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舉直錯諸枉

鎖定
舉直錯諸枉,是出自《論語·為政》的內容,意思是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
論語·為政》:“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1] 
中文名
舉直錯諸枉
反義詞
舉枉錯諸直
原    文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出    自
《論語》

舉直錯諸枉基本釋義

哀公問日:“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説:“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1] 

舉直錯諸枉出處

《論語》為政篇

舉直錯諸枉例句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舉直錯諸枉原文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舉直錯諸枉典故

“舉直錯諸枉”在《論語》中有兩處論及。《論語·為政》篇載: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另,語出《論語》顏淵第十二。原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樊遲未達:達,明白。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以積材為喻,舉直材壓於枉材之上,能使枉材變直。鄉也:鄉,同響,剛才。富哉言乎:富,形容孔子之言含意豐富。不仁者遠矣:遠,此為近賢遠侫之遠,不仁者遠離。

舉直錯諸枉解讀

本章之“直”仍屬“正直”的範疇.
春秋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以魯國國君歷位時間為序,魯國共有12個君主,即“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哀公是魯國最末一個君主,也是春秋結束時期最後的一個君主,生前曾為魯國名將。哀公十一年,率兵隨吳伐齊;十二年,用田賦;十四年,“西狩獲麟”;二十七年,欲借趙之力伐三桓,反為三桓起兵所逼出奔,後被迎回國,不久卒。
哀公問政,即用什麼方法讓臣民服從管理,孔子回答説:“推舉任用正直的人,廢置邪僻罔曲之人,那麼老百姓就服從管理,如果説推舉任用邪曲之人,廢置正直的人,那麼老百姓就不服從管理。”這與後世諸葛亮上書劉禪説的“親賢臣,遠小人”的意思一樣,是一條重要的選拔任用人才的標準。該則內容講授瞭如何用人的問題。《史記》載:魯哀公問政,政在選賢。孔子的回答針對魯哀公與三桓釁隙,尖鋭指出哀公為政之失,舍賢任佞,以致三桓專權,批評的意味十分明顯。同時孔子也希望能規諫哀公,舉賢以服民。用人當與不當,關乎國家治亂,世運否泰。此則言言痛切,當為管理者的座佑銘。
有天樊遲去問夫子“仁”的意思,孔子説:“愛人。”樊遲不太明白,又問什麼是“知”,孔子説:“知人。”樊遲不語。孔子説:“舉直材壓於枉材之上,能使枉材變直。”樊遲不太明白又不敢去問,出來遇見子夏,説:“剛才呀,我去問夫子,什麼是“仁”,夫子説“愛人”,我不明白又問什麼是“知”,夫子説:‘舉直材壓於枉材之上,能使枉材變直。’什麼意思啊?”子夏説:“啊,我們的老師太偉大了,這句話包含的含意太豐富了!當年舜治理天下,在眾人中選舉了皋陶,那些不仁的人便遠離了。湯治理天下,在眾人中選舉了伊尹,那些不仁的人亦遠離了。”

舉直錯諸枉評析

此章孔子闡發了仁知合一之理。仁之核心為愛人,知之難點在知人。知人才能辨賢人與不仁者,才能用賢人而遠離不仁者。舉賢人而不仁者自遠,從而仁得以光大。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這句話含義很豐富,包含很多方面哲理。從大的方面講包含治國管理各個方面的方法,從小的方面講包括人與人、同事和上下級之間做事進步、學習、管理的方法。
參考資料
  • 1.    孔子.《論語》: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為政,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