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蘇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鎖定
胡蘇,教授,博導,電子科技大學通信抗干擾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入選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計劃、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四川省“天府萬人計劃”科技菁英、四川省傑出青年科技人才基金獲得者。 [2] 
中文名
胡蘇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四川廣安
出生日期
1983年2月
畢業院校
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研究生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5G/6G移動通信系統,抗干擾低截獲無線通信系統,無線大數據應用
學術代表作
《變換域通信系統》、《多載波無線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術》、《通信雷達一體化波形設計》
主要成就
入選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計劃、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四川省“天府萬人計劃”科技菁英、四川省傑出青年科技人才基金獲得者。 [2] 
性    別
發表論文數目
90餘篇(截至2022年7月) [2] 

胡蘇學術經歷

2004年於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獲得學士學位,2007年、2010年電子科技大學通信抗干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獲得碩士,博士學位。電子科技大學通信抗干擾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瑞典皇家理工大學、芬蘭赫爾辛基理工大學訪問學者。 [1] 

胡蘇主要貢獻

胡蘇教授圍繞無線通信系統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5G/6G移動通信技術與系統,抗干擾/低截獲無線通信系統,無線通信大數據應用。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1)科研項目:主持完成與在研的國家級項目 9 項,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專項子課題等;完成和參與各類國家與企業科研項目總經費達到 9000 萬元;(2)論文專利:發表通信領域高水平SCI/EI檢索論文90餘篇,部分論文發表在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on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撰寫學術專著 3 本,《變換域通信系統》,《多載波無線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術》和《通信雷達一體化波形設計》;申請和獲得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 40 餘 項,其中聯合韓國三星電子在美國、歐洲等全球 13 個國家申請國際發明專利 3 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15 項;(3)成果獎勵:連續三年獲得韓國三星“卓越貢獻獎” (2016-2018);獲得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共安全領域研究二等獎;獲得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熠星創新創業大賽優勝獎。 [2] 
**************************************************************************************************
研究生培養情況 [2] 
在讀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葉啓彬,胡澤林,楊鈿,吳薇薇。
碩士研究生:楊帆、王亞濤、鄒存祝、牛立欣、周攀、陸聖麟、肖泓宇。
已畢業研究生
2022年畢業:黃驛軒(博士),張炳坤,張嘉文(四川省優秀畢業生)。
2021年畢業:朱學彰,周雲風,唐秋荻,彭亞平。
2020年畢業:馬仕勇(國家獎學金),王培(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
2019年畢業:羅渠(英國Surrey大學交換生,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國家獎學金),張靜(校優秀畢業論文獎,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李帆(校優秀畢業生,國家獎學金)。
2018年畢業:郭慧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交換生,國家獎學金),柴勝均(成都華為)。
2017年畢業:袁航(成都華為,一等獎學金),柯英豪(美國安費諾-廈門),付彥路(北京)。

胡蘇科研情況

16.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5G虛擬網絡及相關干擾管理”,主持。
15.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課題,“面向多用户動態頻譜接入的認知序列設計”,主持。
14.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LTE-Hi基站設備研發”,主研人員。
13. 國家863重大課題,“5G新型調製編碼與高效鏈路技術研究開發”,主研人員。
12.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課題,“5G接入網的干擾管理策略研究”,主研人員。
11. 國家973課題,“大規模無線網絡複雜干擾環境下的容量及其優化方法”,主研人員。
10.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無線寬帶接入技術研究,863計劃重大項目,第二負責人,國家級
9. TD-LTE-Adavanced系統試驗設備開發,國家重大專項,第一負責人,國家級
8. IMT-Adavanced自組織(SON)關鍵技術,國家重大專項,第二負責人,國家級
7. IMT-Advanced多天線增強技術研發,國家重大專項,第二負責人,國家級
6. 接入技術:多用户多天線廣義頻分多接入技術研究,科技部中國瑞典國際合作,第二負責人,國家級
5. 未來寬帶無線接入關鍵技術研發,科技部中國芬蘭國際合作,主研人員,國家級
4. 基於時頻聚焦優化的正交頻分複用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一負責人,國家級
3. 基於矢量調製的交織頻分多址預處理及檢測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研人員,國家級
2. 多用户MIMO無線通信中的容量域、多用户空時預編碼方法及其應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研人員,國家級
  1. 複雜無線信道中高能效的OFDM/OQAM傳輸方法研究,中央高校業務經費,第一負責人,省部級

胡蘇主要學術成果

  1. Di Lin, Su Hu*, and Wanbin Tang, “Heuristic-Learning-Based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Device-to-Device User Access Control,” IEEE Commun. Mag., vol. 57, no. 11, pp. 96–101, Nov. 2019.(JCR一區,Top期刊)
  2. Su Hu*, Yu Bin, Qian Chen, Xiao Yue, Xiong Qi, Sun Chengjun, Gao Yuan., “Non-orthogonal Interleave-Grid Multiple Access Scheme for Industrial Internet-of-things in 5G Network,” IEEE Trans. Ind. Informatics, pp. 1–1, 2018. (JCR一區,Top期刊)
  3. Zilong Liu, Yong Liang Guan, Udaya Parampalli, and Su Hu, “Spectrally-Constrained Sequences: Bounds and Construc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vol. 64, no. 4, pp. 2571–2582, Apr. 2018.
  4. Su Hu, Qu Luo, Fan Li, Zilong Liu, Yuan Gao, and Jen-min Wu,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Multi-user Transform Domain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Control Channels in Cloud-based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IEEE Access, vol. 6, pp. 17010-17021, 2018.
  5. S. Hu, Z. Liu, Y. L. Guan, W. Xiong, G. Bi, and S. Li, “Sequence Design for Cognitive CDMA Communications under Arbitrary Spectrum Hole Constraint,”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vol. 32, no. 11, pp. 1974–1986, Nov. 2014.
  6. S. Hu, G. Bi, Y. L. Guan, and S. Li, “TDCS-Based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with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vol. 61, no. 12, pp. 4828–4835, Dec. 2013.
  7. S. Hu, Z. Liu, Y. L. Guan, C. Jin, Y. Huang, and J.-M. Wu, “Training Sequence Design for Efficient Channel Estimation in MIMO-FBMC Systems,” IEEE Access, vol. 5, pp. 4747–4758, 2017.
  8. S. Hu, H. Guo, C. Jin, Y. Huang, B. Yu, and S. Li, “Frequency-Domain Oversampling for Cognitive CDMA Systems: Enabling Robust and Massive Multiple Access for Internet of Things,” IEEE Access, vol. 4, pp. 4583–4589, 2016.
  9. S. Hu, G. Bi, S. Li, and Y. L. Guan, “Spectrally efficient transform domain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quadrature cyclic code shift keying,” IET Communications, vol. 7, no. 4, pp. 382–390, Mar. 2013.
  10. S. Hu, G. Bi, Y. L. Guan, and S. Li, “Cluster-based transform doma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for high spectrum efficiency,” IET Communications, vol. 6, no. 16, pp. 2734–2739, Nov. 2012.
  11. S. Hu, G. Wu, T. Li, Y. Xiao, and S. Li, “Preamble Design with ICI Cancellation for Channel Estimation in OFDM/OQAM System,” IEIC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vol. E93–B, no. 1, pp. 211–214, 2010.
  12. S. Hu, G. Wu, Q. Wen, Y. Xiao, and S. Li, “Nonlinearity Reduction by Tone Reservation with Null Subcarriers for WiMAX System,”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vol. 54, no. 2, pp. 289–305, Jul. 2010.
  13. C. Jin, S. Hu, Y. Huang, Q. Luo, D. Huang, Y. Li, Y. Gao, and S. Cheng, “On Transform Doma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under Spectrum Sensing Mismatch: A Deterministic Analysis,” Sensors, vol. 17, no. 7, p. 1594, Jul. 2017.
  14. S. Fang, L. Li, S. Hu, J. Tang, Z. Yue, G. Feng, and A. Pandharipande, “Layered Space Shift Keying Modulation over MIMO Channel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66, no. 1, pp. 1–1, 2016.
  15. B. Yu, S. Hu, P. Sun, S. Chai, C. Qian, and C. Sun, “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Dual-Dependent Pilots in FBMC/OQAM System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20, no. 11, pp. 2157–2160, Nov. 2016.
參考資料