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集書會

鎖定
胡集書會,流行於山東省惠民縣的民俗活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胡集書會最早源於曲藝藝人的競技活動,後逐漸演變為以聯誼為主、具有習俗性質的自發性民間曲藝交流活動。活動流程分為前節、正節和偏節。胡集書會作為自發形成的單純曲藝交易活動,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對交流發展曲藝藝術、豐富羣眾節日娛樂生活起到過積極作用。 [1-2] 
2006年5月20日,山東省惠民縣申報的胡集書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59。 [1] 
2023年2月2日,2023年中國·胡集書會在山東省惠民縣舉辦。 [10] 
中文名
胡集書會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Ⅹ-59
遺產類別
民俗
申報地區
山東省惠民縣

胡集書會歷史淵源

胡集書會起源時間,前後有不同説法。據2005年8月惠民縣文化局填寫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胡集書會有300餘年的歷史。但在2019年,濱州日報報道文章中,則為800年的歷史。 [2-3] 
清末民國時胡集書會達於鼎盛,輻射於周邊50多公里範圍內。
抗日戰爭爆發後,民不聊生,胡集書會開始呈現蕭條之勢,但並未中斷。
20世紀50年代初,胡集書會又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高潮期,每年前來趕會的藝人大約維持在300檔左右。1958年,受“大躍進”的影響,胡集書會再次陷入低谷。隨即又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胡集書會陷入歷史最低谷。
1961年,中國開始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經濟政策,國民經濟開始逐步恢復,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從這一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胡集書會又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高潮期。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胡集書會又再次受到嚴重干擾,但並未中斷。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特別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伴隨着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民的生產熱情被激發出來,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僱請藝人説書的熱情亦隨之高漲,胡集書會又逐步恢復元氣並走向繁榮。
1987年,胡集書會達到“文革”後的頂峯。 [2] 

胡集書會活動流程

前節
胡集書會 胡集書會
新年至正月十二之前的這段時間統稱為“前節”。這期間,魯北、河北南部及更遠一些地方的説書藝人,為了參加正月十二的賣場演出,便紛紛視與胡家集距離之遠近而擇日往胡家集趕,並沿途賣場説書。經過某個地方,若有村莊或村民留下藝人説書,便短暫停留表演,然後繼續趕路。正月十一,各地藝人紛紛按時趕到胡家集村,投宿於村內旅店或相熟識的村民家中。這天晚上,藝人們聚集於各旅店內,互致問候、暢敍友情並交流技藝。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內容:聚會拜節,暢談友情;敬拜祖師,長故望空;交流技藝,提前賣場;介紹新徒,師承門户;嚴守行規,違章必處;睦處摯親,從尊糾理。
正節
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六為“正節”,正月十二一大早,藝人紛紛來到胡家集村賣書場地(村南場院窪地)擺場賣書,期間每人均使出渾身解數,説唱自己最拿手的書目小段,以爭奪觀眾、吸引僱主。而周邊村莊也紛紛於這天派出自己的代表——請書人,到胡家集考察並僱請藝人回村表演。經過多方考察與比較,請書人發現中意的藝人後便與之討價還價以商討僱書事宜。確定之後——藝人稱之為“賣下去了”,村落即向藝人支付定金,並拿走藝人的某件樂器以做抵押。通常一個村莊只僱請一檔藝人回村表演。另外,方圓數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民也蜂擁至胡家集趕集聽書。正月十二下午,賣下場去的藝人偕同搭檔趕往自己受僱的村落,人村並安排好説書場地後,十二晚上表演正式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晚上。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表演一場,每場約3小時左右,共計四天五晚十三場書。在此期間,藝人食宿均由村落負責。正月十六,表演即將結束時,村落向藝人支付提前講好的説書報酬,即書價。十六晚上演出結束後,雙方僱傭關係即告停止。
偏節
正月十七至二十一為“偏節”。正節演出結束後,若村落對藝人表演甚為滿意或者説“聽上癮了”,想繼續僱請,雙方可重新商討僱書事宜,可再繼續表演到正月二十一晚上。而未被續僱的藝人,尤其是那些在胡集周邊具有一定名氣的書會藝人,則於正月十七這天重新回到胡集大集繼續賣書。一些正節時未聘請藝人的村落或遇有喜事的家庭、店鋪、單位等,即可前來僱請藝人回去表演,時間或三天或四天不等,而書價亦較正節為低。 [4] 

胡集書會傳承保護

胡集書會傳承價值

胡集書會 胡集書會
胡集書會發展和繁榮了社會文化尤其是農村文化,豐富了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羣眾的素質,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在旅遊開發中,胡集書會成為當地民俗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很多外地遊客,展示了地方文化,活躍和豐富了旅遊市場。作為中國北方純粹的民間自發形成的説書交易活動,胡集書會也是研究中國民間曲藝發展的一個窗口。此外胡集書會作為自發形成的單純曲藝交易活動,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對交流發展曲藝藝術、豐富羣眾節日娛樂生活起到過積極作用。 [1]  [5] 

胡集書會傳承狀況

1990年之後,隨着人們經濟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及電視等新式傳媒的普及,羣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致使書會盛況不再。 [2] 

胡集書會保護措施

1985年,惠民縣政府修建了可容納八百多人的曲藝廳,平整了場地,對到會藝人進行有效管理和妥善安置。 [1] 
2007年,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胡集書會,胡集鎮政府開始實施“羣眾聽書,政府買單”舉措,並邀請各地藝人前來參會。 [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惠民縣文化館獲得“胡集書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胡集書會項目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惠民縣文化館(惠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 

胡集書會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胡集書會 胡集書會
2009年5月,以胡集書會名義在山東省濟南市蟠龍山森林公園進行了一次曲藝專場演出。 [7] 
2019年2月15日,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曲藝文化創新發展”為主題的“中國·胡集燈節書會”開幕。 [8] 
2022年2月12日,胡集書會採用“雲端”説唱,展現曲藝新氣象。以“傳承曲藝藝術 創新非遺發展”為主題的2022“中國·胡集燈節書會”網絡展播活動將持續4天。 [9] 
2023年2月2日,2023年中國·胡集書會在山東省惠民縣舉辦。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