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洲河

鎖定
興洲河,《河北省志》 [1]  《 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利志》 [3]  《灤平縣誌》 [7]  稱興洲河,《河北省地名志承德分冊》稱興州河 [2]  。俗稱“牤牛河”。《承德府志》載“以在古宜興州地得名”故稱興州河。後“州”演化為“洲”字。發源於河北省豐寧縣化吉營鄉境內冰郎山(史稱沙爾呼山)的南北兩側,二源在化吉營村南匯合後水勢漸大,由西北向東南流經豐寧縣,南流入灤平縣,至張百灣入灤河。易改道。 [1]  全長112公里,流域面積1971平方公里。常年有水。河底為砂卵石,易改道。平均流量2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950立方米/秒。 [2]  主要支流有正北川河、何營溝河、白翅溝河 [3]  、牤牛河(灤平) [7]  等。
該河兩岸古遺址較多。右支的松木溝口有西漢障城,風山東隅有遼金遺址,波羅諾河西山上有西漢長城,在灤平縣興州附近,有西漢白檀縣及金,元的興州和宜興縣遺址。1975年修黃土梁水庫一座,庫容量2830立方米,可灌溉農田2萬餘畝,並修建公路橋1座。 [2] 
中文名
興洲河
別    名
牤牛河、興州河
所屬水系
灤河支流
地理位置
河北省承德市
流經地區
河北省豐寧縣、灤平縣
發源地
豐寧縣化吉營鄉境內冰郎山的南北兩側
主要支流
正北川河、何營溝河、白翅溝河、牤牛河(灤平)
河    長
112 km
流域面積
1971 km²
平均流量
2 m³/s
河口位置
河北省灤平縣張百灣

興洲河名稱由來

興洲河,當地稱“牤牛河”。考《水經注》載:“水出塞外,三川並導,謂之大要水也。……要水又東南,流經白檀縣,而東面入於潘”。北魏時稱“大要水”,遼代稱“白雹水” [1]  。北宋稱蜀水 [7]  ,《欽定熱河志》載:“西喇塔拉川,一名興州河,以在右宜興州地得名”。清代豐寧境內段稱西喇塔拉河(一作錫利塔拉河或舍利塔拉河(蒙語金色平原之意) [7]  ),灤平境內稱興州河。《熱河旗縣事情》中稱為“莽牛河”。後據河水在谷地中穿行,似烈馬奔馳的形態,用滿語命名為“牤牛河”(滿語牤牛即馬)。 [3]  後“州”演化為“洲”字,稱興洲河 [1] 

興洲河幹流概況

興洲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興洲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興洲河,發源於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原化吉營鄉境內冰郎山(史稱沙爾呼山)的南北兩側 [1]  (一説選將營鄉楊樹底下村北的冰郎山腳下,源頭海拔高程1153米 [3]  ),二源在化吉營村南匯合後水勢漸大,由西北向東南流經豐寧縣,南流入灤平縣,至張百灣入灤河。 [1]  全長112公里,流域面積1971平方公里。 [2] 
豐寧滿族自治縣境內為上游段,始源初向東至化吉營與柳條溝河匯流轉向東南,流經4個鄉鎮,于波羅諾鎮出縣境進人灤平縣,地理座標在東經116°52'~117°18',北緯41°23’~41°06'之間,豐寧縣境內流長92公里,流域面積1445.6平方公里,共涵蓋原選將營、西官營、北頭營、王營、風山和波羅諾6鄉鎮。源頭海拔高程1153米,出境處海拔高程483米,河道平均坡降10.1‰,源頭自選將營鄉楊樹底下村北冰郎山腳,初向東至化吉營轉向東南,流經選將營﹑西官營、鳳山,波羅諾4個鄉鎮後,在波羅諾鎮河南村出境進入灤平縣。此河在本縣境內有常年性支流5條,首條支流源自選將營鄉的娘娘廟村,流長12公里,出口以上集雨面積46.21平方公里,於選將營匯入主流。至西官營鄉有張太河溝支流,自千松溝起源,流長22公里,面積156.91平方公里,在河北溝與主流匯合。起源於北頭營,流長34公里、面積259.66平方公里的正北川支流,起源於東頭營,流長11公里、面積68.27平方公里的東北川支流,起源於王營鄉鐵營村流長29公里、面積141.31平方公里的白翅溝支流,分別自北、東,西三個方向於鳳山鎮匯入主流,形成了3平方公里的衝擊平原。下至波羅諾鎮,又有流長10公里的西溝支流在河南村下方匯入主流。 [3] 
灤平縣境內,興洲河於豐寧縣後灣子入境,經興洲鄉,大屯鄉、張百灣鎮流入灤河。境內長18.5公里,河道坡降18.5~3‰,河川幅度90~1400米,流域面積525.8平方公里,入境處集水面積1445.2平方公里。 [7] 
興洲河上游西官營鄉黃土梁水庫庫區段 興洲河上游西官營鄉黃土梁水庫庫區段
興洲河豐寧縣鳳山鎮段 興洲河豐寧縣鳳山鎮段
興洲河豐寧縣波羅諾鎮段 興洲河豐寧縣波羅諾鎮段
興洲河在灤平縣張百灣鎮匯入灤河 興洲河在灤平縣張百灣鎮匯入灤河

興洲河水文特徵

為常年河流,據《 河北省地名志承德分冊》,興洲河平均流量2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950立方米/秒。 [2] 
據《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利志》載:興洲河流域實測年平均徑流量8542萬立方米,實測最大徑流量2.016億立方米(1973年),實測最小徑流量2060萬立方米(1984年)。20世紀70年代以後,徑流量呈下降趨勢。興洲河全流域地表水資源量為930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4320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基流量4320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9300萬立方米。 [3] 
據波羅諾(豐寧縣)水文站實測,流入灤平縣內最大客水量為359立方米/秒,發生在1973年8月13日,最小客水量為0.08立方米/秒,發生在1969年5月21日。多年平均容水量為2.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4.84公斤。 [7] 
據《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利志·第二部(1995-2016)》,結冰期11月中、下旬至次年3月份。最長封凍期113天,最短72天。 [3] 

興洲河主要支流

正北川河,源於豐寧滿族自治縣北頭營鄉櫻桃溝門村。始流向南,流域自北向南呈羽狀型,流經大壩溝門,松樹嶺、北頭營,北二營、蘭營子、上官營,花盆、千佛寺等行政村,於鳳山鎮西匯入興洲河(原入河口位於鳳山鎮西南,由於多年淤積,使入河口河牀抬高,故而改道鎮西),該河流途中有源於黃家窩鋪流長13公里的東南溝門三級支流匯入,流長37公里,流域面積259.66平方公里。正北川流域共涵蓋北頭營鄉的櫻桃溝門,大壩溝門,松樹嶺,北頭營、北二營、東南溝門、黃家窩鋪及鳳山鎮的蘭營子、上官營、花盆、千佛寺共11個行政村,流域內有金選礦1家。流域地勢北高南低,屬冀北山地,山勢低緩,溝壑縱橫。源頭處最高處黃花嶺海拔1762米,出口處鳳山鎮西海拔602米。流域上游植被較好,下游植被較差。年平均降水535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40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2187萬立方米。1970年代末,曾在北頭營開工建設小水庫一座,後因國家壓縮基建項目而停工下馬。1992年,依託國家以工代賑項目,在北頭營村修建了長1720米的東西兩道防洪壩,保護機關,學校等單位5個,居民1250人。同時,實施了壩上生態農業開發項目建設。2002年和2004年,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建設完成了千佛寺尖並溝和花盆兩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共完成治理面積14.5平方公里,該工程規模大,質量好,建立健全了工程建後管護機制,為改善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3] 
何營溝河,源於豐寧滿族自治縣西官營鄉千松溝村,自北向南流經龐營、英首屯,張太河溝3個行政村,流長27公里,流域面積158平方公里,在出口處河北溝匯入興洲河。流域內有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3條。何營溝流域共涵蓋西官營鄉的千松溝,西窩鋪、何營、龐營、英首屯、張太河溝6個行政村。出口處海拔714米,源頭處最高峯海拔1762米,整條溝域山巒起伏,河道開闊。流域內植被較好,年平均降水510毫米,80%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269.3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1296.6萬立方米。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千松溝村開始修建千松溝蓄水池,後停工。1965年重建,1967年竣工。該蓄水池蓄水面積1330平方米,蓄水量8000立方米,建引水渠道1000米,泄水渠道780米,灌溉農田3公頃。後因池內漏水嚴重,部分渠道毀壞而停用,1960~70年代,這裏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主要以平整土地為主。1986年,張太河溝村依託當地水資源優勢,修建了一座揚水站,揚程50米,澆灌果樹1.5萬株。與此同時,千松溝村採取統一規劃,統一組織,分年連續治理的方式,開展了大規模的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3年完成治理面積1600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067公頃,成為全縣的水土保持治理典型。90年代以後,該流域依託壩上生態農業開發項目實施,實行大面積的圍欄封禁治理。2003年,又實施了京津風沙治理項目,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積5平方公里。 [3] 
支流白翅溝河王營鄉段 支流白翅溝河王營鄉段
白翅溝河,源於豐寧滿族自治縣王營鄉胡營村,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安營、金營、辛營、王營、門營、範營等行政村,在風山鎮白營村東匯入興洲河。白翅溝流長31公里,流域面積143平方公里,共涵蓋王營鄉的胡營、安營、金營、胡裏溝、辛營、王營、門營、範營共8個行政村。流域內有金、鐵等礦產資源,有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2條。出口處海拔602米,王營鄉所在地海拔720米。流域內植被較好,南坡面遍佈國有林區,年平均降水量486.8毫米,80%集中在汛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000.2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1021.7萬立方米。20世紀60~70年代,這裏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主要以平整土地為主。 [3] 
支流牤牛河(灤平)上游段 支流牤牛河(灤平)上游段
支流牤牛河(灤平)灤平縣城段 支流牤牛河(灤平)灤平縣城段
牤牛河(灤平)發源於灤平縣原東營子鄉燕子溝,自南向北流經東營子至窟窿山,長山峪川水加入後始稱牤牛河,入窟隆山水庫,出庫後經灤平鎮、西瓜園、王家溝至大屯匯入興洲河。全長30公里,河道坡降11‰,流域面積334.8平方公里,河口處多年平均流量為1.2立方米/秒。河牀寬200~300米,每逢汛期各溝洪水匯入河內,河流湍急,泥沙俱下,猛似牤牛,故稱牤牛河。據記載。1953、1057、1958.1973、1078等年牤牛河發生較大洪水。其中1958年洪水湧進灤平縣城,造成很大損失。 [7] 

興洲河治理開發

興洲河防洪

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鎮地處興洲河主河道岸邊。北面有西北川的興洲河主河道,正北川的北頭營河道,東面有東北川東頭營河匯流,西南有王營川河道,一遭暴雨,危害極大。解放前歷代封建王朝曾在此設置廳、縣。據《豐寧滿族自治縣縣誌·人物傳》中記載,清嘉慶15年(1810年),豐寧縣治土城子(今鳳山鎮),開明紳士朱予德目睹洪水為患,地毀房塌的慘狀,毅然把自家的錢財拿出來支持修河築壩,消除水患。河壩攔住了洪水的侵襲,使當地居民房屋,田園得到了保護。由於河壩修的堅固結實,直到道光10年(1830年)間仍完好無損,成為當時土城子抵擋洪水的主要建築。早在清光緒33年(1907年),知縣李成孝在牤牛河(即興洲河)推廣水稻種植,證明當時此地水田灌溉的開始。
1952年,省批覆了鳳山東大河防洪工程計劃。該工程自鳳山鎮東大河沿岸修築長210米,頂寬3米,高1.5米土質壩,臨水面用幹砌石護岸,壩坡比為1:1,受益房屋708間,保護人口12153人。同年,在鳳山鎮南營子東修築打樁編柳壩260米,受益房屋70間,保護人口150人,土地300畝。1957年7月,在鎮東北修築了迎水壩,加固了原有堤壩。此後10餘年,地區和縣不斷撥款進行維修加固。
1992年,承德地區水利局批覆了鳳山鎮重點河道整治工程防洪壩項目。通過社會招標,共有24個施工組織中標參加工程建設。共完成鎮東,鎮西兩壩長1510米,壩頂寬3米。年底通過地區水利局驗收,定為優質工程。同年,還依託國家以工代賑項目,完成了灤河二級支流北頭營村級重點防洪工程。共修建西北兩壩長1720米,保護機關學校單位5個,居民1250人。1996年,在興洲河主河道西官營和卡溝門村之間修建公路橋一座,並建配套設施幹砌石防洪壩2條長420米,不僅方便交通,也提高了黃土梁水庫的防汛運輸能力。2002年,利用國家以工代賑資金,完成了鳳山鎮石橋西875米的防洪壩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了防洪能力。 [3] 
2006年以後,縣委縣政府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集中縣直各部門力量和項目資金集中開展生態環境整治,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及脱貧攻堅,加快脱貧步伐。其中,縣水務局繼續在流域內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溝治理工程建設。國土資源局在鳳山.西官營、選營、王營、北頭營5個鄉鎮完成了土地治理2048畝。農業開發辦公室在鳳山17個村建設高標準農田2.06萬畝。林業局依託德援造林項目在波羅諾、鳳山、西官營,選營4個鄉鎮完成造林18595畝,依託中央財政造林補貼項目在鳳山,西官營,北頭營、選營4個鄉鎮完成造林3218畝。2012年2月,流域內選營鄉開發三義泉牌山泉水企業1處。 [3] 
灤平縣段,新中國建立前,基本無任何防洪設施,洪水來臨,人民向“河神”焚香祈禱,祭以豬羊,或劈倒樹木置於河邊攔阻,以緩解沖刷。1951年,沿河小城子、三岔口、東院等村為開墾稻田,開始在兩岸修築零星堤壩。1961~1965年小城子大隊改河築壩2.5公里,共動用土石方9.7萬立方米,擴大和保護耕地840畝。1974年,縣水電科王君傑等對該河進行勘測規劃,確定河防工程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河槽寬100米,水深2.5米,行洪能力685立方米/秒。對此,興洲,窯上、張百灣三個公社抽調民工,於是年11月開始大規模治理,經三年施工,共治理河段18.5公里,由於削灣取直,河牀縮短到17.2公里。修防洪壩22公里,其中中上游為一面靠山一面擋大壩。結構為平砌石壩鉛絲石籠護根,壩堤高3.5米(含壩基)、底寬4米,頂寬2米。改河處,壩高4.5米,底寬2.5米。蘭社共動用土石方6l萬立方米,用工25萬個,資金約為2l萬元。至1985年興洲河防洪壩全部修竣,總長24.5公里。保護耕地24930畝,人口23789人。 [9] 

興洲河水庫

黃土梁水庫 黃土梁水庫
黃土梁水庫,興洲河上的一座中型水庫,位於豐寧滿族自治縣西官營鄉卡溝門村西北側,距豐寧縣城45公里。水庫工程於1975年始建,1980年竣工。黃土梁水庫是年調節的中型水庫樞紐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功能。控制流域面積324平方公里,總庫容2830萬立方米。 [4]  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39.6米,壩底長197米,壩頂長340米,頂寬5米,壩右建有長370米,寬20米的開敞式溢洪道。壩左岸建有發電導流洞,發電裝機3台,容量為540千瓦。 [3]  1980年投入運行,但由於水庫建設受投入不足的限制,造成一部分工程配套不完善。加之運行多年,設施老化失修,效益低下。2001年6月,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核查認定黃土梁水庫大壩為三類壩,需進行除險加固。同年被水利部列為全國重要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名單,限期除險。 [4]  2003年,國家批覆了黃土梁水庫除險加固項目,投資2662萬元,對水庫前後壩坡,溢洪道,放水洞和防汛路進行翻修和襯砌,於年底開始施工,2005年底竣工。 [3] 
工程竣工後使水庫各樞紐工程達到了設計標準,並可增加蓄水695萬立方米。2006年1月,水庫管理處採取對外承包方式,將水庫水面及水庫旅遊附屬設施承包給他人經營。2008年6月15日,黃土梁水庫旅遊風景區靜園賓館建成對外營業,藉助水庫工程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開發旅遊資源。2010年7月21日,黃土梁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通過河北省水利廳組織的竣工驗收。2011年1月1日,《中國水利報》公佈,黃土梁水庫景區被列為第十批國家水利風景區。同年4月,水庫水面及靜園賓館同時轉包給他人經營。 [4] 
窟隆山水庫 窟隆山水庫
窟隆山水庫,位於灤平縣治南7.5公里處的安匠屯鏵子爐村。樞紐工程位於灤平縣東西二山狹窄處,左側有灤澇公路通過。因庫壩北側180米處有一陡峭窟窿山而定名。近百年來,由於森林劇減,位於縣城北側的牤牛河每逢雨季氾濫成災。光緒三十一年灤平縣地理概況截:鞍匠屯於光緒十七年曾被水沖毀。為保護縣城及沿岸人民生命,土地,財產安全,縣委於1958年初決定,在其上游馬圈子川、長山峪川兩大支流交匯處修建水庫,以攔截南大山一泄而下的洪流。集水面積設計採用值為13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發電養魚為輔的綜合型水庫。此審總庫容為l43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640萬立方米,相對水位566.36米,相應水面960畝,養魚水面898畝,死庫容110萬立方米,相應水位557.32米。設計灌溉面積1.35萬畝,護地0.5萬畝,後因摩渠工程未能最終配套,實際灌溉面積未達設計要求。壩後水電站正常發電量30.70萬度,養魚35萬尾。 [8] 

興洲河水電

黃土梁水電站,位於豐寧滿族自治縣西官營鄉卡溝門村黃土梁水庫壩後,屬黃土梁水庫配套工程,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裝機容量540千瓦,年實際發電量72~100萬千瓦時。1995年,針對電站設備老化,機組出力率低,部分設施帶病運行狀況,聘請承德市小水電服務中心4名高級工程師,對電站設備進行了大修理,大修後電站設備安全完好率達到二級以上。2003年,在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中,完成了電站發電洞襯砌加固和變電站工程及線路改造。2004年,依託黃土梁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對電站進行了技改更新,截至年底,完成了廠房漏雨修繕和電盤、主接線改造及機組更新工程。 [5] 
窟窿山水電站,位於灤平縣原東營鄉姜台村,1966年10月動工,是年12月竣工,國家投資5.5萬元。該電站屬土壩穿身管式發電站,水頭10.6米,流量為1.0立方米/秒,先用300TM-50型水輪機配TSW-N101-6型發電機,裝機容量100千瓦,年平均發電25.25萬千瓦/小時。這個電站是本縣最早利用水庫儲水發電的電站,建成後自發自自供。 [11] 

興洲河灌區

  • 鳳山灌區
1986年建成的黃土梁水庫配套工程鳳山灌區,乾渠從抄梁山村起至劉營村止,總長29公里,其中漿砌石渠長4.74公里,砼板襯砌渠長5.98公里,土渠長11.34公里,河渠長1.45公里,建築物長5.45公里 [6]  。渠系建築物210座,其中:引水壩3座,隧洞6座,溢涵27座,拱涵22座,渡槽‘4座,倒虹吸2座,跌水34座,農道橋38座,進泄水閘11座,斗門53座 [6]  。受益村12個,灌溉面積2萬畝。1991至1993年,依託壩上生態農業開發項目建設,灌區內井,渠,閘,涵、橋等附屬工程全面實現了配套,新增乾渠89條,使灌區渠道貫穿抄梁山至劉營,灌溉面積達到3萬畝。1993年5月經省水利廳驗收後,定為省級萬畝灌區工程。 [3] 
  • 窟窿山水庫灌渠
窟窿山水庫灌渠,先後經土建,石建,磚石建三個階段。1959年,在修庫同時,開挖右岸千渠,不久即停。是年水庫下游大隊在左岸下游自發開挖土渠1條,長3000米,但因起伏不平而未能應用。1964年秋,縣人委組織受益隊,依據承德專區水利局設計,開挖右岸乾渠渠道及左岸支渠。至1965年秋暫停。1969年,左岸至安樂渠道復工。經三期施工,修築右岸乾渠至三地溝門,長4.5公里。左岸至安樂渠道延至灤平鎮公社西街大隊,長7.04公里。共用7".10餘萬個,國家投資10餘萬元。此渠道由於多經砂礫土質地段,每當放水時,滲透嚴重,多處水泡村舍田地,後漸廢棄。1975年依據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精神,縣委作出了修建窟窿山水庫石結構灌渠決定,並列為全縣首項重點工程。是年11月9日開始勘測,12月10日開工。1976年初,成立灤平縣窟窿山灌渠工程指揮部,翌年改為灤平縣灌渠工程指揮部,下設政工、工程、後勤3個組(後改為處),直屬4個民工連及後營子公社、窯上公社兩個分指揮部,其民工以後營子,窯上2個受益社為主,其它公社為輔。年均1000人左右,最多時j達1800人.1977年7月,張貴順等人完成初步設計,是年12月12日,承德地區專署水利局批准該設計。
1981年,該水庫主幹渠按設計完成,其支渠未及配套即停建。其效益未達到設計要求。1983年,翁道口村首用乾渠左岸第一支渠試種小麥337畝,畝均400公斤。1984年,岔道口安樂村及安匠屯鄉農場種麥擴大到800畝。此後由於渠道底不平,造成常年積水,進而被凍壞,部分倒塌後又未及維修,再加上土渠地段耗水量大,至1990年底,右岸乾渠一直未能利用。1990年,安匠屯鄉政府組織鏵子爐岔道口,安樂3個村農民在水庫下游,牤牛河左岸修建庫渠1000米,為砌石鋪底磚砌渠牆,渠道長42米,設長42米木杆石籠引水壩一道,引水庫放入河道之水。設計流量為0.6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000畝,渠建成後,渠岸人民有了稻田。 [10] 

興洲河流域概述

興洲河流域地勢北高南低,處於燕山山脈北麓餘脈的壩前山地,山勢低矮,海拔在424~1560米之間,天然落差810米,河水迅猛。流域內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3條。
流域氣候屬於寒温帶向暖温帶過渡地帶,屬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型冀北山地氣候。全年受西伯利亞冷氣團和副熱帶太平洋氣團的影響,氣候特徵四季分明,主要表現為春季乾旱少雨,多大風天氣,夏季温和多雷雨天氣,秋季天高氣爽,晝夜温差大,冬季寒冷,乾燥少雨。年平均氣温6.2°℃,最低氣温零下11.9℃,最高氣温22.1℃,10℃以上有效積温2300~3300℃,全年無霜期由上游至下游依次為110~140天,初霜期為9月中下旬,封凍期為11月中旬至次年3月底,最厚凍土深1.6~1.8米,多年平均風速2.2米每秒,最大風速2.6米每秒,最多頻率風向西北風。
流域內植被較好,深山區以喬木為主,淺山區以灌木為主,植被覆蓋率36.5%。多年平均懸疑質輸沙量為50.5萬噸,輸沙量90%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侵蝕模數366噸/平方公里,推移質輸沙量佔懸移質輸沙量的20%。
流域年平均降水量513.5毫米,年際變化大,降雨量的80~90%集中在6-9月,受大氣環境和冀北山地氣候影響,汛期時常出現歷時短、強度大、區域相對集中的局部降雨。 [3] 
該河兩岸古遺址較多。右支的松木溝口有西漢障城,風山東隅有遼金遺址,波羅諾河西山上有西漢長城,在灤平縣興州附近,有西漢白檀縣及金,元的興州和宜興縣遺址。 [2] 
位於豐寧興洲河流域的鳳山鎮,水源豐富,土質肥沃,古往今來是豐寧重要的經濟、文化和交通樞紐,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八溝東河理事通判廳改設四旗廳(縣級建制),隸屬直隸省承德直隸州,治設土城子(今鳳山)。乾隆43年(1778年),四旗廳改名豐寧縣,治設土城子(今鳳山)。1940年8月,偽滿豐寧縣公署由土城子(鳳山)遷往大閣,原縣治土城子更名為鳳山。鳳山鎮是著名現代詩人郭小川的故鄉,現存有郭小川的故居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鳳山戲樓。流域內有鉬、鐵、金礦等工業企業。 [3] 
參考資料
  • 1.    河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河北省志 第3卷 自然地理志 .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203
  • 2.    河北省地名辦公室 . 河北省地名志承德分冊 : 116-117
  • 3.    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利志·第二部(1995-2016). 團結出版社 . 2018:95-101
  • 4.    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利志·第二部(1995-2016). 團結出版社 . 2018:161-162
  • 5.    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利志·第二部(1995-2016). 團結出版社 . 2018:173
  • 6.    豐寧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豐寧水利志 . 團結出版社.1995:177-179
  • 7.    灤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灤平縣誌 . 遼海出版社 1997 :179
  • 8.    灤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灤平縣誌 . 遼海出版社 1997 :329-331
  • 9.    灤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灤平縣誌 . 遼海出版社 1997 :336
  • 10.    灤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灤平縣誌 . 遼海出版社 1997 :339-340
  • 11.    灤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灤平縣誌 . 遼海出版社 1997 :46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