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舒元

(五代宋初時期軍政人物)

鎖定
舒元(923年-977年),史料多稱為朱元,潁州沈丘(今安徽臨泉)人 [2]  ,五代宋初時期軍政人物。
舒元早年效力於後漢河中節度使李守貞,隨其起兵叛亂,到南唐求援時因李守貞敗死而留事南唐,授為駕部員外郎,並改姓為朱。他在南唐多次謀求領兵,但常遭排擠而不得志,至後周攻南唐之戰時才得任用,以收復失地之功得授舒州團練使。不久為監軍陳覺所逼,於紫金山之戰中叛降後周 [6]  ,拜為蔡州防禦使,後改濠州防禦使,恢復本姓。北宋時歷鎮沂州、滑州等地。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舒元病逝,終年五十五歲,追贈武泰軍節度使 [9] 
全    名
舒元
別    名
朱元
所處時代
五代宋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潁州沈丘
出生日期
923年
逝世日期
977年
最高官職
蔡州防禦使、濠州防禦使等
效力政權
後漢→南唐→後周→北宋

舒元人物生平

舒元早年經歷

舒元年輕時倜儻好學,精通《春秋三傳》,並與嵩山道士楊訥交好。他們二人一同在嵩陽求學,學成後一同到河中一帶遊歷 [14]  ,一同得到後漢河中節度使李守貞的賞識,又一同投入了李守貞的門下。 [2] 

舒元留仕南唐

乾佑元年(948年),李守貞起兵叛漢。舒元、楊訥此時已是河中軍府的從事 [16]  ,奉命潛赴江南,請南唐出兵援助。 [17]  南唐元宗李璟雖出兵數萬,但因遠在江南根本無法給河中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18]  ,只能遙作聲援。李守貞很快便兵敗身死。舒元和楊訥無所覆命,且有感於李璟的厚遇,於是留在了南唐。楊訥改名換姓,自稱李平;舒元則改姓為朱,自稱朱元。 [19]  李璟以朱元為駕部員外郎、文理院待詔,又以李平為尚書員外郎。時為乾祐二年(南唐保大七年,949年)七月。 [20] 
朱元在南唐多次上書言事,認為應趁中原多變之際用兵討平湖南(楚國,後為武平軍政權)、閩越(清源軍政權)、錢塘(吳越國)等地,以鞏固國家根基,並自請“專任軍旅”。朝中當權者對他的言論非常不滿,於是向李璟進言,稱朱元身為“遠人”卻謀取兵權,包藏禍心。朱元因此被罷去待詔之職,他大為失意,於是和李平終日縱酒為樂,不理政務。李璟亦優容之。 [15] 

舒元叛降後周

保大十四年(956年),後周世宗柴榮親率大軍征伐南唐,連取淮南數座州府,圍攻重鎮壽州(治今安徽壽縣)。 [21]  朱元上疏李璟,再次建言兵事。李璟大悦,命朱元領兵趕赴前線。 [22]  朱元趁機收復了舒州(治今安徽潛山)、和州(治今安徽和縣)。他與所部士卒同甘共苦,戰前動員誓眾,慷慨陳詞,淚流滿面,以致“聞者皆有奮志”。李璟先任命他為舒州團練使 [4]  ,後又拜為淮南北面行營應援都監(《宋史》作淮南北面招討使)。 [23] 
保大十五年(957年),朱元與許文稹、邊鎬領兵數萬,沿淮河西進,進抵壽州城外的紫金山。他們紮下十餘座營寨,與城內遙相呼應,又修築夾道,準備運糧進城。當時,齊王李景達坐鎮濠州(治今安徽鳳陽),總督諸軍。 [29]  朱元自恃有功,常不聽李景達的節制,又和監軍使陳覺不和。陳覺聯合李景達 [30]  ,準備剝奪朱元的兵權。他多次表奏李璟,稱不宜對朱元付以兵權。李璟於是撤銷朱元的軍職,並以楊守忠取代朱元。朱元憤恨欲自殺,為門客宋洎所勸阻,於是率所部萬餘人投降後周。 [31]  裨將時厚卿不願出降,被朱元所殺。周軍趁機進攻紫金山,擒獲許文稹、邊鎬、楊守忠等,盡破唐軍諸寨。 [32]  朱元因此被柴榮授為檢校太保蔡州防禦使。但他留在南唐的家眷全部被李璟誅殺。 [5] 
顯德五年(958年)李璟被迫割讓江北之地,向後周奉表稱臣,並取消帝號,改稱國主 [24]  朱元又改任濠州防禦使。 [25]  他還恢復了本姓,仍稱舒元。 [26] 

舒元入宋及病逝

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代周稱帝,建立北宋。舒元又仕於北宋,並隨軍討平了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叛亂,被改任為沂州(治今山東臨沂,《十國春秋》作汀州 [33]  ,治今福建長汀)防禦使,後又任滑州巡檢使。 [7] 
開寶五年(972年),舒元改任白波兵馬都監 [8]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舒元病逝,終年五十五歲,被宋廷特贈為武泰軍節度使。 [9] 

舒元主要影響

舒元由後漢的藩鎮幕職起家,先後效力於南唐、後周、北宋三個政權,其對歷史進程產生影響主要在後週三徵南唐期間。
舒元在保大十四年(956年)時領兵對抗周軍,收復了被周軍佔據的舒州、和州,但卻在次年(957年)奉元帥李景達之命援助壽州時被監軍陳覺逼反,於紫金山之戰中率部投降後周。他的叛降導致了紫金山唐軍的大潰敗,身在前線的許文稹、邊鎬、楊守忠等將領全部被周軍俘虜。 [22]  [23]  [31]  [32]  周軍沿淮河追擊東逃潰軍,一直追出二百餘里至鎮淮軍(置於渦口,在今安徽懷遠東北),“奪戰艦糧船數百艘,錢帛器仗不可勝數”。 [34]  唐軍經此一敗,“初出師五萬,而俘、死、亡叛者四萬”,殘兵在李景達及陳覺的帶領下逃回了國都金陵(在今江蘇南京)。 [35]  壽州守軍被迫開城投降,堅守了一年多的壽州重鎮最終失守。 [36] 

舒元歷史評價

吳任臣:李平、朱元負才知兵,近世之能臣也。然平酷嗜左道,元義昧和衷,以斯免禍,難矣!譖人罔極,或死或奔,蓋不能不為二人慨雲。 [10] 
蔡東藩:① 朱元為南唐健將,唐不能用,原是大誤。惟元甘降敵,終虧臣節。② 南唐健將,首為劉仁贍,次為朱元。朱元智能拒敵,而為陳覺、許文縝等所忌,迫令降周,元雖不免負主,然非激之使叛,亦何至鋌而走險耶? [13] 

舒元軼事典故

  • 只斬朱元妻
查文徽是李璟的寵臣,與陳覺、魏岑、馮延巳馮延魯“侵毀時政”,在南唐朝堂並稱五鬼 [27]  他的女兒是舒元(朱元)的妻子,在舒元叛降後被李璟下令處死。當時,查文徽多次上表求情,言辭懇切。但李璟卻只批覆了十個字:“只斬朱元妻,不斬查家女。”查文徽啞口無言,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女兒被斬於市曹。 [28] 

舒元人際關係

妻子:查氏,查文徽之女,舒元在南唐期間所娶,“年少有國色”,於舒元叛降後周後被殺。 [28] 
長子:舒知白,北宋時官至作坊使 [3] 
次子:舒知雄,北宋時由殿直起家,官至虔州知州,為官期間多次隱居嵩山,最終棄官為道,號崇玄大師。 [3] 
三子:舒知崇,北宋時歷任供備庫使、廣州鈐轄、河北安撫副使。 [3] 
孫子:舒昭遠,舒知白之子,歷任大理評事大理寺丞,“賜進士第”,官至太常博士 [3] 

舒元史料索引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1] 
《十國春秋·卷二十四·南唐十》 [10] 
《馬氏南唐書·卷二十七·叛臣傳》 [11] 
《陸氏南唐書·卷十二·列傳第九》 [12]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2]
  • 2.    《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附舒元傳》:舒元,潁州沈丘人。少倜儻好學,與道士楊訥講習於嵩陽,通《左氏》及《公》、《谷》二傳。與訥同詣河中謁李守貞,與語奇之,俱館於門下。
  • 3.    《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附舒元傳》:子知白、知雄、知崇。知白至作坊使。知雄初補殿直,雷有終薦授供奉官、鄜延路駐泊都監,後辭疾居嵩山。知白嘗奏事太宗,語及之,即召出,授西京作坊副使、泉福都巡檢使。真宗初,懇請入道,歸嵩陽舊隱。復為王嗣宗、李元則所薦,授供備庫使,歷知棣州、麟府鄜延鈐轄,又知虔州。復求入道,面賜紫冠服,號崇玄大師。知崇累歷內職,至供備庫使。嘗為廣州鈐轄、河北安撫副使,卒。知白子昭遠,大中祥符五年,任大理評事,因對自陳,改大理寺丞,賜進士第,至太常博士。
  • 4.    《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附舒元傳》:世宗徵淮南,諸郡多下,元求見言兵事,景大悦,遣率兵攻舒州,復之,即以為團練使。又平歷陽,景以元為淮南北面招討使。
  • 5.    《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附舒元傳》:元聽之,將其眾歸世宗,景盡誅其妻子。世宗素知元驍果,得之甚喜,以為檢校太保、蔡州防禦使。
  • 6.    《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四年春,世宗大破景軍於紫金山,降其將朱元,克壽州。
  • 7.    《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附舒元傳》:宋初,從平李重進,改沂州防禦使。為滑州巡檢使。
  • 8.    《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附舒元傳》:開寶五年,為白波兵馬都監。
  • 9.    《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附舒元傳》:太平興國二年,卒,年五十五,特贈武泰軍節度。
  • 10.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342-343
  • 11.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5:5429-5430
  • 12.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5:5560
  • 13.    五代史演義: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婦盡忠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23]
  • 14.    《十國春秋》卷24《李平傳》:李平本姓名曰楊訥,少為嵩山道士,與汝陰布衣舒元共學數年,業成,同遊蒲中,客於河中節度使李守貞。
  • 15.    《十國春秋》卷24《朱元傳》:元既與李平留事元宗,以駕部員外郎待詔文理院。數上書論事,言今幸中原多故,苟支歲月,非所以為國,當取湖湘、閩越、錢塘以固根本,且請專任軍旅,以次討定。用事者嫉其言,共譖之,以為遠人謀握兵,包藏莫測,遂罷待詔。元失意,與平時時縱酒不事事,朝廷亦優容之。
  • 16.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六年秋九月,漢伐河中,護國節度使李守貞遣從事朱元、李平表乞師。
  • 17.    《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漢乾祐初,李守貞以河中叛,潛遣舒元、楊訥間道求援於景。
  • 18.    《十國春秋》卷24《李金全傳》:漢隱帝時,李守貞以河中叛,來乞師,……元宗欲藉金全宿將威望,以為北面行營招討使,救河中,……師出沭陽,次沂州,金全曰:“諸君以河中在何處,而欲自此轉戰以前耶?勢必不能及,徒為國生事耳。”
  • 19.    《十國春秋》卷24《李平傳》:守貞叛漢,使兩人懷錶間行乞師於金陵,元宗出師數萬為之聲援。甫出境而守貞死,兩人無所覆命,且元宗遇之厚,因留事元宗,而訥始自稱李平,元亦易姓朱,皆以為尚書郎。
  • 20.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七年秋七月,帝聞河中破,以朱元為駕部員外郎,待詔文理院,李平為尚書員外郎。
  • 21.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十四年春正月壬寅,周主率師南侵。丙辰,周主至壽州城下,營於淝水之陽,命諸軍圍壽州,徙正陽浮樑於下蔡鎮。二月戊辰,周廬壽光黃巡檢使司超敗我兵於盛唐。都監高弼被執、周師遂倍道襲清流關,皇甫暉敗保滁州。周師破城,俘暉及姚鳳以歸。乙酉,周師陷東都,執副留守馮延己。三月丙午,光州兵馬都監張延翰以城降於周,刺史張紹遁還。丁酉,周師陷舒州刺史周弘祚赴水死。蘄州將李福殺知州王承雋,降於周。戊戌,天成軍使蔡暉自壽州奔周,周師陷和州。
  • 22.    《十國春秋》卷24《朱元傳》:保大末,周師入淮南,元請對言兵事,元宗大悦,命從齊王景達救壽州。
  • 23.    《十國春秋》卷24《朱元傳》:元善撫士卒,與同甘苦,每臨戰誓眾,辭旨慷慨,流涕被面,聞者皆有奮志。初復舒、和、蘄州,以功加淮南北面行營應援都監。
  • 24.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中興元年三月壬辰,周耀兵江口。帝懼其南渡,遣樞密使陳覺奉表貢方物,……盡獻江北郡縣之未陷者,鄂州漢陽、儀川二縣在江北,亦割獻焉。……庚子,周貽書於我,允奉正朔,罷兵,而止其傳位。……夏五月,下令去帝號,稱國主,去交泰年號,稱顯德五年。
  • 25.    《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附舒元傳》:淮南平,改濠州防禦使。
  • 26.    《十國春秋》卷24《朱元傳》:元歸周,複姓舒。其母猶在沈丘,遂迎養焉。
  • 27.    《十國春秋》卷26《馮延巳傳》:保大初,拜諫議大夫、翰林學士,遷户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又遷中書侍郎,復與其弟延魯交結魏岑、陳覺、查文徽,侵毀時政,時人謂之五鬼。
  • 28.    《馬氏南唐書》卷27《朱元傳》:元妻乃宣徽使查文徽女,年少有國色。文徽累表救之,誠款懇切。元宗署其表曰:“只斬朱元妻,不斬查家女。”文徽辭窮,遂斬元妻,屍於市。文徽以珠籠覆屍,哭之大慟,市人為之泣下。
  • 29.    《舊五代史》卷117《周世宗本紀四》:顯德四年春正月丁未,淮南道招討使李重進奏,破淮賊五千人於壽州北。先是,李景遣其弟偽齊王達率全軍來援壽州,達留駐濠州,遣其將許文縝、邊鎬、朱元領兵數萬,溯淮而上,至紫金山,設十餘寨,與城內烽火相應。又築夾道數里,將抵壽春,為運糧之路,至是為重進所敗。
  • 30.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齊王景達用監軍使陳覺言,謀奪朱元兵。
  • 31.    《十國春秋》卷24《朱元傳》:繼與邊鎬、許文稹柵紫金山,軍聲頗振,益柵且及壽州。元恃功,時或違景達節制。監軍使陳覺素與元有隙,且妬其能,屢表元本學術縱橫,不可信,不宜付以兵柄。元宗乃命楊守忠代之,守忠至元帥府,景達檄元計事。元憤恨欲自殺,其客宋洎曰:“大丈夫何往不富貴,何必為妻子死乎!”遂舉寨萬餘人降周。
  • 32.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十五年三月辛卯,元遂舉寨降周,裨將時厚卿獨不從,見殺。壬辰,周師盡破我諸寨,執許文稹、邊鎬、楊守忠,餘眾悉奔潰,景達亦遁歸金陵。是役也,喪士卒殆四萬人,詔誅朱元妻、子。
  • 33.    《十國春秋》卷24《朱元傳》:宋太祖受禪,遷汀州防禦使,改白皮兵馬都監。
  • 34.    《舊五代史》卷117《周世宗本紀四》:翌日,盡陷諸寨,殺獲甚眾,擒賊大將建州節度使許文縝、前湖南節度使邊鎬,其餘黨沿流東奔,帝自率親騎沿淮北岸追賊。及晡,馳二百餘里,至鎮淮軍,殺獲數千人,奪戰艦糧船數百艘,錢帛器仗不可勝數。
  • 35.    《十國春秋》卷19《李景達傳》:朱元之叛,壽州陷,皆覺為之,景達不能問。初出師五萬,而俘、死、亡叛者四萬,景達及覺引殘兵歸金陵。
  • 36.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十三年十一月乙未朔,周下詔南侵,遣將李谷、王彥超、韓令坤等侵淮南,自攻壽州。冬十二月甲戌,周將王彥超敗我兵二千人於壽州城下。……保大十五年三月丁未,壽州劉仁贍病革,副使孫羽等代仁贍署表降於周。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