。雜有草木灰、紅燒土顆粒、石灰粒等 。該層僅限於遺址中北部。出土物有瓷片、瓦片、素面、繩紋灰陶片等。時代當為明清時代。
第三層:灰褐於土,土質結構較緊密。距地表170-230釐米,厚約5-10 釐米 。雜有草木灰、紅燒土顆粒、灰陶顆粒、石灰粒等 。該層僅限於遺址東部、南部。
該層是一活動面。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70米、南北長80米。在東邊探出長約1米的殘垣,青磚鋪築,寬約30釐米。可能是重修的“虞帝廟”的院落遺址,時代應為元代。而在遺址的西北角,發現距離院址約20米有一長寬均為6米的範圍,距地表300-400釐米,填土為花土,下有青磚和石頭,因水位較高(距地表200釐米),是否是墓葬或者石碑羣,不能判定。
第四層:灰褐土,土質鬆軟。夾雜紅燒土顆粒、草木灰、黑土塊等。距地表約140釐米,厚約100-120釐米。該層僅限於遺址中北部。出土繩紋灰陶罐片、布紋瓦片。時代當為漢代。
第五層:灰褐土,土質鬆軟。夾雜紅燒土顆粒、草木灰、大量的黃土快等。距地表250-300釐米,厚約130釐米。該層僅限於遺址中北部。繩紋灰陶片、素面灰陶片。時代當為戰國。
第六層:黃褐土,土質鬆軟。夾雜紅燒土顆粒、大量灰土塊、草木灰等。距地表370釐米,厚約20釐米。該層僅限於遺址中北部。出土物中有弦紋灰陶片,時代當為周代。
第七層:淺灰土,土質結構鬆軟,夾雜紅燒土顆粒、大量黃土塊、草木灰等。距地表約370釐米,厚約130-159釐米,該層僅限於遺址中北部。出土物中有細繩紋鬲片,時代當為早商-嶽石。
第八層:黃褐沙土,土質結構鬆軟,較純。距地表約500釐米。在勘探過程中,因歷山古遺址地下水位較高,文化層第⑧層未能全部探穿。探及深度600-700釐米。探孔出一薄素面灰罐陶片,時代當為龍山。由於地下水位較高,給勘探帶來極大困難,文化層第八層未能探穿,未到達生土層,因此不排除歷山古遺址地下存在更早考古學文化層的可能。
2019年3月,報經山東省文物局批准,鄄城縣在歷山古遺址開展了大範圍的考古勘探工作。在歷山地下發現了南北550米,東西320米,總面積約17萬多平方米的龍山文化遺址,這是迄今為止菏澤境內發現的最大規模的龍山文化遺址。也為史記中關於舜所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説找到了科學的考古資料證據。
歷山古遺址出土的漢代至龍山文化的陶片 歷山古遺址出土的漢代至龍山文化的陶片

舜耕歷山遺址歷史資料

舜,有虞氏,姓姚,名重華,字成都,虞君之後,歷代傳為賢名聖君,司馬遷列為五帝之一。舜是一位仁愛、誠信、謙恭、勤政、愛民的君主。後人思其功德,嚮往他的遺風。因而他的蹤跡隨地皆有,傳説到處可聞。然而,最為集中最為普遍的莫過於山東省鄄城縣
《史記》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鄄城不但有《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等文獻上所記載的姚墟、歷山、雷澤、河濱,而且還有據傳説系舜的外祖父家及姨母家這些血緣親屬家鄉的地址。歷山虞帝廟始建於東漢之初,終泯於一九六七年,歷時一千九百多年,影響深遠,聖蹟恢宏,民眾懷焉。據古廟碑記載,東漢光武年間開始修廟立碑,南北朝、北魏、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皆有修復。現存建築有舜王殿、寢宮殿、三黃殿、苦奶奶廟、龍泉舜井亭、周邊院牆、山門及籌建委員會辦公室。200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