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武營城址

鎖定
興武營城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高沙窩鎮興武營村西,是明代的古遺址。 [4] 
興武營,始建於明代。興武營的修建,與明朝在寧夏河東的邊防建設相關。興武營始築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是巡撫都御史金廉在“半個城”的舊址上修築的。興武營城址的城垣比較規則,東北角稍向外凸出,平面略呈矩形,東、南、西、北牆分別長約614米、476米、586米和480米,周長約2156米。城內尚存城門2座、甕城2座、角台4座、馬面17座、敵台1座、鼓樓基址1處,城外有寺廟遺址1處、翼城1座。興武營城址採集有瓦礫、柱礎石,西夏元代黑釉、醬釉瓷片,明清青花瓷片等。興武營城址在寧夏明長城沿線的諸堡寨中具有代表性,且保存較好,形制完整,史籍記載較詳,是對明長城堡寨進行個案研究的一個較好的案例,在歷史沿革、建築形制、保存現狀及保護對策等方面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2-3] 
2013年5月,興武營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興武營城址
地理位置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高沙窩鎮興武營村西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91-1-49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興武營城址歷史沿革

興武營,始建於明代。興武營的修建,與明朝在寧夏河東的邊防建設相關。興武營始築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是巡撫都御史金廉在“半個城”的舊址上修築的。城垣“城週迴三里八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三尺,闊二丈。西、南二門及四角皆有樓”。萬曆十三年(1585年),巡撫晉應槐甃以磚石。 [2]  [3] 
清代,興武營是寧夏從黃河東岸橫城堡開始向東,沿明長城內側,至花馬池進人陝西的驛路及塘路上的重要一站,配備有驛馬、驛夫。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部,從陝北榆林自花馬池進入寧夏,沿明長城內側的驛路經安定堡、興武營、清水營,至橫城堡渡過黃河。康熙皇帝曾在興武營駐蹕,並進行了狩獵。在興武營一帶還流傳着關於康熙皇帝的傳説,並將興武營南門外的一口古井(馬踏井和康熙聯繫了起來)。 [2] 
清雍正二年(1724年)(也有記載為雍正三年,1725年),清裁撤了明在寧夏設置的衞所,改為寧夏府,領寧夏、寧朔、平羅、中衞四縣,並將原靈州守禦千户所改為靈州花馬池分州直隸寧夏府。興武營歸靈州花馬池分州管轄。 [2] 
清乾隆三年(1738年 ),寧夏城(今銀市)羅縣之間發生強烈地震,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興武營也受到了影響,房屋倒塌,牆垣開裂。清乾隆六年(1741年),清朝修復了包括興武營在內的河東一帶邊堡。修復後的興武營“高二丈五尺,址厚二丈七尺,頂厚一丈五尺。東門一、南門一,門樓兩座。池深一丈,寬兩丈”。
民國二年(1913年),國民政府將花馬池分州改置為鹽池縣,興武營屬之。 [2] 

興武營城址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興武營城址是明代寧夏鎮在黃河以東地區(簡稱河東)一座重要的軍事堡寨。這裏地形平坦,地勢落差小,視野開闊,有構築大規模規則城垣的地理條件。興武營位於兩個梁地之間的窪地中,城西有季節性積水湖泊,城北歷史上有蝦蟆湖,可以為興武營城提供豐富的地下水資源。興武營南門外的“馬踏井”井水清冽。在寧夏河東的沿邊防線上,興武營位於後衞花馬池和中衞清水營的中間位置,與這兩地呈犄角之勢,遇警可相互馳援。 [2] 
城垣
興武營城址平面圖 興武營城址平面圖
興武營城址的城垣比較規則,東北角稍向外凸出,平面略呈矩形,東、南、西、北牆分別長約614米、476米、586米和480米,周長約2156米。城內尚存城門2座、甕城2座、角台4座、馬面17座、敵台1座、鼓樓基址1處,城外有寺廟遺址1處、翼城1座。 [2]  [3] 
興武營城址 興武營城址
興武營城址城垣是一座城堡最主要的建築,不僅是它外在的屏障,更是它的標誌。史料記載,興武營的城垣“高二丈五尺”,明代的一尺約等於現今32釐米,換算成米制約等於8米。興武營的城垣保存比較完整,實測高7米左右,最高處可達10米,底寬8~10米,頂寬0.5~5米。牆垣中心版築,材料以黃土為主,土質較雜,夾有紅土和小礫石,夯層密實,厚15~20釐米;外皮原包有磚石,均被拆毀。 [2] 
城門、甕城
興武營城址 興武營城址
興武營城址有2座城門,南門和西門,門外均築有甕城。據史料記載,興武營的南門和西門上均建有門樓,已消失。南門在南牆正中,門洞已坍塌,被填實,村民在上面建了一所關帝廟。門址寬4.9米。南門外有甕城,呈矩形,南北長33.7、東西寬39.2米,西向開門,尚殘存有疊澀磚券門洞,寬6.5米。甕城城牆高約7.6米、底寬約8.6米、寬約4.8米。西門在西牆正中,已塌毀成豁口,寬6.4米。西門外有甕城,呈矩形,南北長約36、東西寬29.9米,南向開門,門寬9米,亦塌毀成了豁口。甕城牆高6~7米、底寬6.5米、頂寬2~3.2米。 [2]  [3] 
敵台
興武營城址 興武營城址
興武營城址有1座敵台,在北牆正中,騎牆而建,高7.8米,略高於北牆牆垣,頂部南北長19.5米,東西長14米。從敵台周圍散落的磚瓦碎塊來看,它應是北牆上樓鋪的承載體,而且這個樓鋪的規模較為宏大。村民在上面建了一座小廟。 [2] 
馬面
馬面是城堡牆垣上的重要建築,倚牆而建,位於牆垣外側,向外凸出,頂部與牆頂齊平,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構築方式與所在牆體相同。興武營有馬面17座,分佈狀況:城門和敵台所在的西牆、南牆及北牆上各有4座,東牆有5座。其在每一條牆垣上的間距相等。興武營各馬面規模相當,底部邊長6~8米、外凸出3~5米;頂部邊長3~7米、向外凸出3~4米。 [2]  [3] 
角台
興武營城址的四個拐角各有角台一座,凸出於牆垣,形成一個半獨立式的台體結構,它的內部與牆垣相連,一般平面上只表現出三個拐角,其構築方式與所在牆垣相同。史料記載,興武營四角皆有樓,就是建在這些角台上,角樓已消失。興武營的4座角台結構相同,平面呈矩形,截面呈梯形,高約10米,底部邊長15~19米、頂部邊長8~11米。
城壕
據《嘉靖寧夏新志》記載,興武營有護城壕,“深一丈三尺,闊二丈”,已被沙土掩埋,略具輪廓。 [2] 
建築遺蹟
興武營城址中心殘留有鼓樓基址,俗稱點將台。基址平面基本正方形,南北長11.3米,東西寬10.8米,土堆高3.5米,四角殘留有4個台,土台高1.3米,夯築,夯層厚0.15米左右。基址上散落有大量的磚塊和瓦片。西山寺,尚存殘跡,興武營城址外西南1.4千米的山坡上。遺址為矩形台,東西長約45米,南北寬約25米,高出地面2.5米。址上散落着大量磚塊、瓦片。 [2] 
翼城
興武營城址南1.1千米有翼城一座,形狀不規則,東南角凸出,其東、南、西、北四牆的長度分別約為63米、54米、50米、46米,殘高3.2~4.9米。東向開門,門在東牆偏南處,寬5.4米,未套甕城。城角有角台,高4.9~5.5米。西牆正中有馬面,高5.8米,向外凸出3.7米。城內散落有的殘磚碎瓦,城外東南角散落着大量的青花瓷片。 [2] 

興武營城址文物遺存

興武營城址採集有瓦礫、柱礎石,西夏元代黑釉、醬釉瓷片,明清青花瓷片等。 [3] 

興武營城址研究價值

興武營城址在寧夏明長城沿線的諸堡寨中具有代表性,且保存較好,形制完整,史籍記載較詳,是對明長城堡寨進行個案研究的一個較好的案例,在歷史沿革、建築形制、保存現狀及保護對策等方面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2] 

興武營城址保護措施

興武營城址 興武營城址
2013年5月,興武營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興武營城址旅遊信息

興武營城址地理位置

興武營城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高沙窩鎮興武營村西。

興武營城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興武營城址,路程約60.1千米,用時約52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