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終遺表

鎖定
《臨終遺表》是蜀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創作的文言文,出自《三國演義》。
作品名稱
臨終遺表
作    者
諸葛亮
創作年代
蜀建興十二年
文學體裁
文言文

臨終遺表內容簡介

本文講述了諸葛亮憂勞成疾,自知將不久於世,與年秋八月手書遺表給後主劉禪。此表本非武侯遺表,乃羅貫中《三國演義》取陳壽《三國志》所載武侯之遺表,增補修改而來,非武侯於五丈原軍中遺作。
其中講述自己生命危在旦夕,只願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慾,約束自己,愛戴自己的老百姓。讓自己的孝道能通達至先帝,使自己的仁愛之心能廣佈於天下,提拔那些隱士逸士,讓賢良能走進宮庭,把那些奸臣讒臣從身邊支開罷黜,以使民風變得淳樸忠厚…

臨終遺表原文·譯文

臨終遺表原文

伏念臣賦性拙直,遭時艱難,興師北伐,未獲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願陛下清心寡慾,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君,存仁心於寰宇,提拔逸隱以進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臣身在外,別無調度,隨時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臨終遺表譯文

念在老臣天性笨拙,耿直,正好趕上天下都很艱難的時世,起兵北伐,還沒有獲得完全的勝利,誰料到病在膏肓,生命危在旦夕。
老臣只願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慾,約束自己,愛戴自己的老百姓,讓自己的孝道能通達至先帝,使自己的仁愛之心能廣佈於天下,提拔那些隱士逸士,讓賢良能走進宮庭,把那些奸臣饞臣從身邊支開罷黜,以使民風變得淳樸忠厚。
老臣在成都置有八百株桑樹,還有十五頃薄田,子孫的吃穿用度,足以自顧,甚至有盈餘。
老臣人在外面,沒有別的什麼要調整的地方,跟着時節變化而變化的吃穿,全都仰仗朝廷,不用去幹別的營生,使這些吃穿多一丁點兒。如果老臣死的時候,不讓家裏有多餘的布匹、外面還有多餘的財產,(那樣)會辜負了陛下(的厚望)。

臨終遺表註解

伏:對皇帝上表時表示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來。敬詞
伐:討伐
賦性:天性
何期:誰料
垂:懸掛。今人常説命懸一線,即此意
寰宇:天下
餘:多餘的
仰:仰仗,依靠

臨終遺表奏表緣由

蜀建興十二年(即公元234年)春二月,諸葛亮引蜀兵三十四萬,分五路而進,直指祁山。此即六出祁山,目標固在伐魏也。魏主曹睿遣大將軍司馬懿統兵迎敵。魏蜀兩軍在渭水之濱,相持數月。久攻不克,諸葛亮憂勞成疾,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乃於是年秋八月二十三日,手書遺表,以達後主劉禪。其表雲——臣統兵伐魏,六出祁山,與賊兵相持日久,久攻未克。近來偶感風寒,覺大不適。蓋天意將亡我乎?吾料大去之期不遠矣。出師未捷,身之將死,痛哉惜哉!臣一介草民,蒙先主不棄,得明帝提攜;委以重任,授以要柄;領司令調度,操生殺予奪;得逞卧龍騰飛之志,盡遂報國安民之心。雖死而此生無憾也。臣所憾者,惟不能報先帝知遇之恩,成興復漢室之大業也。想當初,先帝三顧茅廬,頂風冒雪,其求賢若渴之誠心,雖木人亦為之心動。亮敢不為之效命?雖肝腦塗地,也在所不辭。後值虢亭兵敗,先主病危,乃於白帝城託臣以孤。其知人善任之明舉,即石人亦為之垂淚。亮敢不效犬馬之勞?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今北方未定,大業未成,而臣將撒手西歸,枉負先帝知遇之恩,愧對先主託孤之明。亮與先帝黃泉下相見,將何顏以對?此臣死有不甘者也。北伐之舉,屢遭動議;六出祁山,無功而還。此乃天不絕魏,時不我助。非亮有意逆天意而為之,實乃深恐先帝託付不效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亦足見臣未負先帝之託、未傷先帝之明也。臣死之後,軍中大事已盡委伯約姜維),吾已有錦囊授彼,助其從祁山安全撤兵。一應善後事宜,多有交代。願陛下稍安勿躁,以保貴體安康。臣家有薄田,子弟衣食無憂。臣驅策於外,了無積蓄。臣死後,斷不可使吾子弟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諸葛亮絕筆寫罷遺表,將一應事務安排妥當後,於當晚薨于軍中,壽五十四歲。

臨終遺表作者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詩人杜甫有《蜀相》名篇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