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腳踏

(古代小型傢俱)

鎖定
腳踏,今通稱“腳蹬子”,古稱“腳牀”或“踏牀”,是我國古時人們在坐具前放置的一種用以承託雙足的小型傢俱。宋、元以來,常和寶座、大椅、牀榻組合使用,有的和傢俱本身相連,如交杌及交椅上的腳踏;有的則分開製造,如寶座及牀榻的腳踏。腳踏除蹬以上牀或就坐外,還有搭腳的作用。一般寶座或大椅座面較高,超過人的小腿高度,坐在椅上兩腳必然懸空,如設置腳凳,將腿足置於腳凳上,可以達到舒適目的。
中文名
腳踏
外文名
jiaota
部    件
傢俱附件中的一種

目錄

腳踏簡介

到了明代,除牀榻外,坐具已很少附有腳踏。清中期以後,有多具抽屜的書案往往帶腳踏,體制寬大,只能是清式書案的附件。
明式的牀前多設腳踏,羅漢牀前的腳踏短而成對,架子牀和拔步牀前的腳踏獨一而修長,長約二尺左右,寬尺餘。牀上中置炕桌,炕桌兩旁坐人,兩具腳踏就放在坐人部位的牀前,以備踏腳。兩具腳踏之間,多置灰鬥,形如方抽屜,因中放爐灰而得名。灰鬥為柴木製,多上黑漆,中有椿柱,可以在上面磕煙袋。爾後傳世既久,腳踏大多已與牀分離。 [1] 
木匠圈-傢俱附件之腳踏 木匠圈-傢俱附件之腳踏
腳踏原為牀的附件,故形制多與牀身相同,較常見的是有束腰,方材,內翻馬蹄;有的採用鼓腿彭牙的造法,無束腰直足的、有束腰帶託泥的、四面平式的都少見。

腳踏類型

從式樣和功能區別,腳踏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帶有滾木裝置的凳面,腳踏之上,來回滾動,摩擦腳心的湧泉穴位,起按摩保健作用,可以叫保健凳,也叫“滾凳”。《長物志》説:“腳凳,以木製滾凳,長二尺,闊六寸,高如常式,中分一檔,內口空,中車圓木二根,兩頭留軸轉動,以捌拽軸,滾動往來。蓋湧泉穴精氣所生,以運動為妙。竹踏凳方面大者,也可用。”按滾凳可以活動經絡,有利血液循環,對老年多病、行動不便的人頗為相宜,可以説滾凳應是一種醫療用具。
木匠圈-傢俱附件之腳踏 木匠圈-傢俱附件之腳踏
另一種則是專為踏腳承足的,也稱腳踏、承足、擱腳凳等。由於古代居室多是磚地面,為了防止北方冬季和南方梅雨季節時,身體接觸地面會感到寒冷,故過去坐椅子或牀榻,腳不是直接踩在地面上,而是放在腳踏上,而現代居室都是地板或瓷磚、地毯,不再需要隔濕隔寒的腳踏,故這一類型的腳踏已逐漸消失了。

腳踏用途

腳踏不僅是一種容足之具,有時也充當坐具。如清中期大文學家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一書裏,便描述了腳踏的這個功能。第十六回“賈元春才選鳳藻宮,秦可卿夭逝黃泉路”寫趙嬤嬤到賈璉處,“平兒等早於炕沿下設一杌,又有一小腳踏,趙嬤嬤在腳踏上坐了,賈璉向桌上揀兩盤餚饌與他放在杌上自吃。”趙嬤嬤雖為賈府裏較有身份的下人,但在王熙鳳的貼身丫環平兒和賈璉的眼裏,其地位仍很卑賤,自然不能與他們平起平坐,所以只能坐在炕沿下的小腳踏上吃飯,甚至吃飯用的菜餚盤碗也只能放在杌凳之上,不能上桌。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腳踏在一些非正式場合裏也是身份相對較低的人所坐的坐具。 [1] 

腳踏現代腳踏

腳踏也被稱之為腳凳,墊於腳下,使雙腿不必懸空,也是古代人們地位尊貴的一種表現。現代腳踏與傳統腳踏相比,採用了機械和人體工程學設計,不僅可以調節墊腳的高度,還可以調節墊腳的角度,使腿部更加輕鬆舒適。比較知名的品牌有dxracer等。 [1] 
FR6033 FR603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